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國由來是賊臣,權閹構禍更逾倫。
三楊甘作寒蟬侶,莫謂明廷尚有人。
燕王篡位、鄭和出使、英宗復辟、萬妃權傾……
明宮風雲詭譎事,待述下回!
▎削藩與靖難
《明史演義》的第二十一回至第二十四回,描述了明朝初期的政治動盪與內部紛爭。首先,建文帝因削藩政策引發封諸王的不滿,結果觸怒了諸王並導致靖難之役的爆發。朱棣利用計謀成功進入大寧府,而忠臣耿炳文在滹沱河遭遇慘敗。南軍因戰旗折斷而失去士氣,最終朱棣成功脫困,返回北方。在與使臣的書信往來中,朱棣激怒了朝廷,進一步引發戰爭,糧草供應因遭遇伏擊而受損。
▎燕王入京與建文帝遜國
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敘述了朱棣的軍事進展和政治變革。朱棣率軍越過長江,進入南京,建文帝被迫遜國。隨後,忠臣因拒絕草擬詔書而遭慘遭屠戮,但朱棣善待長子,讓他繼承家業。梅駙馬含冤而死於水府,而鄭中官則被派遣出使外洋,進行外交事務。朱棣率軍南下交趾,大敗敵軍並俘虜敵將,北征蒙古取得輝煌戰功,並勒石紀念這些軍事成就。
▎皇室內訌與戰亂
第二十九回至第三十四回,描述了明朝內部的權力爭奪和戰亂。皇子被徙樂安而遭罪,蒲台地區的妖婦揭竿而起,引發混亂。朱棣親自多次出征,疲憊而死在歸途中。黎利在交趾煽動叛亂,高煦被六師討逆而擒。交趾最終被棄,朱棣的功績亦隨之瓦解。而宮內權閹傾心於嬖妾,影響朝政。王驥平定麓川蠻,英宗卻在土木堡戰敗被俘,朝廷局勢更加動盪不安。
▎朝政變革與奸臣興亡
第三十五回至第四十回,集中描寫了朝廷內部的變革和權力爭鬥。景帝即位後,誅殺黨奸並力抗強敵,于謙成功保衛了明朝。上皇被迎還京師,朝廷內部協議和議,東宮位置也隨之變動。忠臣的諫言被拒,詔獄濫刑氾濫,朝內陰謀四起。于少保被冤殺於東市,徐有貞則被充戍南方。曹石策劃的叛亂被鎮壓,李彭勇敢抗議徽號問題。最後,萬貞兒專權,正后失勢,而紀淑妃在深宮中祕密誕子,為明朝的政治局勢增添更多變數和複雜性。
【本書特色】:
本書是蔡東藩的《明史演義》卷二,以生動詳實的筆觸描繪了明朝初期的政治風雲和軍事變遷。結合史實與文學創作,透過人物對話和細膩描寫,展現了削藩、靖難之役及其後一系列內部紛爭。以故事性的方式,使讀者深入了解歷史事件背後的權力爭鬥與人性糾葛,同時也透過具體情節和生動人物,反映出明朝歷史的波瀾壯闊與複雜多變。
作者簡介:
蔡東藩(西元1877~1945),名郕,字椿壽,號東藩,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從1916年開始,到1926年為止,蔡東藩以豐富學識和驚人毅力完成了共11部歷史通俗演義,合稱《歷朝通俗演義》(又稱《中國歷代通俗演義》),時間跨越兩千餘年,又著有《西太后演義》(又稱《慈禧太后演義》),增訂清初呂安世所著《二十四史演義》,其一生共著書13部,撰寫700餘萬字,篇幅之巨堪稱歷史演義的奇蹟,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卻說建文帝嗣位,詔令各地藩王,毋須來京,於是諸王皆遣使朝賀,不復入覲。獨燕王棣星夜南下,將至淮安,被兵部尚書齊泰聞知,稟白帝前,遣使出阻,促令還國,燕王怏怏北還。自是啟嫌。先是太祖在日,因建文帝頭顱少偏,性又過柔,恐不能擔負重器,時以為憂。一日,令他詠月,收束兩句:「雖然隱落江湖裡,也有清光照九州。」隱伏詩讖。太祖見了,頗為不悅。後復令他屬對,出語云:「風吹馬尾千條線。」建文帝答道:「雨打羊毛一片羶。」太祖聞言,面色頓變。是時燕王在側,獨上前奏對,乃是「日照龍鱗萬點金」七字,太祖不禁叫絕道:「好對語!」恰是冠冕堂皇。自是太祖愈愛燕王,不欲立建文為儲。偏學士劉三吾,請立太孫,乃勉徇所請。俗語說得好,棋無一著錯,為這一著,遂釀成骨肉相戕的禍祟,以致兵戈迭起,殺運侵尋(回應首回第一弊,且隱為下文作引)。
建文帝本是個仁柔寡斷的人物,但他對各地藩王,恰也有些疑忌。即位以後,親信的侍臣,第一個便是齊泰,第二個乃是侍讀黃子澄(齊、黃二人,實為首禍,故特筆提出)。一夕,忽召子澄入內,與語道:「先生可記得東角門談話麼?」子澄應聲道:「臣不敢忘。」建文帝遂令子澄為太常侍卿,參領國事。原來建文帝為太孫時,嘗坐東角門,語子澄道:「諸叔各就藩封,擁兵自固,設有變端,如何對付?」子澄答稱無妨,且舉漢平七國的故例,作為證據,建文帝方才歡慰。建文不及景帝,子澄寧欲作晁錯耶?至此回憶前言,乃復與子澄語及,無非是令他輔翼,監製外藩的意思。既而戶部侍郎卓敬,密書上奏,略稱:「燕王智慮過人,酷類先帝,現在鎮撫北平,地勢形勝,士馬精強,萬一有變,不易控制,應徙封南昌為是。」建文帝覽畢,於次日召敬入殿,語敬道:「燕王骨肉至親,應無他變。」敬叩首道:「陛下豈不聞隋文楊廣的故事麼?父子至親,尚具逆謀。」不導建文以親親之誼,反促其疑忌諸王,未免悖謬。建文帝不待說畢,便道:「卿且休言!容朕細思。」這語傳出外廷,頓時流言四起,都說新主有意削藩。那時燕王先偵知消息,上書稱疾。他如周、齊、湘、代、岷諸王,多不自安,互相勾結。周王次子有,曾封汝南王,竟密告不法事,以子證父不得為直。辭連燕、齊、湘三王。建文帝忙召齊泰、黃子澄,入內密議。齊泰道:「諸王中唯燕最強,除了燕王,餘人可不討而服。」黃子澄插口道:「齊尚書說錯了,欲要圖燕,先須翦他手足。周王系燕王母弟,今既密謀不軌,何妨將他拿來,先行處罪。一足除周,二足懲燕。」建文帝道:「周、燕相連,豈肯就捕?」子澄道:「陛下不必過憂,臣自有計。」建文帝大喜道:「朕得先生,可無他憂了。凡事當盡委先生。」太過信了。子澄頓首謝命,偕齊泰出來,當下召曹國公李景隆(即李文忠子),授他密計,令即前往。景隆依計而行,出都時,率兵千人,揚言奉命防邊,道出汴梁,周王聞著此信,毫不防備,那知景隆到了開封,竟率兵襲入王宮,把周王及妃嬪人等,統行拿下,押解至京。建文帝見了周王,恰又憐憫起來,意欲放他回國。是謂婦人之仁。泰與子澄堅持不可,乃廢為庶人,流竄蒙化。子皆別徙。未幾又召還京,錮禁獄中。
越月餘,天象告警,熒惑守心。四川嶽池教授程濟,夙通術數,上書言星應兵象,並在北方,來年必有戰禍。這書到京,建文帝未免動疑,只面子上恰不便相信,只說是程濟妄言,飭四川長官拿解進京。濟入都,由帝親訊,濟大呼道:「陛下囚臣,明歲無兵,殺臣未遲。」乃將濟下獄。都督府斷事高巍,痛心時政,獨剴切上書道:
昔我高皇帝上法三代之公,下洗嬴秦之陋,封建諸王,凡以護中國,屏四裔,為聖子神孫計,至遠也。然地大兵強,易致生亂。諸王又多驕逸不法,違犯朝制,不削則廢法,削之則傷恩。賈誼曰:「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今盍師其意,勿施晁錯削奪之謀,而效主父偃推恩之策,令西北之子弟諸王,分封於東南,東南諸王子弟,分封於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如此則藩王之權,不削而自削矣。臣又願陛下益隆親親之禮,歲時伏臘,使問不絕,賢如河間東平者,下詔褒賞;不法如淮南濟北者,始犯則容,再犯則赦,三犯而不改,則告廟削地而廢處之,寧有不順服者哉?謹奏!
疏入不報。齊泰、黃子澄等,承建文帝密旨,日思削燕,只因燕王棣地廣兵強,一時不便下手。燕王雖在北平,所有京中消息,無不聞知,一面佯稱疾篤,一面謀諸僧人道衍。這道衍系是何人?他本姚姓,名廣孝,籍隸蘇州,出家為僧,法名道衍,自稱得異人傳授,預知休咎。從前太祖封藩,多擇名僧為諸王師傅,此舉實令人不解。道衍得派入燕邸,一見燕王,便說他當為天子。燕王大悅,待若上賓,所有謀議,均與道衍熟商。道衍又薦引兩人,一個姓袁名珙,善相術,一個姓金名忠,善卜易。珙入見燕王時,即趨前拜賀。燕王驚問何意?珙對道:「殿下龍行虎步,日角插天,怕不是個太平天子麼?」燕王道:「近日廷臣屢議削藩,區區北平,尚恐難保,還有什麼奢望?」珙對道:「殿下已年近四十了,一過四十,須必過臍,便登大寶。若有虛言,願挖雙目。」燕王益喜,復令金忠卜筮,得爻大吉。因此有意發難,與三人朝夕聚謀。
道衍首倡練兵,為整備計,但恐有人洩漏消息,暗地裡穴通後苑,築室地下,圍繞重牆,密砌瓴甓瓦缶。室內督造兵械,室外養了無數鵝鴨,令他齊鳴,擾亂聲浪。這種行動,除燕王左右外,沒人與聞,還道是神不知,鬼不覺。可奈天下事,若要不知,除非莫為。這燕邸日夕儲兵,免不得有人發洩,一傳十,十傳百,鬧得南京城內,也統說燕王不臣,指日圖變。齊泰、黃子澄兩人,本是留心燕事,得有音聞,便去報知建文帝。建文帝忙問良策。黃子澄謂先發制人,不如討燕。齊泰獨以為未可,只請遣將戍開平,調燕藩護衛兵出塞,密翦羽黨,然後觀釁討罪。兩人計議,先後矛盾,已是不能成事。建文帝從齊泰言,命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都指揮謝貴、張信,掌北平都司事。一面令都督宋忠,出屯開平,調燕邸衛兵,隸忠麾下,但稱是防禦北寇。掩耳盜鈴。並遣都督耿瓛,練兵山海關,徐凱練兵臨清,嚴行戒備。又飛召燕番騎指揮關童等,馳還京師。布置已定,乃命修太祖實錄,追尊懿文太子為孝康帝,廟號興宗,母呂氏為皇太后,冊妃馬氏為皇后,子文奎為皇太子,封弟允熥為吳王,允熞為衡王,允熙為徐王,免不得有一番忙碌。又用侍講方孝孺議,更定官制,內外官品勛階,悉仿周禮更定,且條訂禮制,頒行天下。方氏雖一代正人,然未免迂腐,看他下手,便是急其所緩。正在整修內政的時候,忽報湘王柏、齊王榑、代王桂等,統蓄異圖。當由建文帝分道遣使,發兵收印。柏自焚宮室,彎弓躍馬,投火身亡。逮錮京師,桂幽禁大同,均廢為庶人。一波才平,一波又起,西平侯沐晟,又奏稱岷王楩行事不法,得旨照齊、代例,亦削職為民,流徙漳州。連削諸藩,無怪燕王速反。隨飭刑部侍郎暴昭,戶部侍郎夏原吉,充採訪使,分巡天下。暴昭到了北平,偵悉燕王陰謀,飛使告密,請即預防。建文帝方在躊躇,忽報燕世子高熾、高煦、高燧,因太祖小祥,來京與祭,當飭令傳入,與帝相見。彼此問答,除高煦有矜色外,兩世子執禮甚恭,建文帝稍覺心安。至小祥祭畢,齊泰擬留住三人,作為質信,因此一時未行。燕王正防這一著,急遣人馳奏,只說病危且死,速遣三子北歸。明明是假。建文帝復召齊、黃二人,示以奏牘。齊泰仍主持原議,不欲遣回。黃子澄獨啟奏道:「不若遣歸,令他勿疑。」乃傳旨令三子歸國。旨方下,忽有魏國公徐輝祖入見。輝祖系徐達子,達女為燕王妃,燕王三世子,皆達女所出,與輝祖有甥舅誼。至是輝祖入奏道:「臣三甥中,唯高煦勇悍無賴,非但不忠,且將叛父,他日必為後患,不如留住京中,免得胡行。」建文帝默然不答。建文之病,便在於此。輝祖退出,帝復召問輝祖弟增壽,及駙馬王寧,都袒護高煦,保他無事。且云王言不宜反汗,乃悉聽北去。高煦臨行,潛入輝祖廄中,盜了一匹名馬,加鞭疾馳。至輝祖察覺,遣人往追,已是不及。煦渡江而北,沿途亂殺吏民,至涿州,又殺驛丞,返見燕王。燕王也不及細問,唯滿臉堆著笑容,並語三子道:「我父子重得相聚,真是天助我了。」過了數日,忽有朝旨下來,嚴責高煦擅殺罪狀,燕王置諸不問。又越數日,燕官校於諒、周鐸等,被張昺、謝貴賺去,執送南京,燕王忙遣人探問,已而返報,兩人都被戮京師,害得燕王懊喪異常,嗟嘆不已。未幾又奉旨切責,燕王遂佯狂披髮,走呼街頭,奪取市人酒食,語言顛倒,有時奄臥溝渠,竟日不起。虧他裝作。張昺、謝貴,聞王病狀,入邸問視。時方盛夏,紅日炎炎,燕邸內獨設著一爐,熾炭甚烈,燕王身披羔裘,兀坐爐旁,還是瑟瑟亂抖,連呼天冷。張、謝二人,與他談話,他卻東掇西扯,滿口荒唐。孫臏假瘋,不是過也。張、謝信為真疾,辭別後,暗報朝廷。獨燕長史葛誠,與張、謝莫逆,密語張、謝道:「燕王詐疾,公等慎勿為欺。」張、謝尚似信非信。嗣燕王使百戶鄧庸,詣闕奏事,齊泰將鄧庸拿住,請帝親訊,具言燕王謀逆狀。乃發符遣使,往逮燕府官屬,並密令謝貴、張昺,設法圖燕,使約長史葛誠及指揮盧振為內應。又以北平都指揮張信,舊為燕王信任,命他掩執燕王。
信受命不知所措,入內白母。母大驚道:「不可不可。吾聞燕王當有天下,王者不死,豈汝一人所能擒他麼?」張信之母,豈亦知術數諳相卜耶?言未畢,京中密旨又到,催信趕緊行事。信艴然道:「為什麼性急至此?」乃往燕邸請見。燕王託疾固辭,三造三卻。信卻想了一計,易了微服,乘著婦人車,徑入燕府,說有要事密稟。燕王乃召入,信見燕王臥著,拜倒床下。燕王仍戟指張口,作瘋癲狀。信頓首道:「殿下不必如此,有事盡可告臣。」燕王尚瞪目道:「你說什麼?」信又道:「臣有心歸服殿下,殿下恰故意瞞臣,令臣不解。實告殿下,朝旨令臣擒王,王果有疾,臣當執王解京,否則應早為計,無庸深諱。」張信未免負主。言至此,猛見燕王起床下拜道:「恩張恩張!生我一家,全仗足下。」信答拜不迭,彼此扶掖而起。信遂將京中密旨,和盤說出。燕王立召僧道衍等,入內密議。適天大風雨,簷瓦飛墮,燕王有不悅色。道衍進言道:「這是上天示瑞,殿下何故不懌?」燕王謾罵道:「禿奴純是瞎說,疾風暴雨,還說是祥瑞麼?」道衍笑道:「飛龍在天,哪得不有風雨?簷瓦交墮,就是將易黃屋的預兆,為什麼說是不祥?」燕王乃轉憂為喜,徐問道衍,如何措置?道衍道:「殿下左右,唯張玉、朱能兩人,最為可恃,請速召入,令他募集壯士,守衛府中,再圖良策未遲。」燕王稱善,遂命張玉、朱能,依計行事。尋又與道衍等商定良策,方才散會。
越數日,朝使至北平,來逮燕府官屬,張昺、謝貴等,遂親督衛士,圍住燕府,迫令將官屬交出。朱能入報,燕王道:「外兵甚眾,我兵甚寡,奈何?」又是假話。朱能道:「擒殺張昺、謝貴,餘何能為?」燕王方道:「教你募集壯士,共得若干人?」朱能道:「已有八百人到此。」燕王道:「已夠用了。你與張玉分率四百人,潛伏兩廡,待我誘入貴、昺,擲瓜為號,你等一齊殺出,便可除此二奸。」朱能領命而去。
燕王遂稱疾愈,親御東殿,受官僚謁賀。退殿後,即遣使往語貴、昺道:「朝廷遣使來收官屬,可悉依所坐姓名,一一收逮,請兩公速來帶去!」貴、昺聞言,尚遲疑未至。燕王復遣中官往催,只說所逮官屬,已經縛住,請即收驗,遲恐有誤。貴、昺乃帶著衛士,徑詣府門,司閽阻住衛士,但令貴、昺入內。貴、昺不便轉身,只好令衛士在門外候著,自隨中官徑入。既到殿上,見燕王曳杖出來,笑臉相迎。兩人謁見畢,便由燕王賜宴,酒過數巡,忽出瓜數盤,置於席上。燕王語兩人道:「適有新瓜進獻,願與卿等共嘗時味。」貴、昺稱謝。燕王自進片瓜,忽怒詈道:「今編戶齊民,對著兄弟宗族,尚相賙恤,乃身為天子親屬,性命偏危在旦夕,天下何事可為,亦何事不可為。」越是帝王家,越不能顧卹宗族,燕王乃猶未知耶?言畢,擲瓜於地。瓜方墜下,驀見兩廡殺出伏兵,鼓譟而入,捽住貴、昺,並葛誠、盧振下殿。燕王擲杖起立道:「我生什麼病!我為奸臣所迫,以至於此。今已擒獲奸臣,不殺何待!」遂命將貴、昺等四人,一律梟首。貴、昺被殺,門外關著的衛兵,盡行散逸。連圍城將士也聞報潰散。
北平都指揮彭二聞變,急跨馬入市,集兵千餘人,欲入端禮門。燕王遣壯士龐來興、丁勝等,麾眾出鬥,格殺數人,便即逃散。彭二見不可支,亦倉皇遁去。燕王遂收逮葛誠、盧振家族,盡行處斬。一面下令安民,城中大定。都督宋忠,得著此耗,自開平率兵三萬,至居庸關,因膽怯不敢進攻,退保懷來。於是燕王誓師抗命,削去建文年號,仍稱洪武三十二年,自署官屬,以張玉、朱能、邱福為都指揮僉事,擢李友直為布政司參議,拜金忠為燕紀善,秣馬厲兵,揚旗擊鼓,居然造起反來。他恰自稱為靖難軍,小子有詩詠道:
北平興甲似無名,發難偏稱靖難兵。
如此強藩真跋扈,晉陽書叛豈從輕?
畢竟燕王能否成功,且看下回分解。
封建制度,莫盛於周,而東周之弱,實自此致之。厥後漢七國,晉八王,唐藩鎮,元海都篤哇諸汗,皆尾大不掉,釀成禍亂。明祖不察,復循是轍,未幾而即有靖難之師。論者謂建文嗣祚,道貴睦親,乃聽齊泰、黃子澄之言,削奪諸藩,激成燕王之變,是其咎應屬建文。說固似矣,但大都耦國,終為後患。削亦反,不削亦反,誤在案驗未明,屢興大獄。周、齊、湘、代、岷諸王,連日芟除,豆煎釜泣,兔死狐悲,寧有智慮過人之燕王,甘心就廢,束手歸罪耶?且所倚以謀燕者,唯責之張昺、謝貴、張信諸人,信既反覆不忠,貴、昺又未能定變,為燕所縛,如豚犬然。內乏廟謨,外無良弼,坐使靖難軍起,一發難收,是不能不為建文咎也。本回所敘,即為建文啟釁之源,福為禍倚,由來漸矣。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卻說建文帝嗣位,詔令各地藩王,毋須來京,於是諸王皆遣使朝賀,不復入覲。獨燕王棣星夜南下,將至淮安,被兵部尚書齊泰聞知,稟白帝前,遣使出阻,促令還國,燕王怏怏北還。自是啟嫌。先是太祖在日,因建文帝頭顱少偏,性又過柔,恐不能擔負重器,時以為憂。一日,令他詠月,收束兩句:「雖然隱落江湖裡,也有清光照九州。」隱伏詩讖。太祖見了,頗為不悅。後復令他屬對,出語云:「風吹馬尾千條線。」建文帝答道:「雨打羊毛一片羶。」太祖聞言,面色頓變。是時燕王在側,獨上前奏對...
目錄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
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
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
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
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
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
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
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逆高煦成擒
第三十二回 棄交趾甘隳前功 易中宮傾心內嬖
第三十三回 享太平與民同樂 儆權閹為主斥奸
第三十四回 王驥討平麓川蠻 英宗敗陷土木堡
第三十五回 誅黨奸景帝登極 卻強敵于謙奏功
第三十六回 議和餞別上皇還都 希旨陳詞東宮易位
第三十七回 拒忠諫詔獄濫刑 定密謀奪門復辟
第三十八回 于少保沉冤東市 徐有貞充戍南方
第三十九回 發逆謀曹石覆宗 上徽號李彭抗議
第四十回 萬貞兒怙權傾正后 紀淑妃誕子匿深宮
第二十一回 削藩封諸王得罪 戕使臣靖難興師
第二十二回 耿炳文敗績滹沱河 燕王棣詐入大寧府
第二十三回 折大旗南軍失律 脫重圍北走還都
第二十四回 往復貽書囚使激怒 倉皇挽粟遇伏失糧
第二十五回 越長江燕王入京 出鬼門建文遜國
第二十六回 拒草詔忠臣遭慘戮 善諷諫長子得承家
第二十七回 梅駙馬含冤水府 鄭中官出使外洋
第二十八回 下南交殺敵擒渠 出北塞銘功勒石
第二十九回 徙樂安皇子得罪 鬧蒲台妖婦揭竿
第三十回 窮兵黷武數次親征 疲命勞師歸途晏駕
第三十一回 二豎監軍黎利煽亂 六師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