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史研究巔峰.集英社創社95週年紀念鉅獻★
人物如星,交織燦爛歷史星空
構築出籠罩全亞洲的歷史全景
穿越時代裂變,探索文明交織的源流!
二至七世紀的亞洲進入文化與宗教大爆發的黃金時代。
「亞洲人物史」第二卷《世界宗教圈的誕生與群雄割據的東亞》帶您深度剖析17+240+位塑造時代的關鍵人物,呈現一幅絢爛而複雜的歷史畫卷。
▍焦點人物傳記:
• 龍樹與覺音:走入佛教大乘思想的核心,探尋智慧的永恆光芒。
• 穆罕默德:親歷伊斯蘭信仰的崛起,了解改變世界的先知與他的啟示。
• 苻堅:亂世中做著聖人夢的英雄如何試圖重塑中華秩序。
• 陶淵明與昭明太子:解讀中國文人精神與古典文化的精髓。
• 廣開土王與天智天皇:見證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的王者雄心與國家成長。
以人物為線索,感受歷史人物如何在裂變與創新中書寫傳奇。這段期間佛教與伊斯蘭教快速傳播經典、擴展影響力,成為塑造思想與信仰的重要力量;同時,中國大陸、朝鮮半島與日本列島上,隨著征服與政治整合行動,逐漸形成堪稱現代國家原型的政體。
無論是佛教的傳播、伊斯蘭教的興起,還是東亞群雄間的角力,勾勒亞洲宗教與政治版圖的劇烈變遷,充滿了思想、文化、信仰的碰撞與融合,描繪出一個多元而鮮活的亞洲文明。在衝突與對話間,為您揭示人類共同命運的深刻紋理。對於仍身處民族與宗教隔閡的今日世界,更將持續對話與共鳴。
【本卷主要人物】
龍樹|覺音|苻堅|昭明太子|陶淵明|蕭皇后|文帝|廣開土王|長壽王|武寧王|真興王|廄戶王子|金春秋|神文王|天智天皇|天武天皇|穆罕默德
▍叢書特色:
• 跨越地域,從東亞到西亞,涵蓋整個亞洲的歷史長河。
• 突出「交流」視角,深挖和平與衝突中的文化碰撞。
• 匯聚現代亞洲史研究權威,打造精緻的評傳與分析。
歷史不僅僅是故事,而是對人性的深刻關照。
開啟您對亞洲文明的全新理解。
作者簡介:
總監修
姜尚中
1950年出生於熊本縣,政治學者,東京大學榮譽教授、鎮西學院大學校長。著有多本著作,包括百萬暢銷書《煩惱的力量》、《馬克斯韋伯與近代》等。
作者
李成市
1952年出生,早稻田大學教授。早稻田大學文學博士,專攻東亞史。主要著作包含《鬥爭之地的古代史――東亞史的去向》等。
(其他多位作者簡介收錄於本書中)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
譯作包括《東京歷史不思議》、《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家事的科學》、《三明治研究室》、《三日間的幸福》、《海賊王的時代》等。
臉書帳號:baristahsu
Email:baristahsu@gmail.com
章節試閱
第三章 英雄做著聖人之夢――五胡十六國時代
霸者的榮耀與挫折
佐川英治
前言
一次敗北,足以讓猶如旭日東升之勢的大帝國分崩離析。若問在中國歷史之中有沒有如此戲劇性的命運之戰,恐怕再沒有比淝水之戰更符合的例子了。
四世紀中葉前秦成立,其君王苻堅雖然出身氐族,卻成為中華之王,在短短六年之內便滅掉四個國家,統一了華北地區,從東晉手中奪走四川,創造了宏偉的帝國,讓周邊小國無不爭相朝貢,其威名甚至傳入印度與中亞,讓六十二國的國王派遣使者,造訪前秦的首都長安。儘管當時的江南還有漢人政權的東晉殘存,但隨著前秦帝國的聲勢日漸高漲,東晉的孤立早已不言可喻。
不過,苻堅的盛世猶如曇花一現。在統一華北的七年後,也就是三八三年,苻堅動員一百萬名士兵,打算一舉征服東晉,沒想到就在準備一統天下之際,卻在淝水河畔被僅有八萬名士兵的東晉擊潰,帝國因此瓦解,苻堅也在逃亡之際被他所器重的臣子所擒,最終還落了被勒死的下場。
分裂與統一
魏晉南北朝這個夾在秦漢與隋唐大一統國家之間的時代,往往被貼上長期分裂的標籤。
更何況自西晉滅亡,進入充滿華貴氣息的北魏時代之後,許多國家在後續的一百多年之內不斷興亡更迭,就算是中國歷史的專家,也很難通曉這段歷史。
不過,即使時代如此動盪,每個人心裡都還記得那個大一統的中國。若合併西漢與東漢的時間,漢朝延續了四百年左右,而那段屬於大帝國的穩定與繁榮的記憶在漢朝滅亡之後,並未立刻成為過去。在《三國志》之中,最為知名的魏、蜀、吳都以繼承漢朝的王朝自居,也將復興帝國視為使命。
由魏國名將司馬懿(仲達)之孫司馬炎創立的西晉在二八○年滅吳,讓天下回歸一統。不過,西晉在八王之亂這場內亂爆發後,陷入分裂的局面。三○六年,身為四川東部土著巴人的李雄於四川創立成(成漢),三○八年,出身匈奴的劉淵創立漢(之後的前趙),也正式揭開五胡十六國的帷幕。西晉在首都洛陽與長安被劉淵創立的漢奪下後滅亡,皇族後裔的司馬睿則於今日南京的建康重建王朝,這個王朝就是「東晉」。
進入五胡十六國的時代之後,有許多民族爭相建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便是鮮卑、匈奴、氐、羯與羌,也就是俗稱的五胡,不過這五胡絕非印象中的「侵略者」,而是世代定居於中國的移民後代,因此他們除了擁有源自血脈的民族意識之外,也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一如匈奴的劉淵立國號為「漢」,他們都繼承了復興漢朝的理念。
另一方面,創建東晉的也是與司馬氏一起從華北逃至江南的移民。對這些移民來說,江南不過是一時的避難之處,華北才是難以割捨的故鄉。雖然我們將天下一統時代的晉稱為「西晉」,以及將逃至江南避難的晉稱為「東晉」,但這不過是後世為了方便區分所使用的稱呼,事實上從頭到尾都只有一個晉朝,而這個晉朝也懷抱著有朝一日,定要恢復大晉帝國的使命。
歷史的轉捩點
由於長治久安的漢朝持續了四百多年,讓每個人都認同自己是「漢人」,但是當長安與洛陽的文化往周邊地區滲透後,便推動了這些地區的發展,也喚醒了周邊民族的自我意識。此外,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在此時傳入中國,也抓住了大眾的心,所以在進入南北朝時代之後,便出現虔誠信奉佛教,自稱佛弟子的皇帝。
中國歷史學者雷海宗將長達數千年之久的中國歷史分成兩大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在文明誕生之後,統一中國的秦漢帝國出現,古典文化於繁盛的帝國之下形成與逐步衰退的「古典中國」,第二個時期則是在外部的遊牧民族與佛教思想的影響之下,「胡漢混合」、「梵華融合」逐步成形,最後發展出現代中國文化的「綜合的中國」。讓中國從第一個時期進入第二個時期的最大轉機就是淝水之戰。這種區分時代的方式與東洋史學泰斗內藤湖南提出的見解也相去不遠。內藤湖南認為,中國的歷史應可分成三個時代,第一個時代是從中國的信史開始到東漢中期,也就是中國文化逐漸向外擴展的時代(古代),第二個時代是東漢後期到西晉這段發展停滯的時代(過渡期),最後則是從五胡十六國到唐朝中葉這段外部勢力進入中國內部的時代(中世)。
換言之,苻堅是在歷史變遷期登場,為古代保留最後一絲光芒的人物。在他敗北之後,一段時代也隨之落幕。到底他是為何而戰,又是為何敗北?就讓我們從苻堅與相關人物的生涯,一起見證歷史的轉捩點吧。
苻堅(三三八—三八五年)
一、漫長的歸途
由於苻堅原姓「蒲」,就讓我們暫時稱他為蒲堅吧。蒲堅出生於三三八年的後趙首都鄴(今河北省邯鄲市)。其母苟氏在郊外漳水河畔的西門豹祠祈子後,於夢中與神明交合,之後便懷胎十二個月生下蒲堅。據說蒲堅出生之際,整個庭院神光滿盈,蒲堅的背後還出現貌似「草付臣又土王咸陽」這幾個文字的紅色胎印。由於「草付」為「苻」,「臣又土」為「堅」,所以這幾個字暗示了「苻堅將成為咸陽之王」。咸陽曾是秦朝的首都。據說苻堅生有垂手過膝、目帶紫光之相,而垂手過膝是所謂的帝王之相,創立蜀國的劉備也擁有此相。蒲堅的祖父蒲洪便開心地替這個孩子取了「堅頭」這個乳名。
蒲洪原是定居於現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附近的氐人。雖然這裡是黃土高原的偏遠地區,卻也是從天水往西,前往蘭州的交通要衢。如果是熟悉《三國志》的人,應該會聯想到蜀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因為這裡就是那場街亭之戰的地點。
蒲洪的父親是在這個地方率領小型氐族的族長。氐族是分布於現代中國西部,像是陝西省、甘肅省、四川省的藏族,過著半農半牧的生活,語言與習俗也與羌族幾乎重疊,但應該比羌族更熟悉漢語與中國文化。
擅長策略與聲望極高的蒲洪在西晉首都洛陽被漢的劉聰攻陷後,便散盡家財,召集人馬,被各部落之長擁戴為盟主。劉聰死後,漢的劉曜遷都長安,蒲洪便歸順劉曜,受封率義侯。不過,漢的將軍石勒在打敗劉曜之後便往西進逼,蒲洪也順勢歸順石勒,受封冠軍將軍,負責治理西域。
石勒建立的國家稱為後趙,首都為襄國(今河北省邢臺市)。石勒原本是住在山西的羯人,後來成為劉淵的將軍,幫助劉淵平定華北東部。劉淵死後,為了與劉曜對抗而創立後趙,之後總算滅掉劉曜,建立統治華北大部分地區的強國。
石勒死後,改由族人石虎率領後趙。石虎率軍逼進長安之後,蒲洪便率領二萬戶氐族同胞投降石虎,也提出一個建議。那就是讓關中的在地勢力與氐族、羌族移居鄴。這項策略稱為「強幹弱枝」,就是透過強制遷居的方式削弱地方勢力,增加中央人口的方案。在五胡十六國的時代,這類強制遷居的政策十分常見,有時規模可達數十萬人,甚至是數百萬人。不過,一旦移民成為四處流竄的流民,治安就會跟著敗壞,所以要讓移民落地生根,領袖就必須具有超凡的領導能力。蒲洪向石虎毛遂自薦後,便移居鄴,成為流民都督。流民都督是率領以流民為軍團主力的軍職。抓住機會,飛黃騰達的蒲洪在移居五年之後,成為統率五胡兵力的都督六夷諸軍事。順帶一提,「六夷」與「五胡」一樣,都是異族的統稱,但「六夷」比「五胡」的說法更為普及。
鄴是位於漳水從黃土高原流入河北平原的必經城市。自古以來,鄴都不斷地受到洪水侵擾,但是到了戰國時代之後,西門豹治水成功,讓漳水成為灌溉用水,這一帶也成為五榖豐收的糧倉地帶。進入東漢群雄割據的時代之後,群雄之一的袁紹便以鄴為根據地,後被曹操所奪,成為魏國首都。西晉左思的〈三都賦〉,曾詠嘆鄴的繁榮足以與吳國的建業(日後的建鄴、建康,今南京)以及蜀國成都媲美。順帶一提,左思的〈三都賦〉就是「洛陽紙貴」這個典故的起源。石虎在鄴建造了宏偉程度更勝當年的宮殿,其奢華程度甚至寫成《鄴中記》,就此流傳後世。
蒲堅自小居住的鄴在當時是足以與東晉首都建康並駕齊驅的中國第一城市,也是民族的大熔爐。當時的社會對宗教的接受度很高,所以來自西域的佛僧佛圖澄在石虎的庇護之下推廣佛教,任何人都能成為僧侶。雖然石勒不識字,但是石虎卻通曉儒教經典,也努力振興儒學。
自幼聰明的蒲堅在七歲的時候,就能從他人的一舉一動察覺其真正的意圖。在石虎麾下擔任司隸校尉的徐統善觀人相,當他看到在路旁玩耍的蒲堅之後,便發現蒲堅有「霸王之相」。日後再次看到蒲堅的徐統便下車,偷偷在蒲堅耳邊說:「雖然你將來非富即貴,可惜屆時我已經不在人世。」結果蒲堅回答:「假若如此,我必不忘你的恩德。」當八歲的蒲堅展現向學之心,祖父蒲洪便開心地說:「氐人之前總給人一種愛飲酒作樂的印象,到了你這一代,總算開始對學問有興趣了。」
三四九年,蒲堅十二歲的時候,蒲洪受命管理關中,率領全家與部落前往長安赴任。但石虎也於這一年逝世,而徐統則在感嘆「世道紛亂,我已不想再戀棧」之後飲毒自殺。石虎之子石世即位後,隨即被同父異母的哥哥石遵率兵奪走皇位,蒲洪也因此被解任。怒不可遏的蒲洪便返回鄴都,留在距離鄴南方七十公里的枋頭(今河南省鶴壁市)。
過沒多久,將軍冉閔(石虎的養子石閔)便殺掉石遵,將石虎之子石鑑當成傀儡,在背後操弄權力。身為漢人的冉閔在禁止與胡人爭鬥之後打開鄴的城門,也宣布「與國同心者留,與國不同心者去」,結果一大堆想要進城的漢人與想要離城的胡人全湧至城門,場面也因此陷入混亂。擔心胡人成為後顧之憂的冉閔決心屠殺胡人,也以胡人的首級為懸賞,導致胡人不分男女老少,總共多達二十萬人被屠殺。其中有不少人因為「高鼻多鬚」,也就是鼻梁很高、鬍鬚很濃而被殺。想要西歸的流民也因此紛紛從鄴逃到留在枋頭的蒲洪麾下,蒲洪的集團也因此膨脹至十萬人的規模。
石氏的混亂為蒲洪打開了兩條路。一條是北上打倒占據鄴的冉閔,取石氏而代之。蒲洪派遣使者前往東晉後,從東晉獲得掌管河北軍政與民政的官職。此舉雖然只是為自己找一個後盾的權宜之計,但蒲洪的確想過取代石氏成為皇帝,甚至誇下海口「我奪取天下,應比漢高祖容易」。
另一條路則是返回關中,自立為王,這也是湧入蒲洪麾下的流民所希望的事。因此蒲洪便自稱大單于、三秦王。單于是匈奴王的稱號,但自從匈奴臣服漢朝,地位就低於皇帝,而在當時統率六夷的最高官職為大單于。三秦則是以秦朝首都咸陽以及漢朝首都長安為核心的關中地區,所以三秦王就是治理關中人民之王的意思。
雖然關中在秦朝與西漢時代是帝國的核心地帶,但是當東漢遷都洛陽,人口銳減,羌人與氐人也趁機湧入關中。人口遷移的結果間接導致關中的非漢人人口增加,漢人也無法再於當地發號施令。西晉末年,提倡排斥移民的江統寫了〈徙戎論〉(迫使戎狄遷徙的言論)。其中提到了「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蒲洪之所以自稱大單于與三秦王,便與關中錯綜複雜的民族交雜情況有關。
到底是該前往鄴,奪取帝位,還是退回關中,觀察情勢呢?據說煩惱不已的蒲洪甚至為此求神問卜,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得到「苻將稱王」的神諭,而將自己的姓由蒲改成苻,自此便改用苻姓。
或許是苻洪的舉棋不定讓人覺得有機可趁,在參加某次宴會時,苻洪被後趙將軍麻秋下毒。苻洪臨死前在床榻對其子苻健這麼說:「中原不是你兩兄弟能夠覬覦的地方,但是關中卻是能守得住的地方。等我死後,便退回關中吧。」說完這番話之後,苻洪便閉上雙眼,結束了六十六年的人生。
苻洪死後,年長的苻健帶領其他兄弟前往關中,而苻健最為信任的左右手便是弟弟苻雄,而苻雄即為苻堅的父親。受苻健之命擔任開路先鋒的苻雄在拿下潼關之後,便占領了長安,而苻健則於西元三五一年正月(以下日期皆為舊曆)自稱天王、大單于,建立秦國,並於隔年正月稱帝。為了與秦始皇的秦朝,以及在淝水之戰結束後,由羌人姚氏所建立的秦(後秦)區分,史稱由苻健創立的秦為「前秦」。苻健授予苻雄東海王的爵位,也讓苻雄擔任百官之長的丞相。
苻堅來到長安這個讓他日後有機會大展身手的舞臺之際,正是他十五、六歲的時候。
第三章 英雄做著聖人之夢――五胡十六國時代
霸者的榮耀與挫折
佐川英治
前言
一次敗北,足以讓猶如旭日東升之勢的大帝國分崩離析。若問在中國歷史之中有沒有如此戲劇性的命運之戰,恐怕再沒有比淝水之戰更符合的例子了。
四世紀中葉前秦成立,其君王苻堅雖然出身氐族,卻成為中華之王,在短短六年之內便滅掉四個國家,統一了華北地區,從東晉手中奪走四川,創造了宏偉的帝國,讓周邊小國無不爭相朝貢,其威名甚至傳入印度與中亞,讓六十二國的國王派遣使者,造訪前秦的首都長安。儘管當時的江南還有漢人政權的東晉殘存,但...
作者序
編者的話
姜尚中
人之所以對歷史產生興趣,其根本乃是對人的關心。就像《史記》是以〈列傳〉為支柱一般,史家在史書中貫注全心全力的,也是評傳。於是,我們著眼於不論是誰都會自然抱持的好奇心,構想出這套由著名、無名人們的評傳積累而成、進行描述的《亞洲人物史》。作為討論對象的地域,包括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也就是足以用「亞洲」一詞指涉的整體領域。我們集結了在現代亞洲史研究中具代表性的編輯委員,經過數年反覆協議,發掘出各領域的主人翁、副主人翁,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人們的關聯性,從而形成充滿魅力的小宇宙。
當我們在選定人物之際,重視的關鍵要素是「交流」。所謂交流,不限於交易、宗教、思想、藝術傳播等和平友好的事物,也包括掠奪、侵略、戰爭等激烈衝突。我們在每一卷中,針對整個地域的人物群進行鉅細靡遺的配置,並以跨越各個小宇宙的方式,將之聯繫起來;從第一卷到最終卷,大致是按照時代順序安排。透過這樣的構成,我們讓一種堪稱與縱觀式地域史迥然相異的「亞洲通史」形象,自然而然地浮現出來。透過這項由承繼東洋史研究深厚基礎的人們合力進行的嘗試,我們期望相異文化圈、言語圈的讀者,都能有共享的一日到來。
序言
李成市
本卷主要以二世紀到七世紀,於亞洲史舞臺活躍的人物為對象。一如「世界宗教圈的誕生與群雄割據的東亞」這個書名所示,本書最先介紹的是,讓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與伊斯蘭教得以在這個時代擴張勢力,教義得以傳播至特定的地區、部族、民族所不可或缺的經典,以及與這些經典有關的人物。
在佛教進入東亞時,東亞正值超越部族合併的征服活動與政治整合活動四處興起的時期。中國大陸、朝鮮半島、日本列島也慢慢地形成堪稱現代國家原型的政體,而本書介紹的是為如此動盪的時代增色的人物史。
佛教是世界的主要宗教之一,而在觀察佛教傳播的時候,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佛教經典是超過一千年的歲月之內,一本一本陸續誕生這點,這部分也與在相對較短的時間之內就整理成冊的《聖經》或是《古蘭經》不同。時至今日,佛教經典已被分類為經藏、律藏、論藏這三大分類,而這三大分類又被稱為「三藏」。一般認為,從佛陀入滅之後,到這些經典完成編撰之前,總共進行了三次佛典結集(編輯會議)。雖然佛教教團在這個過程之中不斷地分裂,但在第二次結集之後,各部派都擁有專屬的三藏,也進入了部派佛教時代。
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眼中的小乘佛教)傳承的是由巴利語寫成的佛典,主要的傳播地區為斯里蘭卡、緬甸、泰國這些南部地區。其中最為有力的部派為在印度北部、喀什米爾普及的說一切有部,擁有的是以梵語傳承的經典。
最初大乘佛教的經典是由犍陀羅語寫成,進入四—五世紀之後,再慢慢地謄寫為梵文版本。一般認為,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為「空」,眾所周知,能正確認知空觀的是「般若智慧」。大乘佛教是於貴霜帝國將勢力擴張至北印度、百乘王朝將勢力拓展至南印度的時候形成。另一方面,於斯里蘭卡、南印度普及的上座部佛教則是於五世紀之際,奠定了巴利三藏的基礎,將佛教帶往全然不同的方向,也將大乘經典定位為異端的佛典。
另一方面,伊斯蘭教則是七世紀初期,於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形成,當時的麥加正急速地城市化與商業化。眾所周知的先知穆罕默德原本是串連敘利亞與葉門兩地的商隊貿易商人,降臨在他身上的神啟則在他死後被編撰為《古蘭經》。《古蘭經》揭示了許多以商業行為或契約為基準的規範,而所謂的伊斯蘭化正是西亞與周邊地區被編入商業網絡的過程,橫跨亞洲與非洲的伊斯蘭世界也在這個過程慢慢形成。
這股伊斯蘭的能量於七世紀後半至八世紀初期,從波斯灣傳至印度洋一帶,等到穆斯林商人於八世紀前後造訪中國的廣州、杭州、揚州的貿易港口之後,這股伊斯蘭的能量才正式進入中國。尤其到了阿拔斯帝國的時代之後,波斯人與阿拉伯商人便將大量的南海舶來品帶入唐代的廣州。最近的研究指出,收藏於日本奈良縣東大寺正倉院的南海香木或是藥物,很有可能來自位於伊斯蘭商業網絡東側邊陲地帶的中國江南地區。伊斯蘭世界除了非洲與歐洲的貿易圈之外,也包含東南亞到東亞的貿易圈,簡單來說,伊斯蘭世界塑造了一個世界貿易圈。
在進入這個時代之前的四世紀後半,佛典由中亞佛僧鳩摩羅什等人譯成漢文,佛教也隨著這些漢譯佛典為中國社會所接受。當時的中國經歷了延續四百年的漢朝滅亡與三國鼎立的時代,中國大陸的華北也因為北方民族入侵而陸續出現被稱為五胡十六國的異族政權。反觀江南一帶,則以三國吳的首都建康(南京)為中心,陸續出現東晉、宋、齊、梁、陳的漢人王朝(六朝)。
雖然於華北成立的異族政權積極接納佛教,但此時的中國史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中華世界從單一文化轉型為多元文化這點。雖然異族政權之一的前秦以破竹之勢攻城掠地,卻在淝水之戰(三八三年)敗給東晉,國力也因此由盛轉衰,而中國大陸則在這段時期前後出現了許多自稱皇帝或天子的王朝。比方說,自稱皇帝而建立的國家共有十三個,這些擁有不同天下觀的皇帝也導致多個彼此獨立的中華世界誕生。朝鮮半島的高句麗也感受到這股變動,日本列島的倭國亦於焉誕生。
相較於上述的北方王朝,自詡為繼承漢朝正統,以建康為核心,在江南一帶誕生的王朝則為了維護中華正統而致力興學。這些於南朝開花結果的文藝也與佛教文化一起傳入朝鮮半島的百濟,再傳至新羅與日本列島。
進入隋唐時期,分裂了二百七十年之久的中國總算統一,但隋唐兩朝對高句麗的遠征又在東亞造成劇烈的震盪。當時各國互相傾軋的力道越來越強,中國、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各國雖然積極拓展外交,但最終還是破局,也將這個區域帶向戰爭。
最終,延續八百年命脈的高句麗滅亡,與日本列島的倭國交流長達三百年之久的百濟也滅亡,與唐朝發生激烈衝突的新羅則祭出整合舊高句麗、百濟遺民的政策,試著讓那些於幾百年之間形成的不同政體、社會、文化融合。
在日本列島方面,在派出高達二萬七千人的百濟援軍之後,王室的內部產生分裂。雖然王室企圖重整國體,但最終卻促成了日本國號與天皇尊號的出現。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個過程可說是替朝鮮半島、日本列島與中國王朝從西元前開始接受中國文化,長達八百多年的交流做了一個總結。在接受漢字、儒教、漢譯佛教、律令以及其他中國文化之後形成的東亞文明圈,可說是由這個時代的戰亂與興亡所催生的成果。
本卷介紹的每個人都是在亞洲大陸動盪時期誕生的人物。如今我們處在一個因為民族與宗教而彼此隔閡的時代,這些隔閡也讓現代人陷入莫大的煩惱之中,所以現代人應該會對這個時代的人物史產生共鳴,也能從中汲取不少智慧才對。
編者的話
姜尚中
人之所以對歷史產生興趣,其根本乃是對人的關心。就像《史記》是以〈列傳〉為支柱一般,史家在史書中貫注全心全力的,也是評傳。於是,我們著眼於不論是誰都會自然抱持的好奇心,構想出這套由著名、無名人們的評傳積累而成、進行描述的《亞洲人物史》。作為討論對象的地域,包括了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也就是足以用「亞洲」一詞指涉的整體領域。我們集結了在現代亞洲史研究中具代表性的編輯委員,經過數年反覆協議,發掘出各領域的主人翁、副主人翁,以及圍繞在他們身邊人們的關聯性,從而形成充滿魅力...
目錄
編者的話 姜尚中
序 言 李成市
凡 例
第一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 齋藤 明
前 言
龍 樹(約一五○—約二五○年)
第二章 上座部佛教的形成 馬場紀壽
前 言
覺 音(約五世紀)
達磨波羅(生卒年不詳)
摩訶男(約五世紀)
其他人物
天愛帝須王/摩哂陀/杜圖伽摩尼阿婆耶王/摩訶舍那/維闍耶巴忽一世/波羅迦摩巴忽一世
第三章 英雄做著聖人之夢——五胡十六國時代 霸者的榮耀與挫折 佐川英治
前 言
苻 堅(三三八—三八五年)
劉 淵(?—三一○年)
石 勒(二七四—三三三年)
石 虎(二九五—三四九年)
桓 溫(三一二—三七三年)
謝 安(三二○—三八五年)
慕容垂(三二六—三九六年)
其他人物
劉曜/佛圖澄/冉閔/慕容暐/慕容泓/慕容沖/姚弋仲/姚襄/姚萇/道安/拓跋珪
第四章 六朝時代為什麼存在?——亞洲著名文集《文選》的誕生 齋藤希史
前 言
昭明太子(五○一—五三一年)
陶淵明(三六五—四二七年)
曹 植(一九二—二三二年)
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年)
其他人物
阮籍/陸機/顏延之/蕭子良/謝朓/沈約/劉孝綽/劉勰/徐陵
第五章 王朝的興亡與皇后的命運——隋唐革命 村井恭子
前 言
蕭皇后(約五六六—六四七年)
義成公主(?—六三○年)
蕭 瑀(五七四—六四七年)
唐高祖(五六六—六三五年)
其他人物
隋文帝/獨孤皇后/隋煬帝/虞世基/裴矩/南陽公主/楊侗/楊侑/蕭詧/蕭巋/蕭琮/顏之推/智顗/啟民可汗/始畢可汗/處羅可汗/頡利可汗/長孫晟/麴伯雅/慕容伏允/楊玄感/宇文化及/李密/竇建德/王世充/蕭銑/梁師都/唐太宗/李建成/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
第六章 隋文帝——時勢造英雄的皇帝 河上麻由子
前 言
隋文帝(五四一—六○四年)
爾朱榮(四九三—五三○年)
宇文泰(五○五—五五六年)
高 歡(四九六—五四七年)
隋煬帝(五六九—六一八年)
其他人物
韋孝寬/韋世康/尉遲迥/宇文愷/賀若弼/葛榮/賀拔岳/牛弘/虞慶則/北魏獻文帝/高熲/東魏孝靜帝/北魏孝文帝/蕭詧/薛道衡/北魏宣武帝/蘇威/智顗/智仙/陳後主/鄭譯/獨孤皇后/獨孤信/曇延/北周武帝/楊素/楊雄/李德林/劉昉/梁武帝
第七章 高句麗隆盛——四至五世紀的朝鮮三國與倭國 井上直樹
前 言
廣開土王(三七四—四一二年)
長壽王(三九三/三九四—四九一年)
美川王(?—三三一年)
故國原王(?—三七一年)
近肖古王(?—三七五年)/近仇首王(?—三八四年)
未斯欣(?—四三三年)
其他人物
小獸林王/故國壤王/慕容皝/慕容雲/辰斯王/阿華王/腆支王/樓寒(奈勿王)
第八章 朝鮮半島的六世紀——百濟中興與新羅崛起 田中俊明
前 言
武寧王(四六二—五二三年
真興王(五三四—五七六年)
蓋鹵王(?—四七五年)
文周王(生卒年不詳)
聖王(聖明王)(?—五五四年)
繼體大王(四五○?—五三一年)
其他人物
昆支/東城王/淳陀太子/威德王/武王/長壽王/陽原王/慈悲王/炤知王/法興王/異斯夫/斯多含/善花公主/嘉悉王/異腦王/仇亥/于勒/穗積臣押山/阿賢移那斯/欽明大王
第九章 倭國的文明化與六—七世紀的東亞——廄戶王子的到達點 河內春人
前 言
廄戶王子(五七四—六二二年)
推古大王(五五四—六二八年)
蘇我稻目(五○六?—五七○年)/蘇我馬子(五五一?—六二六年)
止利佛師與其一族
其他人物
東亞的流民/為數眾多的府官/五經博士/日羅/崇峻大王/小野妹子/秦河勝/觀勒/慧慈
第十章 古代東亞的外交與戰爭 李成市/植田喜兵成智
前 言
金春秋(六○三—六六一年)
神文王(?—六九二年)
金庾信(五九五—六七三年)
文武王(六二六—六八○年)
其他人物
善德王/慈藏/真德王/金仁問/淵蓋蘇文/義慈王/禰軍/黑齒常之/薛仁貴/大祚榮
第十一章 古代天皇制的成立 仁藤敦史
前 言
天智天皇(六二六—六七一年)
天武天皇(?—六八六年)
孝德天皇(約五九七—六五四年)
中臣鎌足(六一四—六六九年)
皇極天皇(齊明天皇)(五九四—六六一年)
大友皇子(六四八—六七二年)
持統天皇(六四五—七○二年)
藤原不比等(六五九—七二○年)
文武天皇(六八三—七○七年)
百濟王/百濟流亡遺民
其他人物
犬上君御田鍬/古人大兄皇子/藥師惠日/南淵請安/高向玄理/神功皇后/有間皇子/伊吉博德/阿倍比羅夫/廬原君臣/高表仁/餘豐璋/鬼室福信/義慈王/郭務悰/劉仁願/劉仁軌/耽羅王子/蘇我入鹿/蘇我倉山田石川麻呂/蘇我赤兄/蘇我日向/大伯皇女/刑部親王/高市皇子/額田王/定惠/中臣大嶋/中臣意美麻呂/黃文本實/粟田真人
第十二章 伊斯蘭的誕生 醫王秀行
前 言
穆罕默德(約五七○—六三二年)
阿布巴克爾(約五七三—六三四年)
烏瑪爾(約五九二年—六四四年)
阿 里(約六○○年—六六一年)
赫蒂徹(?—六一九年)
阿伊莎(約六一四—六七八年)
其他人物
阿布塔里布/哈夫莎賓特烏瑪爾/法蒂瑪/奧斯曼賓阿凡/海珊伊本阿里/宰伊德本哈里沙/瓦拉格伊本瑙法爾/祖拜爾伊本阿瓦姆/伊本祖拜爾/阿布胡萊拉/哈桑伊本塔比特/比拉勒/宰伊德伊本薩比特/祖赫里/哈桑巴斯里/伊本伊斯哈格/亞伯拉罕/加百列/阿伯拉哈/哈立德伊本瓦利德/阿姆魯伊本阿斯/賽耳德本阿比瓦卡斯/阿布蘇富揚/穆阿維亞/阿布德馬拉克/屈底波伊本穆斯林/查理馬特/烏瑪爾二世
作者簡介
圖片出處
編者的話 姜尚中
序 言 李成市
凡 例
第一章 大乘佛教的成立 齋藤 明
前 言
龍 樹(約一五○—約二五○年)
第二章 上座部佛教的形成 馬場紀壽
前 言
覺 音(約五世紀)
達磨波羅(生卒年不詳)
摩訶男(約五世紀)
其他人物
天愛帝須王/摩哂陀/杜圖伽摩尼阿婆耶王/摩訶舍那/維闍耶巴忽一世/波羅迦摩巴忽一世
第三章 英雄做著聖人之夢——五胡十六國時代 霸者的榮耀與挫折 佐川英治
前 言
苻 堅(三三八—三八五年)
劉 淵(?—三一○年)
石 勒(二七四—三三三年)
石 虎(二九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