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理學
第一節 李顒悔過自新說
清代學術,導源於宋學。李顒、顏元是清初北方學者的代表。李顒是陝西人,顏元是河北人。李顒倡悔過自新說,實際上就是改進論。改進當然包括改正,只是切實功夫。時人以其卑之無甚高論而輕忽之,李顒提醒說,天地、萬物都是日新的,大哉自新之義。人文能走多遠,就看其改進如何。這一點,已經由過去的歷史顯示、說明瞭。所謂滿街能悔過自新,安見滿街之不可為聖人?虛譚性命,不過是英雄欺人語。關中之儒,橫渠以後,李子而已。「同志
者,雖無過可悔,亦不妨更勉之!」(《悔過自新說》小引)
李顒說:「人也者」,「即得天地之理以為性。此性之量,本與天地同其大。」(《悔過自新說》)但是人不斷被周圍世界剝蝕,「甚至雖具人形,而其所為有不遠於禽獸者。」(《悔過自新說》)所以說君子貴踐形。雖然,人之本性固常在也。人們不能夠改進,停頓甚且倒退,都是因為自棄。「殊不知君子小人、人類禽獸之分,只在一轉念間耳。」(《悔過自新說》)人類是由禽獸不斷改進來的。改進則「一切人服我」,此理常人未之思也。李顒認為,古今大儒,或以主敬窮理、先立乎大、心之精神為聖、自然、復性、致良知、
隨處體認、正修、知止、明德標宗,不一而述;但是,要之都不出「悔過自新」四字。過去只是因為不曾揭出此四字,所以徒費許多辭說。如今不若直提悔過自新四字為說,庶當下便有依據,所謂點鐵成金是也。這是最「直捷簡易」的門路。
在李顒看來,古人留下的經典,都是傳之後人以救萬世之病的。由此亦可見,當明、清之際,所謂天崩地解,士人的思想與理解,往往很自然的容易導入病理學之思維,而不是生理學的。這是由憂患之世促成的,毫不奇怪,悔過自新說正是如此。李顒謂,此說可包舉、統攝萬事。如:
天下─天子能悔過自新,則君極建而天下以之平;
國─諸侯能悔過自新,則侯度貞而國以之治;
家─大夫能悔過自新,則臣道立而家以之齊;
身─士庶人能悔過自新,則德業日隆而身以之修。
所以李顒說,「苟真實有志做人,」須從此(悔過自新)下刀。李顒之所以提出此說,還是為了人們能夠安身立命。「故敢揭之以公同志。」(《悔過自新說》)可不要做那種「惡貧女之布而甘自凍」的事啊!天地最愛修德的人,悔過自新,可以祈天永命。「新與不新,」「全在自己策勵。」性、德,「我固有之也,」(《悔過自新說》)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李顒的改進思想,畢竟是理學時代的痕跡,所以這個改進只是向著「至善」這一上限無限趨近(這使人想到了西學的分析、綜合之辯)。李顒界定說:「新者,復其故之謂也。辟如日之在天,夕而沉,朝而升,光體不增不損,今無異昨,故能常新。若於本體之外,欲有所增加以為新,是喜新好異者之為,而非聖人之所謂新矣。」(《悔過自新說》)
李顒講的悔過自新,具體操作上更像是心理檢查,而且是道德心理檢查,所謂苟有一念未純於理,即是過,即當悔而去之。從這裏來看,說李顒是「格正」思想,也許比說改進思想更貼切、恰當。必先檢身過,次檢心過,念純於理,即是念理合一、道德合一。尤其是在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所以說慎獨為難。李顒提出的一個辦法,還是靜坐。因為人不好靜,則不能用心。但是我們說,與其靜坐,還不如練太極拳,當然古人不會太極拳。因為太極拳也屬於心學,是治心性的。這一點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拳學本身即是治理心性之術,有入靜的功效,而且鍛煉身體,綜合比較,遠非靜坐可及。從這裏能夠說明什麼呢?說明古人的修身之具還是非常簡陋的,這才是根本問題。所以千百年來思路打不開,理論之爭總是擠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範圍內打轉,原因即在於此,其實說破了非常簡單。李顒說,悔過自新,乃是為了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在宇宙為完人,今日在名教為賢聖,將來在冥漠為神明,」(《悔過自新說》)康熙
皇帝曾想召見李顒,遭拒絕,這表現了他的個人原則。
第二節 戴震字義
北方學者重實行,義理上固不如南方學者為勝。清代理學的代表是戴震,他自道自己的學術思想說,「僕生平論述最大者,為《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此正人心之要。今人無論正邪,盡以意見誤名之曰理,而禍斯民,故疏證不得不作。」(與段若膺書)又說:「蓋昔人斥之為意見,今人以不出於私即謂之理。由是以意見殺人,咸自信為理矣!聊舉一字言之,關乎德行、行事匪小。」(與段若膺論理書)這裏講得很清楚,把意見當成理,就會以意見殺人。意見是私、理是公,理與意見,公私之間而已。戴震之學,也就是要辨
明此二者。
他說:「古人曰『理解』者,即尋其腠理而析之也。」「後儒以理、欲相對,寔雜老氏無欲之說。」「不知欲也者,相生養之道也。能視人猶己則忠,以己推之則恕,憂樂於人則仁,出於正、不出於邪則義,恭敬不侮慢則禮,無差謬則智。曰忠恕,曰仁義禮智,豈有他哉?在常人為欲,在君子皆成懿德。」「況欲之失,為私不為蔽。自以為得理,而所執之理寔謬,乃蔽而不明。聖人而下,罕能無蔽─有蔽之深者,有蔽之淺者。自謂蔽而不明者有幾?問其人
曰:聖矣乎?必不敢任;而譏其失理,必怒於心。是盡人不知己蔽也。」(與段若膺論理書)
可見,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明理,反省己蔽是很難的。戴震認為,欲聞道,「非從事於字義、制度、名物,無由以通其語言。宋儒譏訓詁之學,輕語言文字,是欲渡江而棄舟楫、欲登高而無階梯也。為之卅餘年,灼然知古今治亂之源在是。」(與段若膺論理書)由文字、語言以通道,也就是由名以通道,這是清學的真精神。老子說可道、可名,道與名的關係,在古代其實是一個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