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起,基督教新約教會信徒在洪三期(洪以利亞)帶領下開墾高雄雙連堀地區,並命名為「錫安山」(Mount Zion)。信徒們於此構築生活聚落,儼然形成一基督教信仰社區。時值戒嚴時期,錫安山聚眾開發山林的生活方式引起當局注意,又懷疑新約教會創始人江端儀與共產黨有聯繫,隨即展開專案偵查及系統性的驅離行動。而信徒亦不放棄重返錫安山,積極尋求行政救濟,主張承租山地的合法使用權與戶口登記的正當性;教會更動員大批信徒長期投入街頭及黨外運動,海外教友群起聲援與來台朝聖,進一步挑動當局敏感神經,進而衍生出一系列公權力對國內外新約教會信徒的汙名化與迫害行動。直至1986年,隨著整體政治情勢的改變,政府改以較為和緩的方式處理錫安山土地問題,開放信徒重新入山,信徒們始漸結束街頭抗議,專心重整家園。
時至今日,錫安山仍以有機農作、自給自足的生活與生產方式運行,信徒們在此成立「伊甸家園」,成為台灣特有的宗教觀光勝地。而當權者曾以舉國之力高度壓制新約教會的歷史全貌,包括土地、戶籍、冤獄平反、海外信徒「黑名單」等問題,也隨著眾多政治檔案的公開漸趨明朗。
錫安山政治案件作為威權統治時期不當迫害宗教團體的代表性政治案件,更在台灣黨外運動史上留下不可忽視的一頁,本館曾於2017年委託國立政治大學辦理「錫安山政治案件」調查研究計畫,由薛化元老師與江志宏老師擔任主持人與協同主持人,進行一系列包括史料蒐集、訪談相關人士的龐大調查研究工作。而今由原團隊將該研究成果進行全文編整,並加入近年新出土的政治檔案資料增補修正,在錫安山新約教會的大力協助下,終於促成本書的問世。期望透過本書的出版,增進大眾對此一戒嚴時期重大政治迫害事件之認識。
目錄
【一】「錫安山政治案件」調查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及史料運用
第三節 研究架構安排
第二章 戰後台灣的宗教管理與新約教會發展情形
第一節 政府對宗教的管理政策
第二節 新約教會之發展沿革
第三章 錫安山「遭難」紀實
第一節 錫安山之開拓始末
第二節 戶籍變更、土地問題起因
第四章 小林河灘漂流歲月
第一節 漂流小林河灘之始末
第二節 遭控告「竊占河床地」案
第三節 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刊登廣告
第五章 桃園國際機場事件
第一節 機場事件之始末
第二節 遭控告「妨害公務」案
第六章 重返錫安山
第一節 衝破防線、進入協商
第二節 殘破家園、重現生機
第三節 「回歸自然、回歸伊甸、回歸神治」
第七章結論
【二】 「錫安山政治案件」訪問紀錄
余本一先生訪問紀錄
李明偉先生訪問紀錄
李嘉殷先生訪問紀錄
周吟雪女士訪問紀錄
陳忠成先生訪問紀錄
陳勝民先生訪問紀錄
馮容華女士訪問紀錄
黃捷修先生訪問紀錄
談惠正先生訪問紀錄
談劉蓮菊女士訪問紀錄
【三】徵引書目
【一】「錫安山政治案件」調查研究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目的
第二節 研究回顧及史料運用
第三節 研究架構安排
第二章 戰後台灣的宗教管理與新約教會發展情形
第一節 政府對宗教的管理政策
第二節 新約教會之發展沿革
第三章 錫安山「遭難」紀實
第一節 錫安山之開拓始末
第二節 戶籍變更、土地問題起因
第四章 小林河灘漂流歲月
第一節 漂流小林河灘之始末
第二節 遭控告「竊占河床地」案
第三節 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刊登廣告
第五章 桃園國際機場事件
第一節 機場事件之始末
第二節 遭控告「妨害公務」案
第六章 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