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田農作能有幾倍利?十倍。
販賣珠玉珍寶能得幾倍利?百倍。
那麼立國家之主能得幾倍?無數!
立主定國×仲父專政×深宮豔聞×嫪宦之爭……
以「奇貨可居」的精準眼光,開啟奠定秦朝的商政偉業
從商賈到權臣,呂不韋的政治之路!
▎呂不韋的歷史地位與背景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跨越商界與政壇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與戰國末期至秦統一的歷史密不可分。身為陽翟大商人,呂不韋憑藉其卓越的經商才能和洞察力,逐漸在政治舞台上嶄露頭角。本文詳細探討了呂不韋從經商到從政的轉變,特別是在他識得秦國質子子楚「奇貨可居」的關鍵時刻。這一舉動奠定了他日後在秦國政治中的崛起,並深刻影響了秦國的歷史走向,尤其是為後來秦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的政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呂不韋的政治與軍事影響
呂不韋在擔任秦國相國的十二年間,親自率領秦軍進行重要的軍事行動,如滅東周、攻韓、趙等戰役,為秦國的軍事強盛和統一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秦國的兼併戰爭逐步取得決定性勝利,呂不韋可以說是促成秦國一統天下的關鍵人物之一。身為實際執政者,他不僅在戰略層面運籌帷幄,還透過吸納人才來擴大秦國的文化與政治影響力,從而鞏固了秦國的優勢。
▎《呂氏春秋》及其文化影響
在文化領域,呂不韋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他聚集了三千名士,促成《呂氏春秋》的編撰,這部著作不僅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集大成之作,也為即將到來的大一統時代提供了思想基礎。《呂氏春秋》強調了「順民心」、「貴公平」等理念,對後來的秦政有深遠的影響。書中兼採百家學說,反映了呂不韋和他賓客的廣博見識,並為大一統時代的政治、文化做出了理論上的準備。
▎呂不韋的歷史評價與傳承
歷代史家對呂不韋的評價頗具爭議,司馬遷的《史記》對其不偏不倚,既肯定了他的政治成就,也記錄了他對「利」的追求。呂不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戰國時代「貴詐力,賤仁義」的社會潮流。他在秦統一事業中的貢獻不可忽視,儘管秦王朝短命,但呂不韋的《呂氏春秋》及其文化影響,仍對後世文化體系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中國歷史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本書特色】:
本書透過呂不韋的經歷,展現了戰國末期商業與政治的緊密關係,詳述呂不韋如何以商人的精明眼光介入秦國政局,並藉助政治投資推動歷史發展。不僅探討其軍事和政治成就,還突出文化貢獻,特別是《呂氏春秋》的編撰,體現出他對百家思想的兼容並蓄。全書以豐富的史料和細膩的分析,展現了呂不韋的人物複雜性與深遠的歷史影響。
作者簡介:
林劍鳴(西元1935~1997年),著名歷史學家,中國秦漢史研究的重要學者,簡牘學研究開拓者之一。1970年代初開始致力於秦史研究,所著《秦史稿》及相關一系列論文具有開拓性的學術意義,產生廣泛的學術影響,關於秦漢史的綜合研究、簡犢研究、秦漢考古與文物研究、中國法制研究等也都發表了高水準的學術論文。著有《秦史稿》、《秦漢史》、《簡牘概述》、《秦國發展史》、《秦漢社會文明》、《漢武帝》等。
章節試閱
一 邯鄲覓寶 奇貨可居
時光倒轉,一直退到二十多個世紀以前,在亞洲東方的中國大陸,出現了這樣的場面:
從塞北高原吹來的冷風挾著陣陣黃沙,席捲華北大地,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這一片戰場上,暫時的沉寂使得廣闊的原野顯得更加悲涼、蕭瑟……「噹啷啷……」一陣清脆的鈴聲伴著細碎的馬蹄響,透過黎明的薄霧,從通往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附近)的驛道上傳來。一匹雄健的駿馬,馱著一個商賈打扮的年輕人,向邯鄲城裡馳去。座騎輕快的步伐和馬背上的人躊躇滿志的神情,與周圍凝重肅殺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反差。
這是西元前3世紀中葉。當時的中國北方,除了遊牧於蒙古草原的匈奴和戎人、狄人外,農業地區的人們將馬用於騎乘還不到三個世紀。除作戰的將士外,只有少數得風氣之先的富豪和貴族才縱馬馳騁於通衢大道,以顯示其富有和風流。這個乘著時髦的交通工具風塵僕僕地趕到趙國首都邯鄲的人是誰呢?
他就是腰纏萬貫、風流倜儻,而又野心勃勃地要闖進戰國上層政治圈裡的大商人呂不韋。
商海弄潮
呂不韋並不是趙國人,他的家鄉在邯鄲以南數百里。可是,在那兵荒馬亂的年頭,他卻不辭辛苦,急急忙忙地奔往邯鄲。
他從哪裡來?
他為何而去邯鄲?
說起來話長,呂不韋是古代一個有聲望家族的後代,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傳說中的炎帝時代。據說,炎帝之裔、伯夷之後因有功而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市西),子孫就以呂為姓,其中就有呂不韋的遠祖。
西元前11世紀,呂氏門中出了一個大人物,從而使呂氏族譜熠熠生輝。
那是殷朝末年,在渭水上游的磻溪河畔(今陝西省寶雞市北部磻溪河),有一位老者在垂釣。只見這老翁手持釣竿端坐岸邊,兩眼凝視滔滔東去的河水,動也不動,像一座石雕。三天三夜過去,老翁連一條魚也沒有釣到。原來,這老翁所持的漁竿根本沒有釣鉤,當然不會有魚被他釣上來。此人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姜太公。姜太公字子牙,原名呂尚,是呂氏祖先中第一個顯赫人物,他之所以無鉤而垂釣,其心並不在魚,而是別有所求。
當時正是殷朝末年,殷王紂暴虐無道,民不聊生,而在殷人統治區域的西方(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鳳翔區一帶),有一個周族,趁殷朝統治腐敗之際發展起來,這一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部族,社會經濟進步很快,並不斷向東擴展,欲取殷而代之。
起初的時候,新興的周族尚且敵不過有數百年統治經驗且武力強大的殷人,屢遭殷人挫敗。率領周人發憤向東擴展的周文王尚未行動,就被殷王囚禁起來。據說周文王被囚在羑里(羑音「有」,在今河南省湯陰縣),曾潛心研究古代流傳下來的八卦,作《周易》。
後來,文王從囚禁處返回周人住地,就決心積蓄力量推翻殷商的統治。為此他訪賢求才,終於在渭水邊遇到姜子牙,交談之後兩人相見恨晚,文王拜姜尚為師,共同籌劃伐殷大業。不久,文王去世,其子武王繼位。姜太公以「師尚父」之尊輔佐武王,終於率領周人及其他部族共同推翻殷商王朝,在西元前11世紀建立了周王朝(史稱西周,西元前11世紀至前8世紀)。
姜子牙(呂尚、姜尚)不僅能在亂世之時審時度勢,順從潮流從而取得不朽功業,而且他本人確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韜略,流傳至今的一部古代兵書《太公兵法》,就是記載呂尚用兵之術的軍事專著。
機遇加韜略,是呂尚成功的兩大因素。八百年後,呂氏門中出現的呂不韋也是靠這兩條發跡的。
人世間的某些規律不斷重現於歷史發展的長鏡頭之上,似乎有意向人們昭示著什麼。
西周建立之後,呂尚被封於齊,稱姜姓,呂氏反而逐漸被人淡忘。而原來呂氏集中的呂國,也不知何故而被除國。從此,呂氏後裔輾轉流徙四方,散布中原各地。
從西元前770年開始,歷史進入了「春秋時代」。那時候,經歷了數百年之久的周王朝「禮崩樂壞」,已開始走向下坡,統一的天下實際上已分裂為數十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周天子雖名義上仍是「天下共主」,事實上各地諸侯多不服從朝廷的號令,各諸侯國的君主又常常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以維護周天子「共主」地位的名義相互攻伐,攻城掠地,藉此擴大本國的地盤。到後來「尊王」的招牌也不要了,公開廝殺。這種「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爭霸戰爭一直持續了三百多年,到西元前400多年,戰爭打得愈來愈大、愈來愈頻繁,以致後來的人們把此後的二百餘年,直至西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以前的這段時間,稱為「戰國時代」。
呂不韋生活的那個年月,已經到了戰國的末期。經過長期的吞併戰爭,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主要有七個大國,首先是楚國,占據長江流域的中部,其疆域從今四川省東端起,有今湖北省全部和今湖南省東北部,今江西省、安徽省北部,今陝西省、河南省、江蘇省的一部分,國都是郢(今湖北省江陵縣西北的紀南城),曾是七國中疆域最大的一國。
僅次於楚國的是秦國,秦國原來很小,最初僅占據今甘肅省東南部一小塊地區,但到呂不韋生活這個年代,秦已由一個「西戎小國」發展到擁有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市附近)以西的大國,國都在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東北)。其領土包括今陝西省、甘肅省主要地區,尚有小部分土地伸入今河南省境內。楚、秦以外的大國還有趙國(在今河北省東南部及山西省、山東省、陝西省的一部分),國都在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
齊國(在今山東省偏北,兼有河北省東南部),國都在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東);燕國(在今河北省北部及今遼寧省、山西省一部分),國都是薊(今北京市西南);魏國(在今陝西省、山西省、河南省交界處,其大部國土在今河南省中部),國都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韓國(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及河南省中部),國都鄭(今河南省新鄭市)。
以上這楚、秦、趙、齊、燕、魏、韓七個大國,就是所謂「戰國七雄」。除這七個大國以外,還有一些小國,如魯、衛、周、蔡等等。
那位行色匆匆趕赴邯鄲的呂不韋,就是居住在衛國的呂氏後裔,應當算作衛國人。
衛國早先也是個大國,西元前11世紀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封其弟康叔為衛君,建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春秋時代的衛國,上層腐敗,政治混亂,西元前660年被翟國打敗,後來靠齊國幫助,將國都遷到楚丘(今河南省滑縣),從此成為無足輕重的小國。西元前629年又遷往帝丘(今河南省濮陽市西南)。戰國時帝丘改名為濮陽,呂不韋的家鄉就在這裡。
在春秋戰國的四百餘年中,衛國的國君一個比一個昏庸、無能,在衛國的歷史上留下一連串令人齒冷的醜行紀錄。其中突出的有衛宣公(西元前718—前700年)。這個老色鬼為兒子伋娶妻,娶的是齊國女子,接來一見齊女貌美,宣公竟將這個兒媳奪過來變成自己的妾,宣公又害怕兒子對自己不滿,密令強盜殺死將他殺死伋。後世的衛懿公的行徑更是荒唐,他淫樂奢侈無以復加,竟給養在宮中的鶴建造豪華的軒車,這些動物神氣活現地乘著高軒華輦,排場堪比王公貴族地炫耀於國人面前,令國人怨聲載道,氣憤至極。
懿公九年(西元前660年),狄兵攻衛,懿公慌忙召集國人出征,但憤怒的國人沒有一個願替他賣命的:「請您讓那些鶴去打仗吧!」國人對懿公說:「鶴乘著那麼好的軒,比我們的待遇高多了,我們哪裡能作戰呢?」結果那些乘軒的鶴絲毫沒能給國君幫什麼忙,懿公被入侵的狄兵殺死,在歷史上留下笑柄。
懿公以後的國君獻公、靈公、出公、莊公、悼公、昭公、懷公等都是無能之輩,使衛國國勢江河日下,到戰國中期,衛國已經成為任人宰割的小國。有遠見的國人已對衛國失去希望,甚至連王公貴族和政治家都紛紛流向其他諸侯國,其中生於衛國左氏(今山東省曹縣北)的吳起(西元前?年—前381年)就是一個傑出的人才,但他在衛國無用武之地,很早就離開本土,先在魯國,後到魏國為將,都立有戰功,最後到楚國輔佐楚悼王實行變法改革,為楚國的強大立下了不朽功勳。
一 邯鄲覓寶 奇貨可居
時光倒轉,一直退到二十多個世紀以前,在亞洲東方的中國大陸,出現了這樣的場面:
從塞北高原吹來的冷風挾著陣陣黃沙,席捲華北大地,在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的這一片戰場上,暫時的沉寂使得廣闊的原野顯得更加悲涼、蕭瑟……「噹啷啷……」一陣清脆的鈴聲伴著細碎的馬蹄響,透過黎明的薄霧,從通往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附近)的驛道上傳來。一匹雄健的駿馬,馱著一個商賈打扮的年輕人,向邯鄲城裡馳去。座騎輕快的步伐和馬背上的人躊躇滿志的神情,與周圍凝重肅殺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反差。
這...
推薦序
序(節錄)
王子今
東周時期,中國歷史發生激變,中國社會走向動盪,而中國文化也獲得了豐收,當時社會經濟實現空前進步,同時若干強勢軍事政治勢力迅速崛起,在這一歷史階段,列國「宰割天下,分裂河山」,一時英雄輩出,有兩位在商業經營和軍政決策方面均有突出表現的人物,其事蹟留下了深刻的歷史記憶,這就是先從政而後經商的范蠡,和起先以富商身分成為聞人,後來又介入高層政治生活,插足執政集團的決策團隊,最終影響了中國政治史走向的呂不韋,唐人柳宗元〈招海賈文〉所謂「范子去相安陶朱,呂氏行賈南面孤」,並說「范子」與「呂氏」故事,講的即是這兩位重要人物特殊的人生經歷和特殊的歷史表現,明人姚夔〈耕雲紀〉所謂「呂不韋之識奇貨,陶朱公之豐府庫」,大致也表達了同樣的意思。
呂不韋是兼跨商界與政壇的名人,他以財富投資政治,以個人經濟實力影響了政治體系,作為秦史重要人物,他的人生軌跡,與秦統一的歷史進程相疊合,唐人李商隱詩句「嬴氏並六合,所來因不韋」,明確肯定了呂不韋對於秦實現統一這一歷史大變局的作用。
《戰國策.秦策五》「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條,記述了呂不韋決意就秦國政治繼承人的擇定,進行政治投資的心理動態:「濮陽人呂不韋賈於邯鄲,見秦質子異人,歸而謂父曰:『耕田之利幾倍?』曰:『十倍。』『珠玉之贏幾倍?』曰:『百倍。』『立國家之主贏幾倍?』曰:『無數。』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餘食;今建國立君,澤可以遺世。願往事之。』」
司馬遷《史記》卷八五〈呂不韋傳〉專門為這個人物立傳,其中指出呂不韋因經商成功累積了可觀的財富:「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對於「建國立君」以求「利」「澤」之成本以及「贏幾倍」的核算,《史記》記述沒有《戰國策》具體,只是寫道:「子楚母曰夏姬,毋愛。子楚為秦質子於趙。秦數攻趙,趙不甚禮子楚。子楚,秦諸庶孽孫,質於諸侯,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呂不韋賈邯鄲,見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呂不韋以「往來販賤賣貴」的商業經驗思考政治問題,是把可能有樂觀政治前景的子楚看作經營對象「貨」的,他後來果然取得了「立國家之主」、「建國立君」的政治成功,和「奇貨可居」對應的說法是,司馬遷記述他對子楚的利用,稱「欲以釣奇」,司馬遷以史家敏銳的眼光,發現了政治生活中在許多冠冕堂皇的標榜道德的宣傳話語的背後,其實是「贏」「利」的直接物質追求。
序(節錄)
王子今
東周時期,中國歷史發生激變,中國社會走向動盪,而中國文化也獲得了豐收,當時社會經濟實現空前進步,同時若干強勢軍事政治勢力迅速崛起,在這一歷史階段,列國「宰割天下,分裂河山」,一時英雄輩出,有兩位在商業經營和軍政決策方面均有突出表現的人物,其事蹟留下了深刻的歷史記憶,這就是先從政而後經商的范蠡,和起先以富商身分成為聞人,後來又介入高層政治生活,插足執政集團的決策團隊,最終影響了中國政治史走向的呂不韋,唐人柳宗元〈招海賈文〉所謂「范子去相安陶朱,呂氏行賈南面孤」,並說「范...
目錄
序
上篇 發跡
一 邯鄲覓寶 奇貨可居
二 咸陽密策 質子賣身
中篇 成功
一 籌措既成 富貴斯取
二 「多財善賈 長袖善舞」
下篇 敗亡
一 驪山建塚 甘泉縱歡
二 蘄年兵敗 魂歸北邙
附:呂不韋生平大事年表
序
上篇 發跡
一 邯鄲覓寶 奇貨可居
二 咸陽密策 質子賣身
中篇 成功
一 籌措既成 富貴斯取
二 「多財善賈 長袖善舞」
下篇 敗亡
一 驪山建塚 甘泉縱歡
二 蘄年兵敗 魂歸北邙
附:呂不韋生平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