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兩大部分組成:一為曾毓雋的三部作品:〈憶語隨筆一〉、〈憶語隨筆二〉、〈宦海沉浮錄〉;二為香港《春秋》雜誌於一九二三年在天津對曾毓雋所作之訪談稿。這些內容,多為其所親歷之民初政局變化;以及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張謇等人之事。附錄則為「信史編輯社」於一九二○年所出版之《段祺瑞秘史》原稿,可作為與前文參照之重要史料。此為《曾毓雋回憶錄》首次出版,價值珍貴。研究段祺瑞、甚至北洋軍閥歷史時,曾毓雋的事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其回憶錄雖為薄薄一本,但卻有相當的分量。
作者簡介:
原著/曾毓雋(1875-1967)
光緒元年(1875)生,字雲霈,福建省福州府閩侯縣人。清末曾任京兆良鄉知縣,後升道員。中華民國成立後,歷任北京政府交通部長、國務院秘書等職,並隨段祺瑞討伐張勳,為段祺瑞重要的謀士;一九三八年擔任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一九四九年後,寓居北京;一九五六年受章士釗之邀,於中央文史研究館任職。一九六七年病逝。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章節試閱
〈民元至民五之過程〉(節選)
自清廷退位,及南京臨時總統孫文返國,南北代表接洽後,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袁就臨時大總統職。當先派二十人籌備,名列第十四。但因倪嗣沖早已電告,將來尚有其它辦法,迨入京晤談,渠說明以做到項城登帝位為止。遂以此意密報段祺瑞。段艴然變色曰:不論此係渠個人主張,或多人主張,余決反對到底。兩姑之間難為婦,故決然告病假。陸軍部本非文人所能參加,參事、秘書亦皆未就,而又不敢他適,遂在京經營古玩業、飲食業,又與一般遺老在軍糧城開墾。在二年春間,周學熙委任到張家口開辦蒙鹽,為籌備半年。開業後,即保計達三接充,力避入政界。是時宋教仁被刺,南北糾紛,袁決備戰,南軍亦欲以武力解決。
元二之交,袁最倚任趙秉鈞。趙係吏員出身,部選天津北倉大使(清制謂之驛丞)。袁任直督時,派道員曹嘉祥,開闢新市區於大胡同之北(即地、黃各緯路),地係北倉所轄,趙隨地畫界,井井有條,以此為袁所青眼,認為能了地方事,薦保至道員,充北段巡警總辦;於時南段為段芝貴,袁皆倚為心腹者。迨北京設巡警部,袁薦趙於肅王善耆,一躍為巡警部侍郎,故趙感袁獨深。其人足智多謀,國民黨為籠絡計,與趙水乳,遂得通過為國務總理,其部下洪述祖號蔭之,係臺灣候補同知,為內務部秘書,常往來京滬。應夔丞、武士英皆上海流氓,洪倚為爪牙,黨羽甚雜,釀成刺宋一案,而二次革命軒然大波,因之而起。
袁氏決訴之武力,先去江西李烈鈞,以黎兼贛督。彼時五國銀行團大借款二千五百萬磅尚在商議,而海軍部奧商墊款已祕密交付,軍費有著。(奧商的里雅斯特船廠Triest先墊若干,其數不宣佈,係次長劉傳綬、秘書長高稔專辦,極為祕密。大借款到手,墊款已還,如何折扣,如何貼息,無人能詳。原約訂購炮艦三艘、輕巡洋艦一艘,均未履行,到對奧宣戰即無形取消。因購艦墊款屬部務,議會質問無結果而置之。海部當時曾電奧使沈瑞麟,調查參觀的里雅斯特船廠情形更使館中無熟悉機械廠務人員,適有林獻炘、常朝幹、在奧國海軍白頭廠實習,遂煩林、常為臨時隨員。數目傳聞為三千至五千萬,凡在中國接洽之手續,皆無所聞。林獻炘所知僅此。)皖督柏文蔚、粵督胡漢民相繼去職,以孫多森、陳炯明繼之。李烈鈞乃獨立於湖口,黃興入金陵運動第八師而獨立,第三師冷遹亦獨立於徐州。先是李純早為九江鎮守使,擁有第六師勁旅,段芝貴南下援李。乃黃興獨立,袁又派馮國璋、張勳率師南下。湖口、岳州諸役勝利,黎為首功。迨柏文蔚獨立於皖,倪嗣沖軍亦節節勝利。最後則馮、張到寧,而黃興敗逃,餘如上海則陳其美敗,廣東則陳炯明逃,上海為鄭汝成肅清,廣東為龍濟光佔據。癸丑一役,至是結束。袁乃捨軍事而謀政治,召集兩院選為正式大總統。五國銀行團大借款又成,由是有迎黎之舉。是時又設教練團袁自任團長,以陳光遠為副,無非奪段兵權。
段亦深知改制之不可免,而袁獨心口相違,不認有改制之意。袁段相處久,段已知袁真意,亦欲借迎黎脫身。十二月半,忽得袁乃寬電話,招下走到軍需處談話。晤時,但云:袁將派段到鄂一行,與黎商整理鄂軍,速具印領,已備三百萬元待付。答以為數太多,商段再辦。彼且謂海軍劉冠雄已照數領了,陸軍不能獨異。答以小印在段手,未蓋小印,陸部不能蓋印也。歸即以此情商段。段笑曰:將以此餂耶!我所以不早去者,因早以汝所聞之語,質之項城。項城指天誓曰,謂古無長享之帝室,將來子孫不知如何下臺,我雖愚不至於此。馮河間亦曾以此事詢袁,袁答與告我者同。我以不逆詐、不臆、不信之態度處之,故稍安至今。今者情狀畢露,意欲以金錢餂我,太不知我矣!但黃陂來京,亦甚有益,我必為一行,領款三十萬足矣。遂領款啟行,下走亦隨行到鄂。
下車見王占元,已在車站佈置迎候。袁、黎通款曲,皆王占元為傳達人,王頗知內容。袁意在籠絡,黎意願攀附。黎在鄂為所部挾制故也,即刻段渡江謁黎,在副總統府兩宿,黎召金永炎商整理軍隊事,大致就緒,宣佈段北歸,黎送過江。到車站上車後,段反下車,黎遂北上。金已默會,偕段返署,發電告袁,而段署湖北都督之令即到,遂照黎在鄂時計畫由金永炎整編,一切順手。又以所領三十萬元內,以十八萬添購兵工廠新機器一份,蓋遣散整編各費,黎、金已有指撥也。此謀知者唯金一人。迨黎入京,遂領參謀總長。不兩月,令段芝貴接任鄂都督,又以段兼領河南都督。蓋以白狼猖獗,張鎮芳不知兵,不能制也。迨白狼敗亡,四月初三日奉召回京,過正定下車,邀王士珍同入京,已決意告退,先覓替人也。
五月陸海軍統率辦事處成立,政事堂、參政院相繼出現,籌安會宣言甚囂塵上,而袁不之禁。段知改制之事無可挽回,遂於五月三十日為第二次之辭職。得優令給假兩月養病,王士珍署陸軍總長。段遂閉門謝客,雖謠言恐嚇者甚多,毫不為動。於時馮國璋由寧入京,曾以探病到段宅,彼此默會,並不多談。魯督靳雲鵬亦然。其在京來探者,皆拒不見,唯府秘書長梁士詒與文官長夏壽田,偶奉袁命而來,二人尚有談論。梁以三次長參案,表示無可奈何;夏為段舊秘書,在府專司軍政祕密,袁稱其有軍事天才,欲疏通袁、段。蔡鍔初起事,夏獻計,略仿英王兼五印度大皇帝例,以大總統兼滿蒙藏大皇帝,蒙藏一切未改,尚在策封,借此下臺,可以塞西南之口。段甚韙之,但笑謂,恐高議難通過耳。夏謂總統很明白,但為群小包圍,今亂事已見端,諒可通過。數日後謂下走曰:芝老畢竟與袁相處已久,竟為所料。余始建議,袁極謂然,而漸有人向我警告,其警告者即其同鄉楊度,因與至好,故並告以反對之為袁長公子。自此夏亦不敢發議矣。
斯時北方則籌備大典,西南則昌言討伐,各省逐漸響應。曹錕等率兵入川,不能禦。五年三月,袁有悔意,先由袁之于夫人以電話略告段之張夫人謂元首抱病,急欲一晤芝泉,汝先疏通,即有後命。蓋張係于之義女也。張夫人為故江西巡撫張芾之侄孫女,父名瀛,字步洲,以縣丞需次山東,與袁交好。步洲早逝,母陳氏不兩年亦棄養。于夫人撫養女如己女。段元配吳夫人逝世,即由袁氏夫婦主婚,以張女歸段為繼室,往來極密,故出而轉圜。後即由政事堂傳話邀段,段到,則徐東海亦先在座。袁謂我老且病,悔不聽汝言,故有今日糾紛。取消帝制,汝可相助為理乎?段云:與徐熟計之,當竭吾力相助。三月二十三日,即有撤銷大典籌備處,仍以本年為中華民國五年之令。段出任參謀總長,即電南京與馮國璋商挽回辦法,於是有南京會議之組織。四月二十二日,國務卿徐世昌辭職,五月八日改政事堂為國務院,仍照元年官制組織政府。不料南方進一步請袁下野,馮、段正在疏通,而北洋系督軍漸不聽命。袁病日篤,四川陳宧、湖南湯薌銘亦通電對袁個人脫離關係,外交陸徵祥、財政孫寶琦相繼引退。袁病勢愈殆,六月初群醫已告束手。段委下走赴南京以詳情與現勢面陳馮,並商黎繼任事。馮覆電贊成。六月六日,袁逝而黎繼。
==============================
〈段表示寧死不參與帝制〉(節選)
當項城蓄謀帝制之始,合肥微窺其隱,即召余及又錚(徐樹錚)諸人秘商曰:「項城帝制自為之述,已漸顯露,此又其第二創舉!我當時既發『維持君憲』之電,又發『採取共和』之電,識者已譏其舉措太過輕率;如今倘又擁項城登基,總統與皇帝,以兒戲為之,國人其謂我何?且恐二十四史中,亦再找不出此等人物!所以論公,我寧死亦不參與!論私,我從此只有退休,決不多發一言。此我所以謝國人、報項城也!汝等其特別謹慎!」
後來帝制形成,合肥養病京郊,一夕,項城忽遣親信袁某,召余往謁,余不及請示合肥而去。
項城首詢合肥病狀,隨慨然曰:「松坡已離京轉滇,芝泉亦知之乎?可為我轉告芝泉,此時忍坐視我滿頭白髮,遭人摧毀與欺負耶?將來西南諸省,必借題滋事,用兵恐不能免!芝泉此時,應出頭為我負責全盤軍事!」
項城說到此處,特別提高聲調,似乎要我特加注意的樣子,始繼續言曰:「你注意!我們軍費已有著,一切可由芝泉支配,芝泉出頭!則華甫(馮國璋)方面關係,亦立可改善!」
〈民元至民五之過程〉(節選)
自清廷退位,及南京臨時總統孫文返國,南北代表接洽後,元年二月二十九日,袁就臨時大總統職。當先派二十人籌備,名列第十四。但因倪嗣沖早已電告,將來尚有其它辦法,迨入京晤談,渠說明以做到項城登帝位為止。遂以此意密報段祺瑞。段艴然變色曰:不論此係渠個人主張,或多人主張,余決反對到底。兩姑之間難為婦,故決然告病假。陸軍部本非文人所能參加,參事、秘書亦皆未就,而又不敢他適,遂在京經營古玩業、飲食業,又與一般遺老在軍糧城開墾。在二年春間,周學熙委任到張家口開辦蒙鹽,為籌備半...
作者序
【導讀】段祺瑞軍師曾毓雋及其《回憶錄》/蔡登山
北洋軍閥中,皖系以段祺瑞為領袖,段祺瑞被稱為北洋虎將,以三造共和著稱於世,為民國初年的顯赫人物,曾經左右中國政局。而在段祺瑞幕府中則以徐樹錚、曾毓雋為謀主。曾毓雋是文士,徐樹錚是武將,兩人可說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俗稱「軍師」,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曾毓雋後來做到北洋政府的交通部總長,成為一代北洋重臣。
曾毓雋(一八七五—一九六七),譜名以烺,字雲霈。祖籍福建省長樂縣,後遷居閩縣(福州市區)孝義巷。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八月五日生於福州東街孝義巷口東邊的曾暉春「五子登科」宅邸。他自幼機警過人,為大伯曾宗彥所重視,收為義子。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考取甲午科鄉試舉人,與同鄉劉崇佑、李宣龔等人同科,有的書籍所說,他「早年就讀於福建船政學堂,後被選送出國留學。一八九八年回國後參加鄉試得中舉人」,這明顯地是錯誤的。曾毓雋中舉那年,虛齡二十,僅比其祖父曾兆鼇中舉時,年長一歲而已。這一家,從曾毓雋的高祖父曾暉春、曾祖父曾元炳、祖父曾兆鼇,到胞伯父兼誼父曾宗彥,為清代福州唯一的四代直系接連進士;若以曾宗彥的胞弟曾宗誠(即曾毓雋之父)舉人這一房來算,直至曾毓雋,則為五代直系接連舉人以上的科名,可謂不易。
曾毓雋曾有〈辛丑出山別諸親友〉詩:「秋風已老露為霜,客子行行欲遠將。誓墓忽乖心所願,奔波敢畏道之長。隻身聽鼓行羌土,中表分襟到漢陽。相約年年酬唱句,一函郵寄趁花黃。」其嫡堂大姪女曾明生前回憶:「四叔毓雋離榕前,我祖父曾宗彥贈他一座房產,出售後用作其北上發展的經費。四叔後來當上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也出錢邀我胞姑兼婆婆曾氏赴北京一遊。四叔二十六歲離開家鄉,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曾毓雋在清末曾任京兆良鄉知縣,後升道員。宣統二年(一九一○)春,曾毓雋至江蘇清江浦(今淮陰縣)投靠江北提督段祺瑞,任總文案兼管糧餉局,深得賞識,被保薦為道員,不久,升任郵傳部參事。武昌首義後,曾毓雋隨段祺瑞由京南下漢口,出任北洋軍第一軍軍需官,在此期間他和徐樹錚、靳雲鵬、傅良佐等人參預機密,積極參加了南北議和及通電逼宮等一系列重大活動。袁世凱竊國後,由於段祺瑞的力薦,曾毓雋入交通部任僉事。他極力結交梁士詒、曹汝霖等舊交通系要人,旋升任交通部次長。一九一四年後,袁世凱與段祺瑞的不和日趨浮上檯面,曾毓雋因支持段祺瑞「拒不勸進」而遭袁世凱嫉恨,改任京漢鐵路總辦。一九一六年三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共和制,邀請段祺瑞出任國務總理,曾毓雋返北京幫段祺瑞籌備組閣。黎元洪繼任總統後,段祺瑞仍實際掌握北洋軍政大權,任命曾毓雋為國務院秘書,實質上是段祺瑞的私人秘書。
在後來的府院之爭及張勳復辟事件上,曾毓雋在執行段祺瑞的命令下,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府院之爭,黎元洪免了段祺瑞的職,為了報復黎元洪,段祺瑞派心腹徐樹錚、曾毓雋勸說張勳派兵進京,驅逐黎元洪下台。各省督軍代表到張勳的駐防地徐州開會,一致推舉張勳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擁戴馮國璋當大總統,恢復段祺瑞總理之職。張勳的代表提出可以出兵,但是要求扶持溥儀復辟。起初,大家沒有答應。僵持良久,徐樹錚、胡嗣瑗等人商量,先假裝答應張勳擁戴溥儀復辟的條件,利用張勳入京,等張勳推翻黎元洪之後,再另想辦法解決張勳。結果,各省督軍代表在一張黃緞子上簽名,同意張勳搞復辟,張勳不知是計,於是派兵入京,打倒了黎元洪,並風風火火地搞了一場復辟。不料,段祺瑞突然在天津馬廠誓師,征討張勳。曾毓雋後來在《回憶錄》之〈憶語隨筆一〉中說:「段祺瑞曾經說過:『張勳帶兵入京打倒黎元洪,是上了我們的當了』。徐樹錚也說過:『張勳是復辟腦袋,先讓他幹,我們才有機會倒黎執政』。」從曾毓雋的這番話,可以看出張勳其實是上當受騙了。曾毓雋在征討張勳時,任討逆軍司令部軍需處處長。
一九一八年三月,他受段祺瑞指使在北京安福胡同組織俱樂部,操縱新國會選舉。八月,當選為新國會議員,出任國務院秘書。十月,任交通部次長兼國有鐵路督辦。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任靳雲鵬內閣交通總長。次年七月,直皖戰爭爆發,皖系失敗,曾毓雋被通緝,逃進日本使館,後轉道日本返天津租界居住。一九二三年曾毓雋正圖謀東山再起,為了控制全國海軍,該年四月八日他通過弟弟曾以鼎,花錢策動「海籌」等艦在上海搞「滬隊獨立」,推親皖系的林建章為海軍處領袖,而立之年的曾以鼎也一躍成為掌握實權的參謀長。他們反對直系軍閥「武力統一」全國的政策,主張「聯省自治」。雖然當時孫中山反對各省借「自治」而割據,但孫中山主張和平統一,因此對滬隊獨立還是表示歡迎的。曾毓雋因此對孫中山深有好感。可是「滬隊」不久又倒戈,使皖系再次敗於直系。
一九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國民軍馮玉祥等,公推已經沒有實力的段祺端為「臨時總執政」。段祺瑞於二十四日入京就職。曾毓雋對執政府的前途十分悲觀,拒絕出任內閣閣員,僅擔任了掛名的政府總參議。段祺瑞心情鬱悶,一日,與曾毓雋聊天,曾毓雋認為張作霖、馮玉祥捧段祺瑞上位是暫時的:「我認為老總在如此形勢下急於上台,好比是一張三條腿的桌子,一攻便倒。」段手握茶杯說:「此杯固是鋸合而成者,我握之掌中,可暫不碎,若我放手便落地碎矣。」曾毓雋說:「杯不由我碎,待碎時由我全之,則反易耳。」(見《回憶錄》〈憶語隨筆一〉)這段對話反映出他們兩人對時局和策略的運用不同的看法,而不幸地都為曾毓雋所言中了,也證明了段祺瑞是當局者迷,而曾毓雋是旁觀者清。
曾毓雋又說:「現東南之孫中山,西南之雲南唐繼堯、四川劉湘均極有力量。迎孫中山先生北上,相聚一堂開會解決國事如何?」段祺瑞馬上採納了,答道:「甚好,我同意。你速進行,姑試之。」此為孫段合作之開始(見《回憶錄》〈憶語隨筆一〉)。隨後,曾毓雋派堂兄曾毓煦(曾宗彥的第三子)攜函南下,先與老鄉林森接洽。林森徵得孫中山同意,隻身進京,由曾毓雋引見給段祺瑞。林森首先表示,孫先生欲先決者為聯俄問題。段祺瑞說:「吾國與俄毗連萬餘里,睦鄰為國家大計所關,我無異議。」林森南歸復命,電稱孫中山先生願北來。曾毓雋又派曾毓煦帶程儀兩萬元呈孫先生,孫中山以親筆收據一紙交與毓煦。(見《回憶錄》〈憶語隨筆一〉)。後來,段祺瑞派人南下迎接孫中山和夫人宋慶齡。孫中山於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抵京,歡迎者約十萬之眾。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在京不幸病逝。一九二六年,段祺瑞通電下野,曾毓雋隨之退居天津。
民國初年,時任北洋政府交通部總長的曾毓雋將在北京南城天壇北門外金魚池的西池買下,計有一百多畝,修建了「知樂魚莊」。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名噪一時,成為北京最大的金魚養殖場,並設立營業部,展銷各種金魚,兼做批發零售,當年那些走街串巷叫賣金魚的商販,多從此處進貨。曾毓雋將「知樂漁莊」交給趙德鵬、趙奎玉管理。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進入北京,受戰亂影響,正常的民眾生活都難以維繫,金魚池的生意更岌岌可危。一九三八年,梁鴻志組織日偽「維新政府」,要其參加,曾毓雋不甘與之同流合污,逃亡香港。同年六月,他轉到重慶,任國民政府賑濟委員會委員,直到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九年後,曾氏家族往日風光不再。曾毓雋雖仍寓居北京,但因國家提倡增產節約,金魚滯銷,金魚池很快因繳不起地產稅而於一九五三年賣與政府。所得地價除抵繳兩年積欠地產稅及還私債外,所餘無幾。一九五六年,應當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章士釗之約,曾毓雋加入中央文史研究館為館員,而後長期寄居其獨女曾和清、女婿黃大馥的天津寓所,直至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四日病逝天津,享年九十三歲。
曾毓雋和李思浩被稱為段祺瑞的大小「財神」之外,他和李思浩、朱深又被稱為「安福三總長」。曾和李雖不是國會議員,但卻任安福系評議員。每逢安福國會表決國內外各項重大問題,總是曾毓雋和李思浩、朱深、徐樹錚、王揖唐等人商議在先,議員表決在後,甚至內閣議事,往往也受他們左右。曾毓雋在〈憶語隨筆一〉就有一段頗為生動有趣的記述:「競選事則較繁。我每晚飯後,微睡片刻,驅車到安福胡同,約十時左右,俱樂部已車馬盈門,高朋滿座矣。人事間糾紛,政局上問題,政治上勾心鬥角,紛至沓來,應接不暇。俱樂部另一角落,有則議論風生,有則交頭接耳,或則燈迷酒醉,或則挾妓高歌。至於開會討論問題,間或有之。此則俱樂部活動情況,每午夜始散,習以為常。蓋議員津貼,每人每月三百元。全部議員共八百多人,故稱為八百羅漢。屬於皖系者約三百多人,每人之三百元津貼,係徐樹錚在陸軍部截曠項下撥交曾克敬負責分送,從此議員即無異言。至於各省區之選舉,即委託各省督軍或省長或財政廳長代辦。」而曾克敬就是曾毓雋的侄兒,他以金錢來操縱議員選舉已昭然若揭。南海胤子(溫世霖)在《安福禍國記》一書中說:「安福部自民國七年六、七月起至八月止,製造兩院議員財力與勢力,並聞耗去金錢九百餘萬,……但觀其競爭買票,有價可稽者每張二、三百元,為數已不資……。」又說:「……國會召集在爾,總統選舉之期亦近,徐樹錚先撥現款一百五十萬為特別經費,派員分赴各省製造選舉,每人先領運動費一萬元,到省後製造議員若干,然後陸續酌撥接濟,於是參議員踴躍效命該部,……國人稍關心政局者,無不知有一安福俱樂部為操縱此次選舉之機關……」。
其實曾毓雋在這之前與曹汝霖在交通部結夥弄權,又擔任京漢鐵路總辦,這兩個部門都是富衙門。交通部對內主管交通銀行、京奉和京漢鐵路局,僅京漢鐵路局歲入即多達二、三百萬元;對外則主持舉借外債,歲入甚豐,回扣亦多。段祺瑞「三造共和」後,曾毓雋出任交通總長,更是肥上加肥。我們看他在〈憶語隨筆一〉中說一九一八年秋,張作霖和徐樹錚用秦皇島所劫軍械編成六個混成旅,「段按當時具體情況,批示以四旅歸張,以兩旅歸徐。徐極不平,大鬧不休。我為息事計,勸徐何必在此一旅上計較得失,我代汝籌二百萬元,為君補充此一旅人馬何如。」由此可見曾毓雋當時可謂財大氣粗,語出驚人!總之,曾毓雋和李思浩自加入安福系並擔任交通、財政總長後,遂千方百計蒐羅鉅款,以供段祺瑞政府和安福系揮霍,故皖系視二人為大小「財神」。
直皖戰爭前,曾毓雋和李思浩把持了段政府的財政金融大權,營私舞弊。一九二○年張一麐在《直皖秘史》書中指出:一九一九年十一月至一九二○年五月在短短的半年內,曾毓雋即為徐樹錚之西北邊防軍挪用部款二千多萬元。一九二○年六月後,復挪用一千多萬元。李思浩雖不及曾毓雋私撥軍費之巨,但為數亦不下一千萬元。而同年溫世霖《安福禍國記》書中亦說:「曾毓雋等將支出款目轉帳來部,李思浩既加入同黨,不能不代負其責,承認於後。」兩人狼狽為奸,羅雀掘鼠,煞費苦心!
總而言之,曾毓雋是段祺瑞最早的主要幕僚,他見證而且參與了段祺瑞「三造共和」、「武力統一」和東山再起等等歷程,他為皖系的發展和壯大也費盡心機。他的《回憶錄》詳細地記載這些珍貴的史料,以親身經歷為整個北洋政府的興衰、分裂、爭鬥記上一筆,許多內幕當是非身歷其境的人所不知的,這也是這些材料的珍貴處。曾毓雋在政治上,他四處奔走,合縱連橫,是段祺瑞的「行秘書」。在財政上,他蒐羅鉅款,供養皖軍,是段派的「大財神」。關這兩者對段祺瑞而言,就有他人無可取代的地位。
曾毓雋雖一生可記之事不少,但卻沒有留下太多的回憶資料,目前筆者所編的《曾毓雋回憶錄》,已是蒐集到僅有的〈宦海沉浮錄〉、〈憶語隨筆一〉、〈憶語隨筆二〉的文字了。〈宦海沉浮錄〉原名為《六十年之回顧》,是他晚年回憶錄,原雜於張國淦遺稿之中,應該是張國淦抄錄之副本,後經整理刊於《近代史資料》總六八號(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九—五六頁),另又有〈憶語隨筆一〉、〈憶語隨筆二〉兩篇文字分別刊於《文史資料選輯》第四一輯(內部發行),(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一九六三年,第二○—三二頁)及《文史資料選輯》第二五輯(總一二五),(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九八—一一五頁)。這些文字有些許內容重複,詳略不一,今皆照原文予與保留,不加刪改,唯段落較長而不易閱讀者,加以分段。另筆者又於香港《春秋》雜誌找到筆名「花寫影」者,曾在一九二三年間在天津訪問過曾毓雋,作者說當時其弟曾以鼎方任艦隊司令,而此文於六十年後才發表,其中談及袁世凱、徐世昌、段祺瑞、張謇等人之事蹟,亦多可觀之史料也,可視為曾毓雋之「口述歷史」,而可與他的〈宦海沉浮錄〉相互對照也,也收錄於本書,這是有關曾毓雋回憶錄的首次出版,彌足珍貴的史料。曾毓雋之重要性是研究段祺瑞甚至北洋軍閥時,絕對繞不過他的。因此他的《回憶錄》雖然是薄薄地一本,但卻有其相當的分量。
【導讀】段祺瑞軍師曾毓雋及其《回憶錄》/蔡登山
北洋軍閥中,皖系以段祺瑞為領袖,段祺瑞被稱為北洋虎將,以三造共和著稱於世,為民國初年的顯赫人物,曾經左右中國政局。而在段祺瑞幕府中則以徐樹錚、曾毓雋為謀主。曾毓雋是文士,徐樹錚是武將,兩人可說是段祺瑞的左膀右臂,俗稱「軍師」,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曾毓雋後來做到北洋政府的交通部總長,成為一代北洋重臣。
曾毓雋(一八七五—一九六七),譜名以烺,字雲霈。祖籍福建省長樂縣,後遷居閩縣(福州市區)孝義巷。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八月五日生於福州東街...
目錄
【導讀】段祺瑞軍師曾毓雋及其《回憶錄》/蔡登山
【宦海沉浮錄】
說明
戊戌政變到辛亥革命
民元至民五之過程
袁死黎繼 黎段失和 張勳復辟打倒後黎去馮繼之經過
馮段不協之真因
徐東海之來去
段合肥之執政時代
孫中山來京病死之前後
善後會議注重實力派及齊力派之矛盾
蘇齊抗命失敗 贛則蔡去方來 浙孫始勝終敗
川亂之一斑
學生搗毀章教育長住宅
滬案之過程及各派之分合
曾姚被捕及自由之始末
徐樹錚被暗殺之真因
許閣賈閣之無聊
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合肥通電下野以胡維德攝閣
【憶語隨筆 一】
【憶語隨筆 二】
【口述史】
與曾毓雋(雲霈)縱談上下古今(上)——袁世凱與徐世昌結拜時早存做皇帝之心/花寫影
與曾毓雋(雲霈)縱談上下古今(中)——張謇談袁世凱一生無事不取巧無人不叛負/花寫影
與曾毓雋(雲霈)縱談上下古今(下)——袁世凱致段函及段覆袁函均珍貴歷史文獻/花寫影
【附錄】《段祺瑞秘史》
【導讀】段祺瑞軍師曾毓雋及其《回憶錄》/蔡登山
【宦海沉浮錄】
說明
戊戌政變到辛亥革命
民元至民五之過程
袁死黎繼 黎段失和 張勳復辟打倒後黎去馮繼之經過
馮段不協之真因
徐東海之來去
段合肥之執政時代
孫中山來京病死之前後
善後會議注重實力派及齊力派之矛盾
蘇齊抗命失敗 贛則蔡去方來 浙孫始勝終敗
川亂之一斑
學生搗毀章教育長住宅
滬案之過程及各派之分合
曾姚被捕及自由之始末
徐樹錚被暗殺之真因
許閣賈閣之無聊
十五年四月十八日合肥通電下野以胡維德攝閣
【憶語隨筆 一】
【憶語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