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的圖書 |
|
$ 228 ~ 229 | 文學場域的變遷──當代台灣小說論
作者:張誦聖 出版社: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1-06-01 語言:繁體書 ![]() |
|
它的拉丁詞根literatura/litteratura被用來指代所有的書面記錄,儘管當代定義將術語擴展到包括口頭或唱歌的文本。文學可以根據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進行分類,也可以根據是韻文還是散文進行分類;可以根據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等主要形式進一步區分;作品往往根據歷史時期或者遵守某些美學特徵或期望進行分類。
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現實的藝術,包括韻文、散文、劇本、小說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以不同的流派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生活。
這個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了意義:現在它可以擴大到非書面的口頭藝術形式,可以與語言或文字本身配合,因此很難就其起源達成一致。
印刷技術的發展使得書面作品的分布和擴散成為可能,最終導致了網絡文學。
文學並不一定是客觀的,一名成功的文學家能在自己的文學作品中,展現自己對於文學的主觀看法,抒發自己的情緒和感觸,但藉由嘗試建立一個「客觀的標準」,有時對能幫助作家了解「讀者的感受」以求將內心之情感與藝術表現完整的體現在讀者心中。
有時也能藉作家主觀想法帶給社會不同面相去省思現況,例如女性文學的興起。
維基百科
七○年代末、八○年代初,由於都會的繁榮、媒體的茁壯,戰後嬰兒潮作家的進場帶來了一波文化場域的秩序重整。九○年代以來,台灣文化場域結構再度劇烈改變。而其間,經濟面的資本主義、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思想面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各種主義,均在在對台灣文化造成衝激與影響。作者認為唯有將現代、後現代主義明確定位為衝激性思潮才能騰出對台灣本身主導文化的思考空間;才能將注意力從已被絕對值化的思潮轉移到這些被引介的思潮在本地場域中擴散、生根、轉化等的過程。作者在本書中重新反省現代主義對主導文化的衝激,試圖跳脫將政經場域的運作規律或直接或迂迴地投射到文化場域的評論模式。除綜合性論述當代台灣小說的流變與諸多特質外,更舉出早期現代主義之代表如王文興、白先勇、陳映真、李永平,晚期如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蘇偉貞之近作為例,進行剖解研析,為讀者重構一思考新版圖,開展新視野,破解迷思。
作者簡介:
張誦聖,台大外文系畢業,其後獲得美國密西根大學、史丹福大學文學碩士、博士學位,一九八四年起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亞洲研究學系及比較文學研究所。曾任美國「中文及比較文學學會」(AssociationofChinese&ComparatieLiterature)會長、執行委員等職。著有《現代主義與本土對抗:當代台灣中文小說》及討論台灣現當代文學、文化之中英文論文多篇,並與安卡芙教授合編《雨後春筍﹕當代台灣女作家作品選》。目前即將完成研究台灣文學的第二本英文著作《當代台灣文學生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