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弁言 001
儀式情境與殷商卜辭命辭句式多樣性的可能 (江蘇)陳春保 1
春秋時代八經卦取象說考 (臺灣)毛炳生 9
試論先秦耆老的文化職責 (北京)張朋兵 25
從文學角度淺析《詩經》中「君子」與「貴族」的關聯 (北京)孫聖鑒 39
論墨子「天志」與「明鬼」的關係 (香港)周淳鈞、馮君朗、黃鳳微 49
論孟子「性善論」的推理過程與知識依據 (北京)劉全志 61
《莊子》故事性文本的結構方式與優語 (山西)高建文 71
古今漢語之副詞類別比較 (香港)馬顯慈 83
司馬遷撰文的虛實原則與技巧 (北京)李芳瑜 95
論《國語》的「傳體」性質 (浙江)夏德靠 101
Revelation and Power: The Genesis of the Shangqing Scriptures (澳大利亞)張 沐 113
俱舍與毘曇之關係及在中國弘揚之情況 (香港)林律光 129
迴死向生:臨終生命意義之深化與超升
—慈濟大體捐贈與安寧療護的靈性向度 (香港)唐秀連 145
師道與文道
—淺議韓柳師道觀對古文復興的推動 (北京)張 華 159
崔致遠研究二題 (揚州)余國江 165
黃龍慧南「不離文字」與「不拒儒道」傳教手法初探 (香港)葉德平 175
《道德真經取善集》研究 (北京)白 傑 185
浙東文派文章批評與宋代文章學的成熟 (浙江)李建軍 197
五言詩:陸游投贈場合的詩體選擇 (北京)諸雨辰 217
陸游「以詩為詞」辨 (北京)楊 靜 227
《古泉匯考》抄本、流傳及與《永樂大典》關係考 (北京)張 升 241
明朝中後期中國儒佛會通的發展與困境 (北京)賀志韌 259
運河上橋樑的修築
—以紹興龍華橋、廣寧橋為例 (浙江)蔡 彥 267
翰林院編纂《各國政藝通考》考論 (廣東)舒習龍 281
清末民初詩人三多的詩歌創作和詩歌特色 (北京)李橘松 293
「孔乙己之死」論略 (天津)何玉國 305
孔聖堂歷史及對香港的貢獻 (香港)楊永漢 315
James Legge and Hong Kong Public Education (香港)邱國光 327
從述學文體角度論錢穆先生《國史大綱》 (北京)李 科 345
論唐君毅先生的宗教體驗說 (澳門)鄭祖基 357
從《選堂賦話》看饒宗頤的賦學本源論 (香港)何祥榮 363
中國小說的跨媒介域外傳播
—從余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到韓國電影《許三觀》 (天津)薛 穎 375
尊父與審父
—朱文早期詩歌與後期小說之差異 (香港)李小杰 383
《新亞論叢》文章體例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