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 項符合
毛澤東的金棍子:姚文元與「文革」(下)
的圖書
|
毛澤東 毛澤東,字潤之,湖南湘潭人:3813。筆名子任,曾化名李德勝。中國政治家、軍事家,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任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的第一代最高領導人。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生於湖南湘潭韶山沖,1918年畢業於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1921年參與建立中國共產黨,後參與第一次國共合作。1927年-1949年間,參與第一次國共內戰、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並扮演重要角色。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後出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和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黨的最高領導人。1949年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至1959年轉為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曾先後兼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國防委員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主席暨名譽主席等職。 毛澤東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終身擔任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被尊稱為毛澤東主席、毛主席。1949年起逐漸推行計劃經濟,1950年起推進了掃盲運動,1953年起推動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1954年主導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8年提出開展「兩彈一星」工程。另一方面,1949年至1976年間,毛澤東主導或發動了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三反五反運動、肅反運動、反右運動、大躍進、人民公社、四清運動、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和社會運動,中國國民經濟及科教學術受到巨大衝擊,中華傳統文化及道德淪亡,民主、法制及憲政遭到嚴重破壞,據各方估計造成了數千萬中國人的非正常死亡,亦有數千萬中國人受到批鬥和迫害。此外,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口總數由5億多增長到9億多,人口生育率高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口死亡率呈波動式下降;期間中國政府並未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曾一度鼓勵生育。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在北京病逝,終年83歲,遺體安放在毛主席紀念堂。世界各地對毛澤東的評價歷來褒貶不一、充滿爭議,而毛澤東時代的韓戰、中蘇交惡、越南戰爭、中美破冰、紅色高棉奪權等也是冷戰期間世界各國博弈的顯現。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將毛澤東定位為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以及黨和國家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思想被列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指導思想之一。反對者則批評毛澤東的獨裁、極權和推行個人崇拜,譴責毛澤東時代的諸多運動造成了大量人員和財產損失、文物古蹟的損毀以及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浩劫和精神創傷。 維基百科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毛澤東的金棍子:姚文元與「文革」(下) 內容簡介
下午二時,政治局緊急開會,人民(天安門)廣場上發生了赤裸裸的反革命暴動事件,打了解放軍燒了汽車,打了民警,打了革命群眾……。一批人在紀念碑進行反革命煽動,號召成立反革命組織,以「悼念」總理為名,猖狂地把矛頭指向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向中央,提出要鄧小平上臺!──姚文元有關天安門事件的日記(1976.4.5,節錄)
本書分爲上下兩冊,時間跨度爲1965-1976年,合計三十五萬多字。內容包括姚文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的文藝評論、座談會講話、大會發言、內部指示等。通過一手史料全面深入展示了姚文元協助發動、全力推進文革的歷史過程。
本書特色
史料揭示真相,歷史昭示真理!
文革史研究的里程碑,第一手文革史料。
首次全面、系統出版,還原「文化大革命」的歷史原貌!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西西弗斯 John Sisyphus
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思想與文化研究。
目錄
「文革」風雲叢書‧總序
「文革」史料整理綜述
體例說明
1968
陳伯達、姚文元與中央廣播事業局軍管小組和「廣聯總」的談話(1968.1.17.)
中央首長接見浙江省部隊及省聯總派代表講話紀要(1968.1.20.)
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1968.8.25.)
康生、江青、姚文元、謝富治在八屆十二中全會第一小組會上的講話(1968.10.17.)(存目)
1970
張春橋、姚文元在上海理工科大學教育革命座談會上的講話(1970.6.2.)
姚文元在首都人民慶祝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成立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1970.12.20.)
1973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3.10.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談批孔及傳達主席指示(1973.12.3.)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3.12.31.)
1974
姚文元轉述毛主席歷次對批孔的指示(1974.1.27.)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傳達毛主席指示(1974.2.16.)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談批林批孔及毛主席與卡翁達布邁丁的談話(1974.3.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4.4.6.)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講毛主席指示精神(1974.4.14.)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4.6.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傳達毛主席指示(1974.12.31.)
197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5.2.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傳達毛主席指示(1975.2.21.)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5.4.3.)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傳達毛主席指示(1975.6.23.)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傳達毛澤東關於文藝問題的指示(1975.7.31.)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談評《水滸》等問題(1975.8.1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5.10.11.)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5.11.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5.11.17.)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5.12.11.)
1976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6.1.6.)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談批鄧(1976.2.6.)
姚文元有關天安門事件的日記(1976.4.5.)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的談話(1976.4.26.)
姚文元對《紅旗》雜誌編輯組召集人談批鄧(1976.8.12.)
姚文元研究論文
「文革」研究文獻
後記
序
「文革」風雲叢書‧總序
優秀的歷史學者都認為史料對於研究工作具有至關重要的價值。史學家傅斯年認為:「史學即是史料學。」史料固然並非史學的全部,而史學的學科起點必須建立在史料勘查、輯佚、校勘等整理工作的基礎之上。沒有史料積累的歷史學家,正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歷史學者沈志華介紹他的治學經驗道:「浩瀚的史料,其實很簡單,我覺得做研究能成功要竅門,第一,你得下工夫,誰也不比誰聰明到哪兒去,都差不多。……別的學問我不敢說,你說你搞哲學,你劃著船轉悠轉悠,回去就能想出點東西來。搞歷史的不行,搞歷史不是想出來的,是看出來的,你得看材料,看不到就不知道,怎麼可能想出來一件事呢?道理可以想出來,史實想不出來的,史實是看出來的。」從材料入手,強調實證,這是史學研究的鐵律。沈志華進一步強調核實原始材料的重要性,他說:「研究歷史需要看大量史料,不看就是蒙自己,如果沒有史料那就沒辦法了,至少我對這個事情的判斷是只要能看到的東西,我必定把它找來看,就是人家都寫了,你都不敢信,你都要找原件看看,做學問不下這點苦工夫,不可能做到有多好。」不但要高度重視史料,而且要做到廣泛搜求、竭澤而漁;即使有二手材料可用,也要親見原始資料才放心。
瑞典隆德大學「文革」史專家沈邁克(Michael Schoenhals)談治學體會時,也強調佔有史料的重要性,他介紹了「文革」研究的心得與經驗:「不管你準備去寫哪個題目、深入什麼課題,你腦子裡肯定不是『一張白紙』,而是由無數早已接觸到事實而形成的一些初步觀點和看法。為了對這些觀點和看法進行核對總和改進,從而寫一部不但對你自己能說明問題的,而且對你想像中的讀者(中國的也好,外國的也好)較有意義的歷史著作,你首先必須查閱汗牛充棟般的原始資料。這是我想強調的第一點:閱讀大量材料的重要性。」他在研究過程中最喜歡使用的中國出版物之一,就是研究資料中的「大事記」或「年譜」。他認為此類材料的信息量往往非常大。
文學史家錢理群對枯燥史料的研究傾注了個人的生命體驗,從中發現了一番別樣的滋味。他說:「史料本身是一個個活的生命存在在歷史上留下的印記。因此,所謂『輯佚』,就是對遺失的生命(文字的生命,及文字創造者的生命)的一種尋找與啟動,使其和今人相遇與對話;而文獻學所要處理的版本、目錄、校勘等整理工作的物件,實際上是歷史上的人的一種書寫活動與生命存在方式,以及一個時代的文化、文學生產與流通的體制與運作方式」,「無不包含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生命內容」。史料的確並非冰冷之物,研究者的生命體驗、問題意識以及所處時代的社會氛圍決定他會喚醒哪些相關的史料。向公眾開放史料,無異於復活一條條鮮活的生命。
本叢書的編撰思路借鑑了謝冕編撰「百年中國文學總系」,而他的思路則來自於《萬曆十五年》、《十九世紀文學主潮》的啟發,即通過一個人物、一個事件、一個時段的透視,來把握一個時代的整體精神,從而區別於傳統的歷史著作。根據這一啟發他提出了叢書編寫的三點原則:
一、「拼盤式」:即通過一個典型年代裡的若干個「散點」來把握一個時期的文學精神和基本特徵。比如一個作家、一部作品、一個作家群、一種思潮、一個現象、一個刊物等等。這說明叢書不是傳統的編年史式的文學史著作。二、「手風琴式」:寫一個「點」,並不意味著就事論事、就人論人,而是「伸縮自如」。「點」的來源及對後來的影響都可以涉及,強調重點年代,又不忽視與之相關的前後時期,從而使每部著作涉及的年代能夠相互照應、聯繫。三、「大文學」的概念:即主要以文學作為敘述對象,但同時鼓勵廣泛涉獵其他藝術形式,如歌曲、廣告、演出等等。
根據謝冕的上述宗旨,本叢書以「文革」歷史風雲作為對象,通過敏銳的問題意識,試圖梳理重要的人物、觀念、事件、運動、思潮等歷史脈絡;以深入的文獻考證,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編撰專題性的史料文集。
例如本叢書以人物為主的史料編撰,聚焦研究對象整體的生命歷程,全面展現重要問題的來龍去脈,勾勒人物跌宕複雜的人生軌跡。這種編撰方式,可以稱之為史料傳記,或人物史傳。歷史是人的歷史,人是歷史中的行動者,也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研究歷史,從根本意義上而言也就是研究人;反之,研究人,是瞭解歷史的一條主導進路。研究人的歷史,首先需要掌握歷史的載體,即史料。通過對史料的整理、輯佚、考據、爬梳,進一步確立理解歷史的理論與方法,從而形成一種關於史料的闡釋經驗與學術傳統。以「文革」人物個案為對象的史料考察,是形成中國當代通史的前提,也是建構中國當代史料學的基礎。
本叢書希望凸顯五個方面的特點:第一,文獻性。希望達到奠基學術根基的目的,為「文革」研究建立紮實的史料基礎。第二,知識性。通過編者按、編者注等詮釋形式對一些史料解題,或者對細節進行補充說明。第三,故事性。每一本書都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在編撰體例中試圖給讀者一種講故事的起承轉合的感覺。第四,問題式。本叢書的選題或者每一本書中的專題設計聚焦於特定對象,例如普遍有爭議的、有疑問的重要問題,產生了重大歷史影響的人物、事件、運動、思潮或者制度。總之,這些選題都應該具有學理思考的深度。第五,讀本式。每一本書從選題、內容與體例安排等等方面的設計,試圖將該選題的相關問題與知識進行整體掃描,一網打盡。不僅提供原始資料,而且還有研究文獻等,為讀者瞭解該選題提供一個學術地圖或者研究攻略。
本叢書的編撰方式所體現出的「史料學」,有待讀者做出回答,敬祈社會各界專家、朋友多多指教。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9154598
- 叢書系列: 文革風雲叢書
- 規格:平裝 / 244頁 / 16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
| 66折: $ 383 | | 作者:韓雨墨 出版社:大元書局 出版日期:2010-06-29 66折: $ 199 | | 作者:李淼 出版社:任性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11-28 66折: $ 257 | | 66折: $ 238 | |
|
| 作者:五梅えるこ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1-21 $ 111 | | 作者:佩瑪.丘卓 出版社: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07 $ 300 | | 作者:PCuSER研究室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3-03-04 $ 157 | | 作者:盧勝彥 出版社:財團法人真佛般若藏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2024-11-07 $ 205 | |
|
| $ 284 | | 作者:眭澔平 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 出版日期:2024-10-23 $ 330 | | $ 127 | | 作者:李曉萍.墨刻編輯部 出版社:墨刻出版 出版日期:2024-11-14 $ 349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