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零開始,還原本地粗獷建築的精神面貌
多年來粗獷建築均被誤解,有人認為與城市空間格格不入,另外也有人批評混凝土外觀冰冷無味,殘破不堪。有人嫌它醜,更多人其實是一無所知。
粗獷主義(Brutalism)提倡「As Found」概念:追求真實的材料運用,如實地設計當下現況,讓建築呈現最客觀的現實。
1960至1980年代為戰後與經濟起飛之間的年代,香港開始與世界脈搏同步呼吸。本書介紹的20組香港粗獷建築及12位建築師的故事,展現出緊貼世界潮流的觸覺。前衛的設計,令本土的城市風景增添了國際化的色彩。同時也反映當時的人文風景:樸實無華,追求基本生活的精神。
長達三年的研究試圖填補歷史的空白,打開討論的大門,讓專業人士、保育專家和普羅大眾共同尋找這批建築的「未知的」命運:是「去」?或是「留」?
名人推薦
黎雋維/建築歷史博士
透過本書,希望所有讀者都能夠意識到,這些粗獷主義建築是承載著前衛思想和物料工藝的摩登建築作品。
黃宇軒/城市研究者及地理博士
「香港粗礦主義建築」原本是個未誕生的研究領域。這是一本我引頸以待的著作,感謝他們對香港研究的貢獻,相信此書會是香港建築史研究的里程碑。
袁偉然、 陳卓喬、何慧心/戰後建築研究檔案
關於香港建築的故事,很多時候都由建築或歷史學家書寫,由建築師視覺出發的討論一直以來並不多,今次研究團隊便展示了這種可能。
王蕾(Shirley Surya)/M+博物館設計及建築策展人
本書以粗獷主義為準則,試圖釐清與審視每個建築案例。團隊重塑香港建成與未建成的建築史、補全了已知的或復原了失落的建築進程,以及各種已發生過的證據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