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清華大學 校長序
歷史文物,對我來講,是一個對話。文物是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磨礪,所留下的具體的證據,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們走過的路,現在的定位跟未來發展的一些可能性。清華未來的發展就是人文藝術跟科學的一種結晶,藉著探詢歷史文物所傳遞的意義,我們可以好好探討我們的現在與未來。
清華大學文物館,在楊儒賓教授與方聖平教授慷慨捐贈大量珍貴文物與積極催生,及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繁城伉儷熱情贊助館舍興建,於今(二O二二年)正式成立。清華大學會珍惜所典藏的寶貴文物,作為教學跟研究的資源,充分發揮其價值,也會將這些資源開放給校內外人士,讓社會大眾有機會從這些文物尋找自己、前瞻方向。
文物館這本《毫末起雄風ー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的新本土書家作品集珍》,收錄了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及許多位藏家所珍藏,包括王壯為、于右任、彭醇士、臺靜農、溥儒、陳定山、劉太希等七位書畫大家於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後的作品,為我們打開「新本土文化」的思考視野。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高為元
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 館長序
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Heritage Museum)在楊儒賓教授及方聖平教授捐贈所藏,積極催生之下,自二OO八年開始籌備,二O一五年成立文物館籌備處,二O二二年正式成立。兩位教授至今已捐贈橫跨三百年之近代東亞文書手稿、圖書文獻、書法繪畫等數千件藏品。由曾繁城董事長伉儷捐資興建的「捷英文物館」館舍,於二O二一年九月開始動工,預計於二O二三年竣工,為清華再添人文氣息。
文物館自開始籌備以來,已在旺宏館一樓文物館展覽廳舉辦多場有關明清儒學、江戶漢學、日據時期書畫以及一九四九文物之特展與微展,並與多所大學及文史專業機構合辦展覽,促進學術交流,推廣文史教育,展現近世臺灣、中國大陸與日本「新兩岸三地」豐富多元的漢字文化底蘊。
其中,二O二二年一月的「毫末起雄風-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的新本土書家」特展,是一檔特別的展覽。前一年底,楊儒賓教授、林俊臣教授與張登凱先生邀約多位藏家提供藏品,在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辦了場一日快閃展。清華大學文物館深感「新本土書家」的時代意義重大,特精選其中由于右任、彭醇士、溥儒、陳定山、劉太希、臺靜農、王壯為等7位著名書法家之二十五幅珍品,在清華大學正式展出。七位書法家於一九四九年前後的動盪年代渡海來臺,在臺灣這片土地上思鄉並又再度扎根,創作不輟,厚積文化,授徒傳藝,開枝散葉,更終老臺灣,化為滋養在地文化之春泥。名之為「台灣新本土書家」,誰曰不宜?
「毫末起雄風-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的新本土書家」特展之開幕儀式由中研院院士、清大人文社會中心黃一農主任、何創時書法藝術文化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先生與清大楊儒賓教授致詞,並邀請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莫加南教授及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林俊臣教授進行專題座談,闡述「新本土文化」與「新本土書藝」之意涵。展覽為期一個月,獲得熱烈迴響。為更廣為傳遞「新本土文化」理念,文物館乃決定出版《毫末起雄風ー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的新本土書家作品集珍》圖錄,從展出作品中,精選七位書家七十七件書法作品,共輯於一冊。
本圖錄之編輯,將作品圖版與說明釋文分別呈現:第一部分以清晰的照片構成書法作品的圖版,讀者賞覽之際能直觀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體驗書法之美;第二部分包含釋文與作品解說,提供雅好書法藝術者與研究者深入理解之參據。本書邀請國立清華大學哲學所楊儒賓講座教授與臺灣中生代書法藝術家、國立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林俊臣助理教授撰寫導論專文,並由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莫加南助理教授譯為英文,日本奈良教育大學谷川雅夫教授譯為日文,以饗國際讀者。《毫末起雄風ー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的新本土書家作品集珍》既是新本土書家之珍品集錄,亦有書藝研究與文化新詮之企圖。
從策劃展覽到出版圖錄,莫不集眾人之心力方得以完成。感謝楊儒賓、林俊臣兩位教授與張登凱先生的積極策展,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協辦展覽。感謝楊儒賓教授、方聖平教授、黃一農教授、林俊臣教授、朱博欣先生、吳明哲先生、杜三鑫先生、邱奕銘先生、林文龍先生、林煜釗先生、林嘉雄先生、郭穎旻先生、陳昭坤先生、陳穎昌先生、張登凱先生、蔡長煌先生、劉嘉宸先生等諸位收藏家,慷慨應允出借藏品展覽並授權圖像之出版;以及釋文及作品解說的陳秋宏教授、胡慶恩教授、郭晉銓教授、吳啟林先生等作者的精彩說明。著名書畫家羅青先生與何懷碩先生惠允收錄來函,見證本特展所引發之深刻共鳴。國立清華大學校長高為元(W. John Kao)之作序及何懷碩先生之書名題箋,更添本書光彩。
《毫末起雄風ー一九四九年渡海來臺的新本土書家作品集珍》是清華大學文物館展現新本土文化理念的里程碑,亦期待各方不吝指正。
國立清華大學文物館館長 謝小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