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文化自覺(代序)
凡是牽涉民族核心價值觀的文化現象,總會吸引這個民族的文化精英,一代接一代地探討下去。太極拳文化,從清中葉顯世以來,就一直吸引著文化巨匠們進行著跟蹤研究,留下了諸多光輝燦爛的研究成果。它們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一些最美好的心靈創造出來的,是我們這些當代人寶貴的精神食糧。作為中華民族的成員,我們手捧這些成果,接受這些遺產,感恩先輩傳承的文化財富,感到非常自豪。
一種嚴肅的、博大的文化現象,在其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都會經歷由「自在文化走向自覺文化,再走向文化自覺」這樣一個螺旋式的飛躍。當然,這個過程必須要經過一個相當長的理論時期。就像登山的路,如果截其一段,就很難斷定是向上還是向下。只有在一段較長的路徑視野範圍內,我們才能認清它的發展方向。而有了這個方向,今後的路徑就更加明朗、自覺、主動。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講了一個非常好的哲學命題: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二水居士花大力氣對太極拳老拳譜的梳理和校釋,就是太極拳的文化自覺。
王宗岳的《太極拳論》,目前所知,是太極拳最早期的理論著作。就其價值而言,實際上已達到「經」的高度。人們理解、消化這一經典,需要相當長的歷史過程。早期,永年武氏三兄弟及其族人,圍繞《太極拳論》所做的著述,可以說是太極拳文化的「自在階段」。
《太極功源流支派論》,繁複雜蕪,多彩紛呈。太極拳文化一旦傳播到更大範圍內,人們便開始爭相把這一文化現象與道家文化相聯繫,與武術各流派相滲透,與民間仙道傳奇相撞擊,從語源學、民俗學、文字學等角度進行形而上、形而下的考證和對比,等於放在華夏文明的大釜裡,放上各種佐料,進行了一次次煎煮晾曬。儘管顏色多元,味道多種,雜蕪不純,但對這一文化成果的烹製,正是太極文化由自在走向自覺的過程。
以楊家老譜《三十二目》為標誌,太極拳文化進入了文化自覺的成熟期。《三十二目》從諸多方面,回答了有關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二水居士將其梳理為「關於核心價值觀——性命之學」「關於人格結構——精氣神」「關於能量的樞紐——命門三焦」「能量轉化的法則——陰陽顛倒」「流行之氣——身形法則」「對待之妙——知覺運動」這六個方面。
二水居士的這個歸納,是浩瀚的太極拳文獻之精華所在,值得反覆品味、消化。有了這六大經典問題的提示,我們才會知道,太極拳從一個農村家族的文化記憶,經過京城皇家文化的浸潤後,產生了怎樣質的飛躍;我們才能瞭解到,太極拳是在什麼樣的理論體系指導下,形成了今天這般氣魄大、形象美的整體風貌;我們才能深刻理解,太極拳受到世界各國人們歡迎的內在原因。
二○一四年十月,武當山首屆楊式太極拳高峰論壇上,二水居士關於《三十二目》論文的宣講,引起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和一致好評。二水居士的這一研究成果,是當代太極拳文化「自覺」的表現。
除了理論體系的探討之外,作者把太極拳文化的命運和民族的命運放到一起進行考察,揭示了二者息息相關的聯繫。
陳氏拳技被楊露禪從農村帶到京城,正是鴉片戰爭之時,《太極拳論》的發現,也是太平天國的戰火蔓延之時。《三十二目》成稿的一八六八—一八九二年間,中國內憂外患加劇,精神層面的「西學東漸」,帶來整個社會層面的文化侵襲。面對岌岌可危的局面,抱著復興儒學價值觀及禮制綱常偉大理想的人們,把「太極拳」這一武術形式,當做聖人之學,當做承載聖人之道的道器,當做承載華夏文明的火種盒,傳承發展了起來。
近三十年來,在經歷大國復興的同時,我們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也遭到了西方社會思潮前所未有的重創。在民族復興的大旗下,重塑我們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回歸傳統文化,顯得十分急迫和重要。在這一背景下,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核心價值的載體,得到了空前的繁榮。
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一把雙刃劍,恩惠著人類,也傷害著人類。隨著經濟的繁榮,環境惡化,道德淪喪,無序競爭,人類面臨空前的危險和災難。這時,主張天人合一、以柔克剛、後發先至、相生不害、化對抗為和諧的太極拳,給人類帶來了評判是非、善惡、美醜的新標準,成為人們能感知到的意識形態中充滿正能量的價值觀。這正是當前人類所急需的。所以當今的太極拳,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張名片,受到世界各民族久別重逢般的歡迎,這真是華夏文明的榮耀和驕傲。
二水居士在導讀中寫到,他「嚴格遵循朱子『讀書,須將心貼在書冊上,逐句逐字,各有著落』之訓,幾個月來,收拾心情,天天與書為伴,枕書而眠,心境專靜純一,然後將自己一顆向學之心,貼在老拳譜的每一字、每一詞、每一句中,跟先賢先聖做心與心的交流」,所以,校釋過程,其實是一次奇妙的學習過程。
整整三個多月裡,聆聽他們掏心掏肺的述說,彷彿徹頭徹尾接受了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簡直就是菩提灌頂。二水居士的研究方法、治學態度和奉獻精神,很值得贊許。他無私地為我們提供了一頓豐盛的文化大餐,我從心裡感激這位年輕的學者。
中國永年國際太極拳聯誼會創會秘書長
中華太極文化國際總部學術指導
翟金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