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破除單一視角的局限,看見歷史的真實樣貌
「Special教師獎」得主/吳宜蓉
不曉得你有沒有看過一張在社群網站中,被許多人分享轉載的圖片:漫畫《貓之寺的知恩姊》(猫のお寺の知恩さん)的老奶奶,平靜的說著一段讓人警醒的話:「就算是再好的人,只要有好好努力,在某人的故事裡也會變成壞人。」
我們看待別人的觀點,只要從某個角度出發,就一定會有視野的局限。
傳統歷史上被視為狐媚惑人的妲己,一向被貼上紅顏禍水的標籤;然而,中央研究院曾透過考古文物的研討,重新比對甲骨文史料,推測真實歷史中的妲己可能曾經馳騁沙場,是個親自帶兵與周人作戰的一級戰將!並且,她極有可能殺敵無數,使周人受到重創。因此周人才這麼痛恨她,進而抹黑她。妲己在歷史上,從神力女戰士一瞬間黑掉,變成世人心中禍國殃民的頭號惡女!
這篇專業的文章,在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網站一發表,就立刻成為網路爆文!明明是學術研討的文章,大家卻看得津津有味,為什麼?因為論述內容寫得清楚完整,因為證據推論交代得明確有本!讀者看了不僅容易明白,更得到真正收穫知識的快感!
然而,我們的歷史課本常常把一個人、一個事件,只用一句話輕輕帶過。缺乏故事情境,所以學生看了不明所以;少了多重角度,徒增刻板印象。
難怪學生常常會跟我反應:「老師,歷史好難背!」、「歷史好無聊哦!」我不怨天不尤人,只怪歷史教科書!這正是知識碎片化產生的不良後果!當真實世界的複雜脈絡,被簡化為課文上的隻字片語,明明看完一知半解,卻又因為考試而必須照單全收。學習歷史,自然而然成為學子們的共同噩夢!
然而,人類天生是一種喜歡故事的生物,越是完整、有系統的故事,越是能夠幫助我們的大腦有效率的提取、解譯。影像醫學研究顯示,人類在讀故事或聽故事時,大腦皮層會啟動社會及情緒程序,深化我們的認知能力,深刻我們的同理心。想要強化學習,就得剔除課本的隻字片語,讓系統化的脈絡敘事進到腦中!
因此,如果有一位老師盡其所能的蒐羅完整證據,進而交待出一個具系統脈絡的敘事,讓史料說話、讓文物說話,運用各種角度盡可能還原過去世界的360度全面相;讓歷史人物不再只是課文上的印刷文字、形象扁平,而是有血有肉,跟你我一樣有著小情小愛、各種心思的真實人類;讓歷史朝代不再只是選擇題中的某個選項,而是有風有雨有晴有陰,有著深層底蘊的風華絕代。如能這樣,誰會不喜歡讀歷史呢?
這本書的作者趙運濤博士,就是這方面的大師級人物!翻開這本《正史的誤導》,一起來重新探究中國歷史吧!那些你以為你學過的歷史,是真實的歷史,還是片面的認識呢?那些你以為你熟悉的人物,是不是該給一個重新認識他們的機會?
歷史可以不再是淺薄的知識錯覺,在層層史料推理中,發現你從未想過的細節。40個篇章一口氣讀下來,你將能充分感受歷史思維大破大立的閱讀超快感!
推薦序二
從課本沒提的故事,發現歷史的血肉和靈魂
國立蘭陽女中歷史科教師/汪栢年
歷史跟人一樣,除了骨架之外,還需要血肉與靈魂,否則就成了一具具的骷髏。20年前的歷史課本,充滿許多人物、事蹟與關聯性,日後逐漸消失,必須倚靠老師、家長與學生自行重建,才能恢復歷史的本來面目。
而這本《正史的誤導》,正可以增添歷史的靈魂,又可以補充現在歷史課中缺少的血肉,其價值不輸一本百萬元等級的歷史筆記。
碎片化知識產生的誤解、正史中充斥一家之言的史觀、古今之間充滿時代隔閡、古籍與考古間的矛盾,以上作者想要導正的四個方向,剛好是歷史課本的四大病徵。20世紀以來,在科學掛帥的菁英思維主導下,許多非正史、非名家、非主流的歷史,一律被打入冷宮,淪為稗官野史,不入朝堂之門,不列科舉之目。眾多有思想、有主見的學子,只好憑著自學精神,蒐羅史料、找遍筆記小說,以窺透當政者想蒙蔽的真相。
看完本書後,會打破你對中國史的一些成見。例如:禪讓制度、夏王朝的存在、大禹治水、商紂王的罪狀等。
以往我們都照著課本講述或學習,以為歷史就是那個樣子,但其實不是;原來我們所講的歷史,很多都只是傳說,或有心人士的虛構。
當你跳脫正史史觀後,歷史的天空瞬間開闊,你彷彿能看到真實的歷史人物出現,為自己辯白。商朝婦女會跟你說:「我們可以主持祭祀、參與政治、率軍出征,你們時代的女生辦得到嗎?」紂王會跟你喊冤:「我們本是遊牧民族,重視祭祀典禮,酒肉是必備之物,怎能說我酒池肉林呢?」
在審定嚴格的教科書中,中國史中有趣的故事消失了。一般人的印象中,歷史都是背誦,現在則是連史事都消失了,剩下一條條的論證與結論。
本書從古人論述、專家論文、筆記小說等「非正史」材料中,蒐羅豐富的歷史故事,彌補我們的破碎歷史知識,例如:用《詩經》裡的故事,來讓學生了解古代男女生如何交朋友、談戀愛;用《笑林廣記》中,許多女性妙應答的故事,使古代婦女的面貌更加清晰;用秦、漢的民歌,講述秦始皇築長城、驪山陵寢,對人民生兒育女觀念的影響;用考古新發現,述說西周晚期周厲王的經濟改革失敗與王室衰微等。
此外,現在的學生很喜歡穿越故事,卻以為穿越都是虛構的。作者很貼心的從考古文物、圖畫(例如:《清明上河圖》、《百子圖》等)中,找到古代器物與現代器物有類似的造型,也找到從古代一直使用到現代的器物,說明古今相連的重要觀念。
現代的學生誤以為古人是陳腐的,但作者引用各種文獻,讓我們看見古代的俊男美女、古人的智慧與幽默、古人的真實面貌。
以上閱讀的收穫,讓我更加明白:「把歷史限定在某一範疇,就是一種誤導」、「學習歷史的另一個好處,是提升文化鑑賞能力」。我們一定要跳脫「只重架構,不要血肉」的歷史學習態度,才能讓學生發現歷史的靈魂。
前言
你讀過的歷史,是真正的歷史嗎?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晉獻公要娶驪姬為妻。驪姬不知道自己要嫁的這個君主長什麼樣,於是每天哭哭啼啼。等嫁過去之後,她跟著晉獻公吃喝玩樂,就悔恨自己當年為什麼要哭泣,她沒想到嫁人之後,人生居然會這麼開心。
《莊子.秋水》中還有一個故事說,秋水隨著季節漲起來,河伯以為自己已經足夠廣大,全天下都不如自己,結果見到海神若,只能望洋興嘆,這才知道自己眼界的局限。「井底之蛙」這個成語就是出自這一篇。實際上,每個人都可能是井底之蛙。這個故事並不是在嘲笑蛙,而是說明每個人的眼界,可能都會受限於自己的認知。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每個人因為時間等原因,不可能全知全覺,獲得的知識自然也就有限。
零散的歷史知識,可能讓我們產生誤解
現今,我們身處節奏飛快的社會中,各種媒介都在跟我們搶獲取知識的時間,人們能獲得的知識就更有限。碎片化的時間所獲得的零散知識,很可能讓我們產生「誤解」。尤其是在中國傳統文化、歷史知識方面,我們或許以為是常識,其實可能未必,我們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可能被自己已知的知識「鎖住」頭腦,因而產生錯覺,認為歷史就是我們頭腦中記憶的那一種形式。
本書就是想透過對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群像、某一事件或歷史階段進行有系統的梳理,打破碎片化知識建立起來的偏見。穿透這堵牆,還原歷史現場,重新補充我們已經獲得的知識,看看我們已經被鎖住的腦袋,已知之外的歷史世界究竟是什麼樣子。
本書將以讀者熟悉的歷史人物及歷史事件為考察物件,探究那些我們以為已經了解、掌握的歷史知識之中,隱藏的祕密。我們受過的歷史教育常是大概,往往前因後果不完備,多種說法只取其一,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產生錯覺:歷史上只有這種情況,或歷史本來就是這樣。我將透過綜述傳世文獻,並結合新出土材料,推敲歷史細節,打破你對歷史的錯覺。
讀罷此書,你可能會有「原來如此」的感慨:原來還有這樣一種說法;原來古代就有這些器物;原來古代有與今日相似的行為方式;原來這些人物是同個時代,我的記憶居然是錯的;甚至,可能會顛覆你對某些人物的印象。
歷史跟你以為的不一樣
「三皇五帝」並不是八個人,根據傳說與記載,在「三皇五帝」這一組合下的成員總數,遠遠超過八個。堯、舜、禹帝位的傳承方式,除了「禪讓」,還有一個版本則是暴力奪權。而且,並不是所有中國水系都是大禹治理的,後世將大禹治水的功績誇大了。
商紂王其實並沒有那麼壞,他的壞被誇大,武王伐紂只指責他三、四條罪狀,但後來人們不斷「黑」(按:指說壞話)他,到了戰國以後,紂王的罪行增加到七十多條。西周最後一代君主周幽王,其實並沒有烽火戲諸侯,因為烽火要到大約戰國末年至西漢初年才出現。
《道德經》可能不是一個人寫成的,《論語》也不是孔子寫的。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實孔子並沒有說過。
孟姜女的故事最初跟秦始皇沒有關係,先秦時是她向齊國君主哭悼自己戰死的丈夫,但是到了漢代,就說她哭倒齊國的長城。項羽很可能並不是在烏江畔自刎,也許他在到達烏江之前就已經掛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韓信其實並沒有要造反。
王安石變法的正面形象,是到近代才確立,實際上,在古代時對王安石變法的負面評價是主流,人們常認為北宋滅亡是王安石變法導致。
大家往往會對狀元有個誤解,認為做了狀元就可以做駙馬,戲曲小說往往寫士子中狀元後,被皇帝招為駙馬的故事;但歷史上,被招為駙馬的狀元只有唐代的鄭顥一人。
唐代的時候,很多貴族之家都不願意娶公主,皇帝家的女兒也愁嫁不出去。「女子無才便是德」並不對,古代女子也要讀書寫字,因為她們要教育孩子。古代小孩子玩的玩具,有很多傳承到現在……。
本書中,許多篇文章都有相關配圖,並且還有幾篇專門以圖或器物圖像為核心的文章,能更具象的補充歷史及文化知識,比方說:古代有哪些器物像是穿越的?古畫中父母帶孩子有何區別?有哪些時髦的現代行業古代就有了?服飾顏色可以判斷官職大小?
總之,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碎片化閱讀、淺層閱讀帶來的知識錯覺,希望大家透過本書中對人、物、文、事、時、世的重新探究,能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本書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當作學術論文來寫,但表述方式盡可能通俗易懂,讀起來既有學術的嚴謹,又有大眾讀物的文字流暢感。此外,本書參考大量文獻,引用眾多學者的成果,雖然在書中每有提及,但難免掛一漏十。錯誤疏漏之處,還請各位方家、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