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對自然、社會與人生的熱愛與寄託,
從春秋時期的鞦韆到明清時代的風箏藝術,
古代的民俗娛樂深深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
不僅是休閒遊戲,更是文化記憶的象徵。
本書將帶您探索這些繽紛多彩的民俗活動,
探討它們在千年傳承中不斷煥發的文化生命力。
▶風箏的起源與發展
風箏最早用於軍事用途,例如墨子製造的木鳥和韓信利用風箏偵察軍情。隨著造紙技術的進步,風箏逐漸成為民間娛樂工具。到宋元時期,風箏技藝和形式多樣化,並結合吉祥寓意,如「鯉魚跳龍門」和「五福捧壽」。明清時期,風箏文化進一步發展,各地形成獨特流派,具有代表性的風箏如北京的「沙燕兒」風箏和山東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等,成為節慶娛樂的重要元素。
▶盪鞦韆的文化傳承
盪鞦韆起源於中國上古時期,與巫術和宗教活動相關,最初作為驅邪工具。到了唐宋時期,盪鞦韆成為清明節的重要活動,展現文人雅趣與宮廷生活風采。明清時期,盪鞦韆習俗遍及全國,逐漸演化為不同形式的競技遊戲,如「過梁悠」和「風車鞦韆」。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中,盪鞦韆也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成為婚禮和節慶活動的重要內容。
▶踢毽子的演變與技藝
踢毽子起源於漢代,經歷唐宋的普及後,成為技藝高超的民間娛樂活動。宋代的技術記載如「聳膝」和「佛頂珠」等,展示了踢毽子的高超技巧,並從軍事訓練轉變為全民運動。清代踢毽子風靡一時,許多文人留下了記載踢毽子的詩篇,並且延伸至現代,成為集健身、娛樂於一體的傳統運動。
▶踩高蹺的社會功能與藝術價值
踩高蹺在唐宋時期初具規模,起初用於模仿鳥類飛翔或進行表演。明清時期,這項活動發展為農村節慶的重要項目,並融入劇場表演元素,出現人物角色的創意化表現。踩高蹺作為集體活動,既滿足了民眾娛樂需求,又體現了地方特色,成為文化交流與傳統藝術的媒介。
本書特色:本書以中國傳統民俗娛樂為主題,深入剖析如放風箏、盪鞦韆、踢毽子、扭秧歌等娛樂活動,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作者結合歷史故事,探索民俗娛樂的起源、演變及其在不同時代的社會功能和意義,揭示了它們在民間信仰和節慶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書中語言生動,描述細膩,讀者能從中感受到中國古代的生活智慧與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肖東發,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指導教授。1995年被英國劍橋國際名人傳記中心收入《國際名人辭典》。主編及合著有《年鑑學概論》、《中外出版史》、《中國書史》、《中國編輯出版史》等。
杜友龍,編著有《變法圖強:歷代變法與圖強革新》、《太平盛世:歷代盛世與開明之治》。
章節試閱
古代傳說:風箏的起源與習俗
那是在西漢建元年間,北方燕趙地區有一個老農夫,他每天戴著斗笠在田間工作。
在初秋的一天,這天風很大,老農夫正在田間收麥子,突然狂風大作,大風將他的斗笠捲飛了。老農夫身手敏捷,他一把抓住斗笠上繫著的細繩,想將斗笠拉回來。
但是風力很強,斗笠被吹到半空,恰好老農夫斗笠上的細繩很長,斗笠便像樹葉一樣漂浮在半空。
老農夫再一用力,斗笠便回到了他的手上。他覺著這樣很好玩,於是老農夫就故意將斗笠甩到天上,他拉著斗笠上的細繩使斗笠不至於被風吹走,但斗笠借助風力,仍然可以在半空中漂浮。
老農夫玩了一會兒,便收起了斗笠。他回到家將這件事告訴家人,還故意扔出斗笠展示了起來。他家人也覺得這很神奇,於是他們便將這件事告訴了村裡人。
後來村裡人又四處傳播放斗笠的事。漸漸地,這件事傳遍了燕趙地區的大街小巷,人們都開始玩起了放斗笠的遊戲。
沒多久,人們在放斗笠的時候,他們覺得斗笠還是重了些,不能在半空漂浮太久。於是有人改進了這項遊戲,他們用牛皮紙替代斗笠,後來就逐漸演變成了放風箏的活動。
放風箏是中國古代民間廣為盛行的一項傳統運動。它流行於中國各地,歷史悠久,已經有2,000 多年的歷史了,也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
風箏起源於中國古代,這個早有定論。但關於它的起源除了中國古代的斗笠外,還有另外兩種傳說:一是樹葉說;二是帆船說。
樹葉說來自於中國南方一帶。據說古時候人們對「風捲樹葉滿天飛」的現象十分崇拜,人們便用麻絲拴住樹葉放著玩,後來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
帆船說同樣來自於中國南方水鄉,據說古代南方人使用木舟已經有2,000 多年的歷史了。後來又有了帆船,帆是借助風力的一種工具,古代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紮起了風箏來放飛玩耍,之後逐步演變成了後來放風箏的遊樂活動。
在中國古代,關於風箏的傳說很多,風箏又叫「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風箏古時稱為「鷂」,中國北方地區也有稱為「鳶」的,它是一種古代傳統的民間工藝品。
在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非常豐富。實際上,中國最早出現的風箏是用木材做的。據說最早的風箏是由春秋時期著名哲學家墨翟製造的。
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
墨翟居魯山,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
這是說墨子將風箏研究了整整3 年,終於他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但只飛了一天木鳥就壞掉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鳥」就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風箏。
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鳥」,造型很奇特,而且它已經具備了「飛天」的功能了,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2,000 年以上的歷史了。
後來,墨子把製風箏的事業傳給了他的學生公輸班,公輸班也叫魯班,是中國後世著名的木匠大師。魯班很聰明,他根據老師墨翟的理想和設計,開始使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他又用火烤彎竹子,把它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
古代傳說:風箏的起源與習俗
那是在西漢建元年間,北方燕趙地區有一個老農夫,他每天戴著斗笠在田間工作。
在初秋的一天,這天風很大,老農夫正在田間收麥子,突然狂風大作,大風將他的斗笠捲飛了。老農夫身手敏捷,他一把抓住斗笠上繫著的細繩,想將斗笠拉回來。
但是風力很強,斗笠被吹到半空,恰好老農夫斗笠上的細繩很長,斗笠便像樹葉一樣漂浮在半空。
老農夫再一用力,斗笠便回到了他的手上。他覺著這樣很好玩,於是老農夫就故意將斗笠甩到天上,他拉著斗笠上的細繩使斗笠不至於被風吹走,但斗笠借助風力,仍然可以...
推薦序
序言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 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公德心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蘊含豐富寶藏。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弘揚和發展五千年來優秀的、光明的、先進的、科學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現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華,建構具有特色的現代民族文化,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價值、文化形態與文化風采。
為此,在相關專家指導下,我們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資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別編撰了本套大型書系。主要包括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名揚世界的科技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中國哲學、完備而深刻的倫理道德、古風古韻的建築遺存、深具內涵的自然名勝、悠久傳承的歷史文明,還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顯示了厚重文化底蘊。
本書縱橫捭闔,採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讀者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肖東發
序言
浩浩歷史長河,熊熊文明薪火,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滾滾黃河、滔滔長江,是最直接源頭,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而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中華文化曾是東方文化搖籃,也是推動世界文明不斷前行的動力之一。早在500 年前,中華文化的四大發明催生了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和地理大發現。中國四大發明先後傳到西方,對於促進西方工業社會發展和形成,曾帶來了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各族...
目錄
序言
婉若游龍—放風箏
古代傳說:風箏的起源與習俗
宋元時代:風箏的發展與創新
明清時期:風箏的興盛與寓意
騰躍之樂—盪鞦韆
唐宋時期:鞦韆的起源與發展
明清時代:鞦韆習俗的變遷
趣味橫生—踢毽子
從古至今:毽子的淵源與發展
全民運動:踢毽子在清朝的普及
手舞足蹈—扭秧歌
唐宋時期:扭秧歌的發源
明清時期:全民娛樂扭秧歌
青雲直上—登高
古代傳統:重陽節登高的起源
明清時期:登高活動的普遍
熱火朝天—拔河
拖鉤演變:拔河的早期形式
唐朝時期:拔河的興盛與發展
興高采烈—採高蹺
溯源探索:採高蹺的各種傳說
高蹺藝術:古代形制與盛會
地方特色—跑旱船
唐宋時期:旱船的起源與發展
明清時其:跑旱船的特色與興盛
百花爭豔—其他民俗
春意盎然:春遊活動的魅力
童趣無窮:不可或缺的跳繩
趣味競技:擊球遊戲捶丸
序言
婉若游龍—放風箏
古代傳說:風箏的起源與習俗
宋元時代:風箏的發展與創新
明清時期:風箏的興盛與寓意
騰躍之樂—盪鞦韆
唐宋時期:鞦韆的起源與發展
明清時代:鞦韆習俗的變遷
趣味橫生—踢毽子
從古至今:毽子的淵源與發展
全民運動:踢毽子在清朝的普及
手舞足蹈—扭秧歌
唐宋時期:扭秧歌的發源
明清時期:全民娛樂扭秧歌
青雲直上—登高
古代傳統:重陽節登高的起源
明清時期:登高活動的普遍
熱火朝天—拔河
拖鉤演變:拔河的早期形式
唐朝時期:拔河的興盛與發展
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