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本同志文學,可以讓所有瑞典人落淚?
★ 《龍紋身的女孩》瑞典出版社年度重點小說,取材自真人真事
★ 同名影集創下120萬人收視,在瑞典每8個人就有1個人在看
★ 小說熱賣北歐五國,影集延燒至英、法,好萊塢電影版權洽談中
★ 作者喬納斯‧嘉德爾獲選為年度風雲人物,由瑞典王儲親自頒獎
★ 哥德堡郵報將之評為「近年來最動人的原著小說及改編劇本」,瑞典日報讚譽「震撼感人,直剖人心」
我這一生,只是想要愛一個願意愛我的人。
只是想在一瞬間,自由地活著。
拉斯穆斯高中一畢業便離開封閉的家鄉,前往斯德哥爾摩追求屬於他的人生,年輕俊美的他很快就融入五光十色的夜生活。
班傑明在虔誠的宗教家庭長大,因傳教認識了保羅,保羅卻對他說:「你知道自己是同性戀吧?」這句話有如針尖刺入班傑明的心,而他的回應彷彿告解一般:「我這輩子,只是想愛一個願意愛我的人。」
那一晚,在保羅家的聖誕派對上,班傑明遇見了拉斯穆斯,整座城市開始下起雪來……
八○年代的斯德哥爾摩,一個刻意被遺忘的時代,一份永誌不渝的愛情,一場自由與選擇的反覆辯證……
【書衣設計】透明霓彩書衣(首批限量版)
書衣的構想來自於原文書名:戴上手套拭淚。
在那個年代,人們因不了解而恐懼,連醫院的護士幫病人擦眼淚都得戴上手套。於是我們在書的外面加上一層彷若彩色玻璃的書衣,將眼淚「隔離」在外,象徵護士不願意碰觸病患,象徵人們不願意碰觸這個議題。揭開彩色書衣,才能看見書封原本的顏色和紙的紋路;就好像我們帶著「有色」眼光看待人事物的話,便永遠無法看見他們真實而美麗的樣貌。當我們願意理解,並且揭開那層有色的眼光/書衣,也就不會再有這麼多眼淚了。
作者簡介:
喬納斯‧嘉德爾 Jonas Gardell
瑞典著名小說家、藝術家、劇作家與演員。1963年11月出生於位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北部的郊區泰比,十八歲時曾想就讀戲劇學院,後來改與朋友開設畫廊。1985年出版帶有自傳色彩的第一本小說《感情遊戲》,講述瑞典社會對同性戀者態度與包容度的轉變;其後陸續出版了二十多部著作,同時被翻譯成十三種語言。
他曾獲眾多獎項,包括1995年的金甲蟲獎(由瑞典電影學院頒發、獎勵過去一年內對瑞典電影產業有卓著貢獻的演員或劇作家)、2001年獲瑞典SKTF作家協會年度作家挑戰者獎(年度作家獎近20年來僅破例為喬納斯‧嘉德爾頒發此特別獎項)、2008年獲得瑞典隆德大學(Lund)神學榮譽學位、2012年獲瑞典《焦點》雜誌評選為全國年度風雲人物、2013年獲得瑞典林雪平大學(Linköpings)醫學榮譽學位,並獲頒北歐文化獎。
他的最新長篇小說《永不拭淚》也得到2013年瑞典哥特堡書展最佳有聲書獎(由文化局長親自頒獎),並獲QX雜誌選為全國最佳書籍;由喬納斯親自編寫的同名影集獲得瑞典國家電視台水晶獎年度最佳電視劇、法國歐洲電視劇論壇最佳公眾影集,首播不僅創下120萬觀眾收視率(意味瑞典每八個人就有一人在收看),英國BBC也買下了此劇的播放權。目前該劇已拍攝成瑞典版電影,好萊塢製作人也表示高度興趣。
譯者簡介:
郭騰堅
1986年出生於台中市,臺灣大學外國語文系學士,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翻譯所碩士,擁有瑞典商務院(Chamber of Commerce)認證瑞典語至繁/簡體中文公證翻譯員資格,現居斯德哥爾摩。翻譯之餘喜愛文學閱讀、集郵與打羽毛球。
章節試閱
他按下大門密碼,推門走進,一邊努力說服自己的良心。對,他是在執行傳道任務。
針對早先有正面反應的家庭或受訪者進行回訪,完全符合見證人的職責。
他帶上了公事包,手冊,小本聖經,以及小筆記。他不搭電梯,反而選擇走樓梯,三部併作兩步,顯得有點焦急,不太符合大眾加諸於耶和華見證人的期望與形象:從容不迫,慎重,充滿自信。
他先是急急忙忙地按下門鈴,然後才開始猶疑,覺得自己應該先等一下,不要這樣猴急。幾經天人交戰後,他選擇站在原地,呼氣,不安地吞著口水。他開始覺得屋裡沒人。然後,他才聽到從屋內盥洗間傳出的腳步聲。
有那麼一瞬間,他想要衝下樓,溜之大吉。
最後他還是選擇站在原地。
不安地喘著氣,索性緊閉雙眼。
來不及了,他就快要墜落了。重心錯位,位能轉換為動能,身體直墜而下。
當年,他才七歲。
全家在海邊的夏季小屋度假,那是他們的瞭望臺。他爬上陽臺欄杆,問父親:「從這裡掉下去,會不會死掉啊?」
從這裡掉下去,就是犯了罪過。
海鷗鳴叫著,傍晚的日光絢麗依舊。母親邊擺設餐具,邊哼著熟悉的小調。
他們晚餐吃鯡魚排,等一下說不定還可以游泳呢。
班傑明的肌肉開始緊繃,身體已準備往下墜落。
底下就是萬丈深淵。
父親用雙臂抓住他,動作輕柔但堅決,不容抗拒。
父親溫暖的雙臂,保護著全家,更保護了孩子。
他愛爸爸。
「班傑明,我想我們不必知道這個。」
有些事情不需知道,不需了解。
有些路是不該走的。
有些門是不該敲的。
但是,他還是選擇站在原地。鎖孔傳來轉動的聲音。門開了,開門的正是那頭髮漂白的男子。
保羅起初看起來非常驚訝,彷彿沒有馬上認出班傑明。隨後,他臉上綻放出一朵又大又燦爛的笑容。
班傑明的傳道經驗相當豐富,可以在任何時刻露出那久經訓練,拘謹,恰到好處,不多不少的笑容。但此刻,他竟無法回應對方燦爛的笑容。他彷彿一個做錯事被抓包的小孩,又羞又窘地站著,臉紅得像熟透的蘋果,跺著腳。
打從孩提時代,他就一而再,再而三地經歷這種狀況。
但現在的情況完全不一樣。
「你好,」他勉強吐出這麼一句,隨即沉默下來,絕望地瞧著樓梯,多麼希望自己從沒來過這裡。
「我,呃……」
他再度無言以對,羞怯不已。
班傑明從小就針對各種傳道時可能遇到的問題、質疑,甚至無理取鬧的狀況做足準備。但現在,他呆站在原地,多年來的所有經驗與準備,此刻一點用都沒有。
「唷,你怎麼沒說『我叫班傑明,吧啦吧啦,我想跟您談談耶穌』啊?」
陌生男子試圖激怒他。
班傑明投以近乎乞憐的一瞥,哀求般地耳語:「我可以進來嗎?」
對方突然一本正經起來,推開門。
「當然,真抱歉。我在等你呢。」
班傑明從他身旁走過,避免和他產生眼神接觸。深秋入冬的季節,外面的路上全是積雪與爛泥,進入室內脫鞋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此刻他竟未脫鞋就走了進去。
在執行這類家庭訪問時,唯一讓班傑明感到不自在的時刻,就是拜訪結束後,在門口綁鞋帶。感覺好像完事後向對方道別,約定下次再來的時間日期。兩位見證人竟可以在擁擠不堪的玄關,穿著大衣,花上整整五分鐘的時間綁鞋帶。班傑明不知道為什麼,但他覺得綁鞋帶的那幾分鐘特別令人困窘,特別難熬。
他沒脫鞋,直接大步走進堆滿聖誕裝飾的客廳,坐在沙發上。對方在他身旁坐下。
兩人都緘默著。對方將手埋在膝上,耐心地等候班傑明的下一句話,下一個動作。
最後,對方非常謹慎地問道:「這次,你沒有要給我手冊,還是什麼別的?」
班傑明抬頭望著對方,眼神帶著明顯的指責意味。然後,搖搖頭。
「你……你怎麼知道?」
「啥?」
保羅一時沒會過意來。班傑明不勝氣惱地重複一遍。
「你怎麼知道?」
這回保羅快樂地笑了開來,重重地拍了一下手。
「哈哈,你說那個啊?拜託,你全身上下都散發這種氣息唷。」
班傑明用雙手遮住自己的臉孔。
「噢,上帝啊!這是一塊肉中刺!」
保羅面露不悅。
「你說啥?」
「掃羅就是這麼說的。這是上帝給我的考驗。」
對方沒有答辯,只是聳聳肩。
「喔,他這麼說啊?那就這樣吧。」
他稍微再靠近班傑明一點,使兩人緊緊相鄰,卻又巧妙地避免任何肢體接觸。
保羅不再多說,只是靜靜地等著這個年輕人。他們就這樣緘默了數分鐘之久。班傑明的眼神轉來轉去,好像在尋找什麼東西,看起來怏怏不樂。
最後,彷彿經過一番天人交戰、心防終於瓦解,他緩緩地,一字一字地說著。每一個說出口的字,既是告白,也是信念。語畢,這些自白從體內狠狠將他撕碎。這是一個無法抹滅的真相,就像刺在他皮膚上的一塊刺青。
「我……希望在我的……生命裡……能愛上一個……愛我的……人。」
要將這些平時難以啟齒的話一字一字說出,是相當大的挑戰,相當沉痛的煎熬。淚水潰堤而出。
自始至終,保羅一直保持耐心,讓他掙扎,讓他思考,讓他好好把話說完。確定班傑明真的說完以後,兩人又在沙發上靜靜坐了一會兒,彷彿在細細咀嚼這些話,意識到這段宣言意義非比尋常。
然後,保羅拍拍班傑明的大腿。
「你知道嗎,帥氣的小夥子?我覺得啊,你實在應該好好慶祝你生命中第一個聖誕節。」
※※※
「如果小青鳥都能在彩虹的另端幸福地飛翔,我又何嘗不能呢?」
一切就從一個夏日午後,茱蒂.嘉蘭於美國紐約的葬禮開始。
這位蒙主寵召的女歌手,終其一生與酒精及藥物濫用脫不了關係。最後,她嬌小的身軀再也負荷不了藥物濫用。數以千計的男同性戀者與變性人特地趕來送她最後一程。自從她飾演音樂劇《綠野仙蹤》的桃樂絲,以童星身分一炮而紅後,他們就視她為絕對的偶像。
在她下葬當天晚上(一九六九年六月二十七日),警方對格林威治區克里斯托福街的小型同性戀酒吧「石牆客棧」進行偷襲式臨檢。
假如不是因為茱蒂.嘉蘭棄世,在同志社交圈中造成前所未有的憤慨、缺憾、悲痛,這次臨檢可能不會引發軒然大波。
社會大眾對警方長期騷擾並跟蹤同性戀者與變性人的做法,早已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大家都知道,警方會用「違反酒類規範」這種狗屁倒灶的理由,偷襲同性戀者出入的酒吧。
但警方作夢都沒想到的是,這次同性戀者竟然還擊了!
反抗行為並非由大家所熟知的沙文主義男同志,或政治嗅覺敏銳的活動策劃者發起。揭竿而起的,反倒是平常被歧視得最厲害的變性人、娘娘腔、有女性傾向的男同性戀者。在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他們嘶聲尖叫,帶著根深蒂固的仇恨與憤懣,瘋狂地向警方丟擲硬幣、酒瓶、鞋子與其他一切可以丟擲的東西。
警方壓根沒想到會遇到強烈反抗,灰頭土臉地撤離,要求增援部隊上路。然而在員警趕到前,關於這一場突發的反抗活動消息早已如野火般傳開,至少一千名男女加入了同性戀者抗暴的行列。
歷史就從這一天改寫。
他們下定決心,永不回頭。
石牆客棧的武裝衝突,演變成一場歷時四天的準戰爭行為。
這場衝突徹底改變了同性戀者看待自己的角度,從紐約直接擴張到全美,進而拓展到全世界的同性戀社交圈。
同性戀者不再是任人欺負、任人宰割的軟腳蝦。
不再是見光死,一碰到威脅就鳥獸散,東躲西藏的過街老鼠。
不再是只能下跪求饒的可憐蟲。
同性戀團體從公民權抗爭運動、美國黑豹黨與女性解放運動中汲取靈感,放棄守勢,主動出擊。
他們需要那麼一點驕傲,還有一點尊嚴。
以及踩著比女人高跟鞋還要高的鞋跟,為自己的權益戰鬥。
斯德哥爾摩僅有的一處同性戀聚會場所,簾幕緊閉多時。會員無需以真實姓名註冊。如果性傾向被發現,隨之而來的將會是一場災難。
然而,瑞典的同性戀社會運動受到美國解放運動的鼓舞,也變得更加極端,更加激進化。
茱蒂.嘉蘭過世,導致紐約「石牆暴動」發生兩年後,新時代的波瀾終於傳到瑞典。一九七一年,第一屆同志驕傲遊行就安排在奧勒布魯舉行。幾個月後,十六名勇氣十足的同性戀者殺到斯德哥爾摩鬧區的賽格爾廣場,為自己的權益發聲。
只有十六個人。
解放運動畢竟成軍不久,經驗不足,還不堪一擊。
一九七八年,瑞典政府成立同性戀調查委員會,主要方針與職責為調查同性戀者在社會上是否被歧視、如何被歧視與歧視的嚴重程度,並提出相關建議措施。
是否被歧視,以及如何被歧視。
這是一個仍然將同性戀列為法定疾病的國度。
一個拒絕將同性戀情侶視為合法同居人關係的國度。
不管同居多少年,只要填寫政府機關表格,都得被迫勾選「未婚」與「單身」欄位。
但是,這種在許多層面上確保同性戀者能夠安全地保有性向的沉默與隱蔽性,即將遭到破除。
哈維.米克是第一位經由選舉成為美國政府公職人員,並公開自己性向的的美國同性戀者。一九七八年六月,石牆暴動紀念日,他在舊金山發表一篇演說,鼓勵、要求乃至於呼籲所有同性戀者挺身而出,為自己的權益與自由而戰。
「只要我們還靜靜待在衣櫃裡,安分守己,我們就永遠不會贏得權利。……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推翻一切謊言,謠傳與歪曲事實的中傷。我們必須挺身而出,告訴大眾同性戀的真相,我已厭倦沉默與妥協,我只想站出來,大聲訴說。我也希望,大家都挺身而出,大聲訴說。你們一定要站出來。在你們的鄉親父老面前,站起來,走出來!」
米克於一九七八年一月就職,同年十一月遭槍擊身亡。
同年八月,同性戀團體在斯德哥爾摩策劃了一場解放大遊行。這場遊行年復一年舉辦,參與人數呈倍數成長。
同性戀解放抗爭與政治上的左翼聯結,成立諸如「同志紅黨」與「社會主義同志」等團體。當年國會各黨中,只有勢力極小的左翼黨有勉強稱得上與同性戀相關的政策方針。
一九八一年,第一家同性戀書局「粉紅房間」正式開幕,主打同志文學。拉斯穆斯首次造訪提米夜總會的晚上,就曾在書店櫥窗前駐足,觀望猶疑許久。
在《革命》雜誌裡刊有各式各樣性別政策的文章、新聞與文化資源,插圖多半為全裸入鏡的男性。最後當然還有色情短篇小說。
這些出版品的每一頁都在努力鼓勵讀者,拿出勇氣來。
其中一篇文章標題可能是:「我們無所不在!」
下一頁則以一聲怒吼開頭:「永遠不要否定自己!」
下一頁則是:「為與生俱來的價值而戰!」
再下一頁是三張照片,主角是位名叫安東尼奧的男子,標題是:「驕傲的男孩。」
解放運動畢竟成軍不久,經驗不足,還弱不禁風。
對一個男人而言,要公開愛另一個男人而完全不感到害羞、完全不引以為恥,簡直無法想像。短短十幾年前,這一切是多麼驚世駭俗。
最初的步伐是如此躊躇、不確定,以致每一分、每一秒,大家都需要互相扶持,在心理、精神上加油打氣。
我們無所不在!
永遠不要否定自己!
只要我們團結在一起,就會所向無敵!
但,要怎樣才能真正具備這樣的信念?
這就像地面下凍土層的解凍過程,既艱辛又費時。
這就像嚴冬後春回大地,東風送暖的第一天,幾乎沒人相信,這一天竟會真正來臨。
一份意義非凡,驚天動地的愛情宣言。
我希望在我的生命裡,能愛上一個愛我的人。
他按下大門密碼,推門走進,一邊努力說服自己的良心。對,他是在執行傳道任務。
針對早先有正面反應的家庭或受訪者進行回訪,完全符合見證人的職責。
他帶上了公事包,手冊,小本聖經,以及小筆記。他不搭電梯,反而選擇走樓梯,三部併作兩步,顯得有點焦急,不太符合大眾加諸於耶和華見證人的期望與形象:從容不迫,慎重,充滿自信。
他先是急急忙忙地按下門鈴,然後才開始猶疑,覺得自己應該先等一下,不要這樣猴急。幾經天人交戰後,他選擇站在原地,呼氣,不安地吞著口水。他開始覺得屋裡沒人。然後,他才聽到從屋內盥洗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