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論:儒家情感形上學之創發與潛變》認為,孔子的心性之學包括兩個部分,即「心學」與「情學」。
儒學內化就是道德情感與良知之心內化為天命之性,成為道德實踐的內在本體和形上根據。
《中庸》作為思孟學派的早期作品,承擔着為儒學建立道德本體和尋找道德終極根源的形上課題。在這兩個課題中,道德情感都具有本質的意義,《中庸》初步建立起來的儒家形上學可以說是一種情感形上學。
宋明時期,孔子的「心學」得到充分發展,朱子是孔子「心學」之認知派,陸王是孔子「心學」之良知派,孔子的「情學」卻隱而不彰。
直到明末,劉蕺山才重新認識到道德情感的重要地位,並在一定程度上復歸了思孟學派心性情為一的義理結構。
楊少涵,河南桐柏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9年7月畢業於鄭州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2006年3月畢業於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獲哲學碩士學位。2009年6月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2011年6月於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后出站。現任為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先后在《哲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報刊上發表論文二十余篇。校理古籍《中庸集說》(衛湜著,漓江出版社,2011年)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