序
臺灣攝影百餘年的發展,由不同世代的攝影家譜寫而成,照片成為不同時期社會與文化脈動的有力見證。在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典藏中,有大批物件來自攝影家本人及家屬們的大愛捐贈,本年度特別規劃李悌欽(1928-2017)及邱德雲(1931-2014)兩位攝影家捐贈作品的精選展,並藉由專輯的彙編出版,整理並探討兩位攝影家的作品脈絡,呈現他們在攝影上的關懷視野。
攝影家李悌欽自1958年購入第一台相機,開啟了他的攝影生命。他以自然寫實的風格出發,目光專注在臺灣的城鄉間的人文風景,以樸實溫潤的視角取景日常。他的攝影帶有一種故事性,總能領著觀者進入到拍攝情境之中,這樣的特色來自於他對於生活的領略與細膩觀察。他憑藉著對攝影的熱情,以相機代筆,拍攝並紀錄日常生活,積累了數以百計的底片膠捲與相片,使後人得以從他所留下的作品,構築出對於彼時年代的回憶與想像。
李悌欽與國家攝影文化中心的緣分,始於2015年「攝影文化資源調查計畫」的訪查;李悌欽於2017年過世前,無私地捐贈其攝影資產,包含底片、相片、文件檔案以及攝影家細心整理彙編的攝影作品冊。為了整理詮釋李悌欽的作品,攝影中心特別邀請鄧博仁先生研究撰稿,透過影像賞析來探研其創作特質。此外,本書並收錄攝影中心兩位館員以親身接觸作品的實務工作角度所展開的書寫。從「攝影文化資源調查計畫」起始便參與執行的傅遠政執行秘書,藉由爬梳李悌欽的攝影檔案,鋪陳攝影家寫實風格的發展,展現其從日常寫實轉趨都會摩登、心象造型的攝影嘗試;另一位作者,負責典藏維護工作及辦公室管理的鄭舒媛執行秘書,則詳實介紹文物入藏後的清潔、保護、建檔等保存工作,記述館方為延續李悌欽攝影資產生命的相關處理流程,並深入介紹此批藏品的特殊之處,提出可作為日後研究、探析其攝影內容的一些重要線索。
本書呈現了李悌欽所凝視的臺灣社會面貌,依循著攝影家框取的影像,有如進入塵封的時光膠囊中,體會時代的生命故事與遞變脈絡。期許本書能夠帶領讀者與過去時光的景物交會,透過觀看李悌欽的攝影,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攝影藝術在這片土地中的萌芽茁壯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