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特色
本書係日辯連(日本辯護士連合會)為因應日本裁判員制度的集作,以一件「殺人未遂案件」的擬例為共通基礎事實,全書共12章分由各專家(主要為律師)執筆,深入析述案例於各訴訟階段的辯護技術。日辯連為配合日本裁判員新制實施,認有強化法庭辯護技術之需要,乃延攬美國法庭技術研究所(NITA)師資赴日講授法庭辯護技術,本書可謂係受NITA課程的影響而誕生。未來我國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何去何從,固未有定論,但他山之石仍可攻錯,本書部分章節述及交互詰問、言詞辯論等技術部分,對我國現制實務仍有相當助益。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日本辯護士連合會的圖書 |
![]() |
$ 184 ~ 343 | 法庭辯護技術【金石堂、博客來熱銷】
作者:高野隆、Matthew Wilson / 譯者:張家瑜,孫斌,洪維德...等 出版社:新學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9-11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368頁/15*21cm ![]() |
|
傳說日本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在公元4世紀出現首個統一政權,並於大化革新中確立了天皇的中央集權體制,文化上則深受中國隋唐兩代之影響。12世紀後的六百年間,日本由幕府等數個武士階級政權實際統治,期間包括了政治紛亂的南北朝與戰國時代。17世紀起江戶幕府頒布鎖國令,至1854年被美國艦隊迫以開港才結束。此後,日本在西方列強進逼的時局下,首先天皇從幕府手中收回政治實權,接著在19世紀中期的明治維新進行大規模政治與經濟改革,引入歐洲的科學與技藝,日本的社會於是實現了工業化及現代化,施行天皇專權的君主立憲制,將北海道正式納為領土;而自19世紀末,日本國力大幅增強開始進行對外擴張,首先併吞琉球,之後將臺灣、朝鮮、庫頁島等地納為殖民地。進入20世紀時,日本已被當時西方認可為強權之一,成為當時各國承認的帝國主義列強來參與主導世界的政策,也是當時東方世界唯一的大國。而日本政治後來逐漸被軍方控制,變成了極權國家,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之一,並於1937年開始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1941年擴大戰場至西太平洋,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部分,但最終於1945年在原子彈轟炸日本本土後宣布無條件投降。敗戰後,日本在盟軍主導下轉型為以國會為中心的民主政體,天皇地位虛位化,同時依據新憲法放棄發動戰爭的權利,僅維持防禦性的武裝力量。
日本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亦為七大工業國組織成員,是世界先進國家之一,主要奠基於日本經濟在二戰後的巨幅增長。現時日本的科研能力、工業基礎和製造業技術均位居世界前茅,並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國和進口國。2018年,日本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依國際匯率可兌換成為約40,800美元,人均國民收入則在44,000美元左右,人類發展指數亦在最高群組行列。
維基百科
本書特色
本書係日辯連(日本辯護士連合會)為因應日本裁判員制度的集作,以一件「殺人未遂案件」的擬例為共通基礎事實,全書共12章分由各專家(主要為律師)執筆,深入析述案例於各訴訟階段的辯護技術。日辯連為配合日本裁判員新制實施,認有強化法庭辯護技術之需要,乃延攬美國法庭技術研究所(NITA)師資赴日講授法庭辯護技術,本書可謂係受NITA課程的影響而誕生。未來我國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何去何從,固未有定論,但他山之石仍可攻錯,本書部分章節述及交互詰問、言詞辯論等技術部分,對我國現制實務仍有相當助益。
譯者簡介
張家瑜律師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法學碩士,現任台灣優衣庫有限公司法務經理,並為台北律師公會國際事務委員會委員;於本書負責翻譯之章節為第1章~第3章。
孫斌律師
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萬國法律事務所律師;於本書負責翻譯之章節為第4章~第7章。
洪維德律師
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法學博士(刑事法專攻),現任寰瀛法律事務所律師,並為台北律師公會刑事法委員會委員、人民參與審判因應小組成員;於本書負責翻譯之章節為序言、共同設例、第8章~第10章等。
張玴銘律師
日本北海道大學法學碩士,現任常在國際法律事務所律師;於本書負責翻譯之章節為第11章、第12章。
郭怡青律師
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班中日文組肄業,現任律州聯合法律事務所律師,譯有「法律是什麼?──法哲學的思辨旅程」(商周出版)一書;於本書負責翻譯之章節為第13章、第14章。
譯序 羅秉成 i
序 宮崎 誠 iii
第二版前言 高野 隆 v
共通設例──殺人未遂案件 001
第1章 裁判員裁判與法庭辯護技術 高野 隆 005
第2章 法庭辯護技術的基礎 Matthew Wilson/河津博史 025
第3章 說服心理學 藤田政博 043
第4章 法庭辯護的準備 山下幸夫 061
第5章 裁判員的選任 西村 健 081
第6章 開審程序 後藤貞人 097
第7章 開審陳述 河津博史 107
第8章 主詰問 高野 隆 127
第9章 反詰問I:總論 高野 隆 157
第10章 反詰問II:彈劾 秋田真志 169
第11章 證人詰問中的書面與物的運用 高野 隆 209
第12章 詰問證人時的異議 河津博史 255
第13章 最終辯論 四宮 啓 267
第14章 量刑情狀辯護 後藤貞人 299
主要文獻 331
執筆者一覽 349
譯序
台北律師公會(下稱本會)為因應司法院所擬「人民觀審條例草案」修法意見,於去年(2012年)成立任務編組「人民參與審判因應小組」(下稱本小組)預為各項修法建言準備。為借鏡國外經驗,本會於2012年6月9日主辦「日本裁判員制度」座談會,邀請高野隆、河津博史兩位日本辯護士,講授「裁判員制度之實施對刑事辯護活動及律師執業環境之影響」及「裁判員制度下的有效辯護技術」,並獲贈日本辯護士連合會(下稱日辯連)出版之「法庭辯護技術(第2版)」一書(下稱本書)。鑒於本書極具實務參考價值,本小組乃於2012年11月7日決議譯介本書,洽請洪維德律師、孫斌律師、郭怡青律師、張玴銘律師及張家瑜律師分章合譯,並經本會理監事會同意編列預算,製印分贈本會會員參考。
本書係日辯連為因應日本裁判員制度的集作(2007年初版、2009年二版),以一件「殺人未遂案件」的擬例為共通基礎事實,全書共12章分由各專家(主要為律師)執筆,深入析述案例於各訴訟階段的辯護技術。日辯連為配合日本裁判員新制實施,認有強化法庭辯護技術之需要,乃延攬美國法庭技術研究所(NITA)師資赴日講授法庭辯護技術,本書可謂係受NITA課程的影響而誕生。未來我國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何去何從,固未有定論,但他山之石仍可攻錯,本書部分章節述及交互詰問、言詞辯論等技術部分,對我國現制實務仍有相當助益。
本會首次譯介日本實務書籍供會員參考,一方面希能對日後引介國外法律實務研究開路;另一方面也期許藉此激發我國辯護實務研究風氣,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本土的」法庭辯護技術著作相映成輝。是為序。
人民參與審判因應小組召集人
羅秉成 律師
2013.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