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 “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易經》,俗稱《周易》,是整個中華文明的基石及源頭,這本書“時曆三古,人更四聖”,從“上古”的伏羲畫卦開始,到“中古”的文王做卦辭、周公做爻辭,最後“近古”的孔子做易傳,經過四千多年的時間,由四個“聖人”參與創作,《易經》才最終成書!
一本書用了四千多年才寫成?!這在人類的文明史上絕對是空前絕後的。不必深究其內容,只此一條,足見易學的博大精深。而在此後兩千多年中,文人雅士,三教九流,精英中的精英,俊才中的俊才,莫不皓首窮經,以期能窺其堂奧,致使解易之書,多達三千多家,可謂汗牛塞棟,由此足見易學的無窮魅力。“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一部占卜用的《易經》,在精英才俊們見仁見智的推演下,旁及醫學、曆法、天文、地理、軍事、政治、音律、數學、哲學、物理、氣功等等等等,幾乎一切中國古代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其時,各門學問莫不奉為圭臬,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由此足見易學的廣大悉備。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一部《易經》,就是整個中華文明的“根”。
然而時至今日,《易經》卻處境尷尬,在國人的心目中,不是把它當做“迷信”而不屑一顧,就是覺得它高高在上神秘莫測,是無法解釋的“天機”。為什麼《易經》的待遇古今會有如此大的落差?拋開種種客觀因素,易學體系本身存在的一個缺陷是主要原因,那就是所有的基礎理論,都只有理論,卻沒有提供依據!比如五行,我們只知道它有旺相休囚,生制化這些運用的方法,但五行的本質是什麼?古人依據什麼原理創立的五行?誰也說不清楚!其他如干支、八卦都是如此,最誇張的就是“龍馬”、“神龜”負出河洛的傳說,旗幟鮮明的表示它們是“天書”,不是“人”能創立的,所以也就根本不可能有創立的依據存在。
這就是易學的困擾,只有理論卻沒有依據!!這在古代沒有太大的問題,因為古人講究“不求甚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沒有依據好呀!距離產生美,更能增加神秘感,誰都能清楚來龍去脈的理論,還怎麼產生“高山仰止”的效果?!秉然懷疑,易學理論依據的缺失,可能就是古人出於這種目的故意抹去的。然而到了以實證為基礎的現代科學興起之後,情況就立即出現了逆轉,沒有依據的理論,就算再完美,最多也只能算哲學,對於科學來說,這是需要用剃刀剃掉的東西,於是易學的沒落就被註定了。
但是秉然從來不相信整個中華文明的基石,居然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華文明領先世界幾千年,就是最有力的證據。所以秉然自18歲起遍讀古籍,以期能把握古人的思維方式,從而找到易學創立的原始依據,找到中華文明的“根”!20載寒暑,其間的心酸苦辣……不足為外人道也!為此,秉然放棄了太多太多,年近不惑,老之將至,依然無家無業,孑然一身。但是秉然終於找到了這個中華文明的“根”!!能在不惑之年“不惑”,值了!!
五行理論是易學的根本理論,秉然破譯易學體系,就是從破譯五行理論為突破口,偶然的頓悟,讓秉然理解了五行理論創立的依據,原來五行就是在說“環境”,它是先天四象和後天四象之合,先天四象就是時間節律,是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是寒冷與炎熱,雨季和旱季這兩組氣候現象的循環往復。而後天四象就是空間差異,是地球上不同的空間區域中,寒冷與炎熱、濕潤與乾旱這兩組對立的氣候特徵的分佈情況。五行就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地球上環境氣候的分佈特點和變化模式。五行主宰命運,其實就是“環境”在主宰命運。
以這種認識為突破口,易學體系的全部基礎理論,都有了清晰的脈絡。比如八卦,八卦就是五行,五行是說環境本身的變化模式,而八卦則是在此基礎上,拓展出來的模式,主要的目的是把一個具體的事物,定位到環境變化的模式中去,這樣就能隨著環境的模式變化,推斷一個事物在其中的生命運動軌跡--命運。
再比如干支,干支就是五行,干支是中國最早的曆法,干支是五行的曆法表現模式,是為了把環境變化的模式,定位到曆法中去,這樣曆法就能成為環境變化的座標,用這個座標,就能確定每一個時間點上的五行運氣(環境氣候所處的狀態)。再有就是河圖和洛書,河洛也是五行,只不過它是環境變化的數學表達模式,有了這個模式,環境的變化就可以用“數”來標示,這樣易學就和數學聯繫了起來,就能用類似數學運算的方式,來推演環境的變化,以及環境變化對萬事萬物的影響,所以古人把命運又叫做“運數”、“氣數”、“命數”,把預測學又稱為“術數”、“算命”。
易學體系龐大複雜,絕非一人之力能夠完全解開的,但說到根本處,無外乎五行、八卦、干支、河洛這幾套基礎體系,“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易學中的一切原理,都是從這幾個簡單原理衍生出來的,所以破譯了這幾個理論,其實已經等於破譯了整個易學!易學,其實就是有別於西方物理學的東方物理學,它們都是研究萬事萬物運動變化之理,所以稱為物理。二者的區別在於,西方物理是專門研究物質機械運動的規律,而易學則是把物質和意識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所以他們發現了一個物質和意識綜合作用形成的規律,萬事萬物生命運動的規律,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說的“命運”的規律。
東西方物理學之所以會出現這樣巨大的差別,是因為一個理論,這也是本書要重點介紹的內容,那就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理論,這是中華文明特有的理論。如果說五行理論是整個易學的“根”,那麼“天人合一、感應”理論,就是整個中華文明的“根”。它是比五行更重要的理論,五行是說環境能決定命運,而“天人合一、感應”,則是告訴你為什麼環境會決定命運,以及環境決定命運的機制是什麼?
在中國古人的意識中,自然環境就叫“天”,而“人”則是指萬事萬物,“天人合一”的意思就是說自然環境和萬事萬物是一體的,“天”是“人”思維意識的一個層次。也就是說晝夜交替,寒暑循環,以及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和我們的思維意識是相通的。在意識的層面上,萬事萬物是一個整體,是由“天”這個“網路”聯繫在一起的“電腦單機”,這就是“天人合一”。並且萬事萬物之間能通過“天”這個“網路”互相聯繫,互相干擾,互相影響,這就是“天人感應”。
“天”和“人”在意識層面上是一體的,“天”的變化,就是“人”思維意識的一個層次--深層潛意識的意識活動。而“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因此,“人”的意識活動也是有規律的,意識活動有規律,行為決策就有規律,行為決策有規律,生命運動就有規律,所以“命運”並不是隨機的,而是在“天”統籌安排下的規律運動,這種統籌安排的源動力就是環境的變化,就是五行運氣。
言止於此,這些理論的具體論證過程,大家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一般來說,序寫到這裏都是要謙虛一下的,諸如水準有限,錯誤難免、敬請指正什麼的。這些也是秉然要說的話,但秉然不是謙虛,而是深切的體會到易學的博大精深,它幾乎涉及到所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原理,一個人的智力對易學來說,只是大海裏的一滴水,所以秉然真誠的希望各界朋友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