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耀勳是誰?是否有臺灣哲學?何謂臺灣哲學?何以洪耀勳的思想與實存哲學、日本哲學有深刻的關聯?哲學在東亞的接受與發展脈絡和洪耀勳的哲學思想有何關聯?洪耀勳的哲學思想能以何種形式和東亞的哲學發展產生關聯?其哲學思想有何種當代性意義?
本書收錄洪耀勳日治時期的八篇哲學文章,撰寫年代在1934至1943十年之間,其中或隱或顯地援用日本京都學派哲學作為其哲學思索的資源。洪耀勳援引西田幾多郎「我和你」的理論,針對當時哲學發展的脈動,提出貼近當代哲學需求的歷史實存概念。此外,他在探索臺灣文學創作的哲學理論時,亦以實存概念出發,主張新康德學派的價值哲學應與歷史實存形成呼應,藉以超越形而上學的價值世界。實存概念經洪耀勳的哲學探索,使得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務臺理作「表現世界的邏輯」、田邊元的「種的邏輯」等哲學資源,以一種「個別、特殊、普遍」的臺灣歷史實存姿態出現,並在異文化的臺灣,得到特殊性的發展。
Who is Hung Yao-hsün? Is there Taiwanese philosophy? What is Taiwanese philosophy? Why is Hung Yao-hsün’s thought deeply related to philosophy of existence and Japanese philosophy?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and Hung Yao-hsün’s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what form can Hung Yao-hsün’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be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n East Asia? What is the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This book contains eight philosophical articles written by Hung Yao-hsün between1934-1943, when Taiwan was under Japanese rule. These papers show implicit and explicit references to Kyoto School philosophy, which is a resource for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In response to the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 at that time, Hung develops the notion of historical existence by citing Nishida’s theory of I and Thou. Besides, h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a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nd argues the philosophy of value of Neo-Kantianism should echo the historical rea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metaphysical world of value. Hung’s philosophy deepens the concept of existence, and transforms the philosophical resources of Watsuji’s theory of Fūdo, Mutai Risaku’s logic of world expression and Tanabe’s logic of species into Taiwan’s historical reality of “individuality, particularity and universality;” these philosophies developed into a new dimension in Taiwan, a culture alien to Japan.
作者簡介:
編校╱廖欽彬
臺灣高雄人。日本筑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哲學.思想專攻)文學碩士、博士。曾任臺灣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現為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編輯委員、中華日本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日本哲學、跨文化哲學、宗教哲學、文化研究。出版著作《宗教哲學的救濟論:後期田邊哲學的研究》、《近代日本哲學中的田邊元哲學:比較哲學與跨文化哲學的視點》。
審訂╱張政遠
生於香港。日本東北大學博士(哲學)。現任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講師、Tetsugaku Companions to Japanese Philosophy編輯、Journal of Japanese Philosophy助理編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編輯委員。曾任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客員研究員、關西學院大學客員助教授、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者。研究興趣為日本的哲學、思想與文學,出版著作《西田幾多郎──跨文化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合編著作有Frontiers of Japanese Philosophy 4: Facing the 21st Century、《日本哲学の多様性》、《東亞視野下的日本哲學──傳統、現代與轉化》、《東亞視域中的自我與個人》、Globalizing Japanese Philosophy as an Academic Discipline。
譯者簡介:
林暉鈞
畢業於國立藝專,為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醉心哲學與當代思潮,2011年起引介並翻譯日本思想家柄谷行人著作,已出版《倫理21》、《柄谷行人談政治》、《世界史的結構》、《哲學的起源》、《帝國的結構:中心.周邊.亞周邊》、《移動的批判:康德與馬克思》,另譯有《源氏物語與日本人:女性覺醒的故事》、《高山寺的夢僧》、《當村上春樹遇見榮格》、《革命的做法》、《孩子與惡》、《青春的夢與遊戲》等書。
推薦序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
洪子偉(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所謂「經典」,是指能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卻又經得起時間淬鍊,至今仍具重要意義與啟示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之目的,正是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
臺灣哲學誕生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卻在反抗殖民同化中成長茁壯。1910年代起,雙語世代的臺灣青年歷經大正民主、俄國十月革命、美國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與韓國三一運動等衝擊,又受德國觀念論、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美國實用主義與繼起的海德格哲學等思潮啟蒙。在殖民同化的危機下,臺灣哲學家以歐美理論作為反抗的思想武器,進而發展出對自我文化主體的探索。他們在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革命青年團等各種政治光譜的社會改革無役不與,留下大膽且富生命力的文獻,更開創了臺灣哲學的「實存運動」。隨著1937年戰時體制的言論緊縮,不少人暫時隱身學院而埋首於純粹形上學的論著。及至日本戰敗,林茂生創辦《民報》、黃金穗創辦《新新》、廖文奎成立《前鋒》、洪耀勳與張深切等創辦《新臺灣》。無奈二二八硝火,斷使淑世理想化為雲煙。1949年後,中國自由派學者胡適、殷海光引進自由主義與邏輯實證論,保守派則將新儒家傳入。兩派延續五四運動以降的文化論戰,在「儒家能否開出民主與科學?」問題上除有民主理念的競爭,更有知識論新舊典範的衝突。可惜原本的學理辯論在蔣政權強勢介入下,鼓吹西方價值的《自由中國》、《文星》遭查禁。繼殷海光後,臺大哲學系十幾位教師相繼遭受迫害。但當時的自由主義卻促成日後的黨外雜誌與民主化運動。回首百年,臺灣哲學的困挫常來自當權者的壓迫。在這種「支配與反支配」的永劫回歸下,幾世紀來臺灣面臨的阻礙有著驚人相似性,更與美國政治學家楊(Iris Young)以反支配(Anti-domination)來定義「正義」的主張遙相呼應。故而臺灣先哲反壓迫的鬥爭,也是一種追求正義的過程。他們的文獻不只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對尋找未來出路更深具啟發。在此意義下,前人的思想遺產便成了歷久彌新的經典。
雖然日治時期留下豐富的哲學文獻,不少卻隨著太平洋戰爭的動亂而散佚。重之以1946年後為去除帝國殖民的餘毒,日文出版品全面遭禁。即便部分以漢文出版的論文,譬如張深切的《孔子哲學研究》,也因政治不正確而查禁,導致手稿《老子哲學研究》亦無法出版。在此戒嚴氣氛下,倖免於烽火的文獻或流通受阻,或被銷毀以避禍。在學界多年努力下,儘管許多重要作品得以重現天日,但有些仍只存其名而全文闕如。此外,如何精準詮釋這些僅存文獻也是艱難挑戰。臺灣歷經多重語言轉換,不少早期出版多以日文、英文、法文書寫。即便以漢文書寫臺語的著作,其語意、語法均與當今通用的官方「國語」差異甚大。更遑論戰前日語、臺語與現今標準化之日語、臺語亦多所不同。語言學家魏因賴希(Max Weinreich)曾說:語言不過是有武力為後盾的方言(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不同的語言除預設了不同的世界觀,更涉及了微妙的政治認同。是故,在多語文多脈絡的複雜變數下,如何精確解讀這些文獻本身,甚至是理解作者選擇日文而非漢文撰述背後的動機,便成了難題。
為克服上述困難,臺灣哲學百年論叢邀請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學者與專業譯者,以專家而非專題的方式,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每本書除第一手選文之翻譯外,皆含對早期哲學家作品的深入評述。我們希望,透過此方式降低日後研究的語言門檻,喚起對臺灣哲學的興趣。我們更期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系列,能成為所有有志於臺灣哲學史之研究者的第一套索引工具書。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
洪子偉(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所謂「經典」,是指能反映當時的時代精神卻又經得起時間淬鍊,至今仍具重要意義與啟示者。臺灣哲學百年論叢之目的,正是去蒐集、翻譯並詮釋過去一世紀以來臺灣哲學的經典。
臺灣哲學誕生於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浪潮,卻在反抗殖民同化中成長茁壯。1910年代起,雙語世代的臺灣青年歷經大正民主、俄國十月革命、美國威爾遜民族自決主張與韓國三一運動等衝擊,又受德國觀念論、馬克思辯證唯物論、美國實用主義與繼起的海德格哲學等思潮啟蒙。在殖民同化的危機下,臺灣哲學家以歐美...
作者序
編者序
廖欽彬(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洪耀勳文獻選輯》尚未出版之前,在臺灣的哲學界經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洪子偉先生的大力推動下,已經有一些關於臺灣哲學的研究成果。然而,為更長遠地推動此研究領域,洪子偉先生與本人及其他學者商議編輯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系列,以供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專家學者與一般民眾一窺究竟的渠道。此為本選輯出版的初衷與由來。本人主要負責的臺灣哲學家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先後服務於臺北帝國大學哲學科、北平師範大學哲學系、臺灣大學哲學系的洪耀勳(1903-1986)。
具體來說,本選輯為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主題計畫(總主持人:洪子偉)的子計畫「日本哲學在日治臺灣的影響作用史」(主持人:廖欽彬)之研究成果。此選輯因應計畫執行的範圍,只收錄洪耀勳於臺灣日治時期的哲學文章,不涉及其二戰後的文章與著作。選輯的編輯與翻譯的校正工作全由本人擔任,最後的審訂工作則由香港中文大學的張政遠先生擔任。
本選輯特邀日本哲學研究專家藤田正勝先生(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為讀者提供一個提綱挈領式的導論,試圖為讀者梳理一個理解「歐洲哲學→日本哲學→臺灣哲學」這一西哲東傳的歷史脈絡,最後由本人為讀者解說洪耀勳的每篇論著之內容。
以下一至六的文章為日語文章,七和八則是中文文章。前六篇除了〈風土文化觀:與臺灣風土之間的關聯〉由本人翻譯,其餘皆由臺灣當代著名翻譯家林暉鈞先生翻譯。收錄於本選輯的文章篇名、出處及日期如下:
一、〈當今哲學之問題〉,《臺灣教育》第378、380號,1934年1、3月。
二、〈斷想:地下室人類〉,《臺灣警察時報》第228號,1934年11月。
三、〈悲劇的哲學:齊克果與尼采〉,《臺灣文藝》第2卷第4號,1935年4月。
四、〈藝術與哲學(特別是與其歷史性社會的關係)〉,《臺灣文藝》第3卷第3號,1936年3月。
五、〈風土文化觀:與臺灣風土之間的關聯〉,《臺灣時報》,1936年6、7月號。
六、〈存在與真理: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哲學科研究年報》第5輯,1938年。
七、〈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師大學刊》第1集,1942年。
八、〈存在論之新動向〉,《師大學刊》第2集,1943年。
以上文獻的選取採年代順序收錄,目的是希望能讓讀者循序漸進地閱讀洪耀勳的論著、了解其思想的發展與特點。本選輯在「解說」後面梳理了「洪耀勳文獻列表」及「洪耀勳年譜與日本、歐洲哲學動態」,以便讀者掌握洪耀勳的思想位置。
洪耀勳是誰?是否有臺灣哲學?何謂臺灣哲學?何以洪耀勳的思想與實存哲學、日本哲學有深刻的關聯?哲學在東亞的接受與發展脈絡和洪耀勳的哲學思想有何關聯?洪耀勳的哲學思想能以何種形式和東亞的哲學發展產生關聯?其哲學思想有何種當代性意義?這些問題都是本人從事日本哲學與臺灣哲學研究以及編輯、譯介《洪耀勳文獻選輯》時所產生的問題。透過本選輯的出版,本人希望能夠與讀者共享這些問題意識,並共同思考東亞哲學的發展方向。
編者序
廖欽彬(廣州中山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洪耀勳文獻選輯》尚未出版之前,在臺灣的哲學界經由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洪子偉先生的大力推動下,已經有一些關於臺灣哲學的研究成果。然而,為更長遠地推動此研究領域,洪子偉先生與本人及其他學者商議編輯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系列,以供對此領域有興趣的專家學者與一般民眾一窺究竟的渠道。此為本選輯出版的初衷與由來。本人主要負責的臺灣哲學家為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科,先後服務於臺北帝國大學哲學科、北平師範大學哲學系、臺灣大學哲學系的洪耀勳(1903-1986)。
具體來說,本選輯為...
目錄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洪子偉
編者序/廖欽彬
凡例
導論:洪耀勳與日本的哲學/藤田正勝著、廖欽彬譯
洪耀勳文獻
當今哲學之問題
斷想:地下室人類
悲劇的哲學:齊克果與尼采
藝術與哲學(特別是與其歷史性社會的關係)
風土文化觀:與臺灣風土之間的關聯
存在與真理: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
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
存在論之新動向
解說/廖欽彬
洪耀勳文獻列表
洪耀勳年譜與日本、歐洲哲學動態
後序/志野好伸
編者後記/廖欽彬
徵引文獻
索引
臺灣哲學百年論叢總序/洪子偉
編者序/廖欽彬
凡例
導論:洪耀勳與日本的哲學/藤田正勝著、廖欽彬譯
洪耀勳文獻
當今哲學之問題
斷想:地下室人類
悲劇的哲學:齊克果與尼采
藝術與哲學(特別是與其歷史性社會的關係)
風土文化觀:與臺灣風土之間的關聯
存在與真理: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
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
存在論之新動向
解說/廖欽彬
洪耀勳文獻列表
洪耀勳年譜與日本、歐洲哲學動態
後序/志野好伸
編者後記/廖欽彬
徵引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