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避諱學的現況與機遇(代序)
第二章 順、康間對避諱的態度
一、前言
二、論順治朝無諱例
三、論康熙朝的諱例
(一)《時憲曆》或《通書》中的「玄」字
(二)康熙朝的御名表述情形
(三)「玄武門」改名「神武門」的時間
(四)朝鮮肅宗改立側室張氏為妃事
四、小結
第三章 康熙朝自行避諱的案例
一、康熙朝曾否敬避皇太子胤礽之名?
二、詞學大家成德曾否改漢名為性德?
三、回回天文家吳明烜、吳明炫是否兄弟行?
四、小結
第四章 雍正朝的避諱
一、與雍正帝御名胤禛相關的諱例
二、如何從文獻中辨定李士楨之本名
三、死後被數易其名的康熙朝文壇領袖王士禛
四、小結
第五章 乾隆朝的避諱
一、與乾隆帝御名弘曆相關的諱例
二、名中帶有「弘」字的乾隆朝重臣
(一)左都御史趙弘恩
(二)廣西提督史弘蘊
(三)東閣大學士陳弘謀
(四)江南河道總督李弘
三、「博學鴻詞」科名新考
四、山東省博物館藏《聊齋誌異》鈔本
五、小結
第六章 文字獄與避諱
一、海寧查家在雍、乾兩朝所遭逢的大案
二、乾隆朝的王錫侯《字貫》案
三、嘉慶帝對前朝逆案的處理
四、小結
第七章 清代對「胡虜夷狄」等字的態度
一、從紅夷砲的名稱談起
二、雍乾二帝對「胡虜夷狄」避忌的諭旨
(一)《楊忠愍集》的刻本與四庫鈔本
(二)《宗忠簡集》的刻本與四庫鈔本
三、不同版本《平叛記》中的文字避忌
四、《內閣大庫檔》中的山西大同鎮圖殘本
五、小結
第八章 嘉慶朝的避諱
一、與嘉慶帝御名顒琰相關的諱例
二、涉及顒琰兄長端慧皇太子永璉的諱例
(一)《清實錄》
(二)「中國方志庫」
(三)《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
(四)《內閣大庫檔》
(五)《硃卷》及《縉紳錄》
(六)「清代歷朝起居注」
(七)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檔案目錄
三、小結
第九章 從道光帝名諱談己卯本《石頭記》版本
一、與道光帝御名旻寧相關的諱例
二、己卯本《石頭記》的發現
三、己卯本與怡親王府的關係及其抄成年代
四、己卯本為何未見於《怡府書目》?
五、小結
第十章 清代末四朝的避諱
一、與咸豐帝御名奕詝相關的諱例
二、與同治帝御名載淳相關的諱例
三、與光緒帝御名載湉相關的諱例
四、與宣統帝御名溥儀相關的諱例
五、作空圍的敬避方式
第十一章 太平天國的避諱
第十二章 避諱學的新時代
附錄:清代各朝所頒之諱法與諱例
參考文獻
一、常用資料庫
二、傳統文獻
三、近人論著
圖表目次
1.1 羅振玉所藏「散0674」的敦煌殘曆
1.2 羅振玉於民初所排印書籍中的清諱
1.3 勞榦院士墨寶
1.4 陳垣《史諱舉例》中的清諱
1.5 張惟驤《歷代諱字譜》中的清諱(一)
1.6 張惟驤《歷代諱字譜》中的清諱(二)
1.7 可逐頁瀏覽、全書下載或受Bookget 支持的數字圖書館
2.1 清代文本中的「福臨」二字
2.2 明清律例中對犯諱的處罰
2.3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曆書或通書中的「玄」字寫法
2.4 虞德燁與王文燁兩進士人名在明清方志中的寫法
2.5 明清文獻中對「范曄」的寫法
2.6 康熙《御定佩文韻府》內府刻本對御名及東宮名的寫法
2.7 康熙朝字書或韻書中對御名的寫法
2.8 乾隆《清內務府京城全圖》上出現缺筆「玄」字的地名
2.9 清初文獻中的「玄武門」「元武門」及「神武門」
2.10 顧景星《白茅堂集》康熙間刻本中「玄」字的表述
2.11 《皇城宮殿衙署圖》上的部分建物
2.12 朝鮮肅宗請封側室張氏之史料
2.13 明代以前韻書中涉及康熙帝御名之字
2.14 雍、乾方志中未避諱的「玄」字
2.15 文獻中缺首筆、末筆以及首末筆皆缺的「玄」字
3.1 康熙朝文本中對「胤」和「礽」的寫法
3.2 「中國方志庫」所收從崇禎至雍正刻本中的「胤」字
3.3 明末至順治間方志中各種「胤」字的表述
3.4 文獻中對明代餘姚舉人呂胤礽的各種寫法
3.5 康熙朝文獻中「玄」「燁」「胤」「礽」「禛」的寫法
3.6 康熙朝方志中「玄」「燁」「胤」「礽」「禛」寫法的統計
3.7 《姚後陶先生遺稿》康熙五十五年刊本的書影
3.8 《四言史徵》的書影及其諱字
3.9 康熙朝別集中「玄」「燁」「胤」「礽」「禛」寫法的統計
3.10 文獻中有關朱元胤的敘述
3.11 成德於康熙十五年中進士之資料
3.12 納蘭家族中人祭葬文內對成德的稱謂
3.13 康熙三十年刻《通志堂集》中成德師友對其之稱謂
3.14 成德致張純修函中的署名
3.15 清代文獻中「成德」一名的滿漢文寫法
3.16 康熙十九年刻《通志堂經解》中有關「成德」的稱謂
3.17 清代提及「性德」的文獻
3.18 成德親友對他的稱謂
3.19 清史館〈楊光先傳〉之傳稿
3.20 湯若望等《奏疏》中提及的回回天文家吳明炫
3.21 《清實錄》中的「炫」與「烜」
3.22 順治朝《內閣大庫檔》中提及的吳明炫
4.1 《清世宗實錄》中所記之諱例
4.2 《清世宗實錄》中有關避諱的諭旨
4.3 雍正朝方志中的「胤」字
4.4 文獻中的惲振
4.5 清代方志中的「禛」與「禎」字
4.6 朱長文《墨池編》的版本避諱
4.7 乾隆《富順縣志》的「禛」與「禎」等諱字
4.8 明清人名中之「禛」或「禎」在志書的變化
4.9 古代文本中類似將「禎」字部首改成「衤」的案例
4.10 字書中的「禛」與「禎」
4.11 《康熙五十四年進士題名碑》上稍後可能遭諱改的名字
4.12 臺灣總兵官藍廷珍以與御名下一字同音欲改名遭拒事
4.13 《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的斷年
4.14 清代各《欽定科場條例》版本中的諱例
4.15 文獻中對李煦父親李士楨之名的書寫
4.16 康熙《仁和縣志》的人名為何避寫「胤」「禎」二字?
4.17 文獻中對王士禛名字的記述
5.1 乾隆帝登基以前文本中「曆」字的其它寫法
5.2 檔案中「弘」字輩宗室名字的寫法
5.3 《內閣大庫檔》藏雍正帝遺詔及弘曆賀皇太后壽之表文
5.4 乾隆朝所頒諱例
5.5 《歷代諱字譜》中的「弘」字
5.6 文獻中對江蘇興化竹泓港的書寫
5.7 乾隆帝有關漢字的諱例
5.8 乾隆帝有關宗室及清字的諱例
5.9 順治至乾隆朝有關「強」「强」的表述
5.10 乾隆《重修鳳翔府志》刻本的書影
5.11 乾隆即位之初不允內閣中書德禮以避諱更名的諭旨
5.12 文獻中有關趙弘恩名字的書寫
5.13 《內閣大庫檔》中有關陳弘謀改名前後之奏疏
5.14 陳弘謀所編著述及其所撰序文中的署名
5.15 陳弘謀名中之「弘」字在各種文本的寫法
5.16 《內閣大庫檔》中的「宏」字
5.17 臺北故宮博物院檔案中陳弘謀名字的書寫方式
5.18 乾隆朝文獻中有關李弘名字的書寫
5.19 毛奇齡《制科雜錄》的書影
5.20 康熙己未詞科的履歷
5.21 康熙朝所刻詩文別集中記載的己未詞科
5.22 洪若臯《南沙文集》的康熙刻本及其乾隆挖改本
5.23 清代官方檔案中對「博學鴻詞科」的各種異稱
5.24 康熙朝志書與《清實錄》中對「博學鴻詞科」的各種異稱
5.25 乾隆元年所開博學鴻詞科
5.26 雍正十三年十二月王士俊薦舉博學鴻詞疏
5.27 雍正十三年五月襲封衍聖公府薦舉張範應博學鴻詞科
5.28 乾隆即位之前方志中對明神宗年號的表述
5.29 「中國方志庫」中所見「宏厰」及其它相近表述
5.30 方志中所見乾隆朝文獻未避弘曆御名的案例
5.31 「中國方志庫」中較罕見的「曆」字諱法
5.32 乾隆朝方志中對明神宗年號的表述
5.33 乾隆帝御名及其避諱與否的判斷方式
6.1 查嗣璉改名查慎行前後的相關文獻
6.2 查慎行與查克建父子皆以錢塘籍登第
6.3 涉及海寧查氏科第表現的重要材料
6.4 雍正朝與查嗣庭案相關連之政治整肅案件
6.5 浙江方志中有關查嗣庭登科的記載
6.6 朱彝尊《曝書亭集》中因避忌而刪略之內容
6.7 江西巡撫海成為《字貫》案所上最早的奏摺
6.8 山東巡撫國泰為《字貫》案所上的奏摺
6.9 目前存世的《字貫》《字貫提要》
6.10 《字貫》金蘭堂本的主要架構
6.11 王錫侯前後刊刻之兩種《字貫》的異同
6.12 《字貫》金蘭堂本之作者序及敬諱篇內容
6.13 《字貫》金蘭堂本之作者跋
6.14 襄助王錫侯刊刻《字貫》者的資料
6.15 《字貫》和《字貫提要》的檢索方式
6.16 《字貫提要》閱古堂文庫本的主要架構
6.17 《字貫》《字貫提要》中字義表述的繁簡關連
6.18 《字貫提要》各刻本的異同
6.19 《字貫提要》閱古堂文庫本的作者序
6.20 筆者所見幾種《字貫》《字貫提要》的主要差異
6.21 望都縣地方志的書影
6.22 乾隆《欽定科場條例》的書影
6.23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王錫侯《書法精言》書影
6.24 劉峩所刷賣《聖諱實錄》之內容
6.25 石卓槐《芥圃詩鈔》內語句狂悖之內容以及諱字
6.26 瞿罕《孝經對問》崇禎七年刻本
6.27 嘉慶四年三月對前朝逆案的處理
6.28 嘉慶四年刑部〈比照大逆緣坐案內軍遣流犯名單〉
6.29 嘉慶四年刑部〈比照大逆緣坐案內給功臣家為奴名單〉
6.30 嘉慶十八年刑部〈查辦黑龍江等處遣犯子孫等事〉摺
6.31 嘉慶帝對乾、嘉兩朝逆案的處理
7.1 清初文獻中有關「紅夷」的寫法
7.2 明清文獻中的「 」字
7.3 清代文獻中所記載的「虹霓」或「紅霓」砲
7.4 《乾隆朝上諭檔》記《宗忠簡集》《楊忠愍集》避諱事
7.5 《內閣大庫檔》記《宗忠簡集》《楊忠愍集》避諱事
7.6 康熙三十七年《楊椒山先生集》中的〈請罷馬市疏〉
7.7 《乾隆上諭檔》所指出《楊忠愍集》中的避諱錯誤
7.8 各版本楊繼盛文集中的諱改情形舉隅
7.9 黃淳耀《陶菴全集》在四庫中的避改
7.10 河南省圖書館藏文淵閣四庫之抽毀本
7.11 康熙以前《宗忠簡集》各個刻本的刊行時間
7.12 《宗忠簡集》底本與文淵閣鈔本的「夷」「狄」諱改
7.13 各版本《宗忠簡集》中的諱改情形舉隅
7.14 《平叛記》的原刻本與挖改本
7.15 《甲申野史彙鈔》所收的《平叛記》殘本
7.16 華盛頓大學圖書館藏《平叛記》挖改本中之避諱
7.17 《平叛記》原刻本與挖改本的差異
7.18 《平叛記》中對徐從治墓誌銘文字之諱改
7.19 《平叛記》中所記崇禎五年死難的平度州州同盧胤
7.20 《平叛記》中大量被剷去的書末文句
7.21 《內閣大庫檔》中的大同鎮圖殘本
7.22 清初各種彩繪《大同鎮圖本》
7.23 大同城北關外不遠處的孤店堡或賜勝堡
8.1 《清實錄》中有關敬避嘉慶帝御名的規定
8.2 「中國方志庫」中對「顒」「琰」二字的缺改
8.3 嘉慶至宣統朝志書中避諱「顒」「琰」二字的統計
8.4 《朝鮮王朝實錄》中有關「顒」「琰」二字的寫法
8.5 乾嘉時期《清實錄》名中有「璉」字的官員
8.6 「中國方志庫」中有關「璉」字的諱法
8.7 明弘治《中都志》及其重刻本
8.8 山東嘉祥縣以「璉」字命名的歷代官員
8.9 「中國方志庫」中連用之「瑚璉」與「瑚連」
8.10 顧汝璉因避端慧皇太子諱而改名顧烺圻
8.11 《清代硃卷集成》中未避諱的大量「璉」字
8.12 《清代縉紳錄集成》中含「璉」字的官員名
8.13 清代文獻裡黃因璉等官名中「璉」字之避改
8.14 方志中對馬宗璉名字的不同表述
8.15 文獻中的善璉
8.16 「清代歷朝起居注」人名中「璉」字的統計
8.17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目錄內以「璉」為名的宗室或覺羅
8.18 咸豐《欽定科場條例》中與「璉」字相關的諱例
9.1 《清實錄》中與道光帝相關的漢字諱例
9.2 《清實錄》中與道光帝相關的清字諱例
9.3 乾隆《三希堂法帖》中歷代各種「寧」字的寫法
9.4 道光帝即位前清代文本中各種「寧」字的出現頻率
9.5 道光帝即位後清代方志中的各種「寧」字
9.6 道光二十六年黃本驥所刻《避諱錄》中的清代諱例
9.7 己卯本中的第64 和67 回
9.8 己卯本第67 回內容與它本之比較
9.9 己卯本《石頭記》中的「曉」「祥」二字
9.10 源出怡府之《昇平寶筏》鈔本中的諱字
9.11 己卯本《石頭記》中對「玄」「寧」等字的寫法
9.12 《怡府書目》中的鈐印、諱字與小說類收藏
10.1 咸豐朝以後方志有關帝名奕詝的各種諱字
10.2 咸豐八年對考官未能看出試卷直書廟諱事的議處
10.3 《字學舉隅》光緒十二年刻本中有關避諱的記載
10.4 《臨文便覽》光緒刻本中有關避諱的記載
10.5 同治朝之前字書中與「淳」相關的字
10.6 清末所編《玉牒》中避諱用的貼黃
10.7 「中國方志庫」裡同治朝志書中避諱「淳」字的統計
10.8 同治朝方志中有關帝名「淳」的各種諱字
10.9 光緒朝方志中的「湉」字
10.10 「中國方志庫」裡光緒朝志書中避諱「湉」字的統計
10.11 光緒朝方志中「恬」字的缺避
10.12 文獻中有關吳鋆改名吳均金的記事
10.13 文獻中的李鴻章之父李文安
10.14 宣統朝有關御名及廟諱的規定
10.15 宣統朝方志中避諱「儀」字的案例
10.16 「中國方志庫」裡宣統朝志書中避諱「儀」字的統計
10.17 宣統帝溥儀即位後鑾儀衛與儀制司的改名
10.18 因避宣統帝御名改儀徵縣為揚子縣事
10.19 清代文本中因避諱而作空圍的情形
11.1 太平天國於1862 年頒行的《欽定敬避字樣》
11.2 《欽定敬避字樣》中所記太平天國的諱字
11.3 太平天國在《欽定敬避字樣》外所用的諱字
11.4 太平天國所編新曆之書影
11.5 洪仁玕撰《太平天日》中的諱字略覽
12.1 清代諱改字略覽
12.2 民初遺民所排印書籍中的清諱
12.3 吳越王錢俶刊印於公元975 年的《寶箧印陀羅尼經》
12.4 清末民初顧鶴逸為孫德謙所繪的《南窗寄傲圖》
12.5 童蒙書《龍文鞭影》光緒刊本中的諱字
補白:側記寫書期間的片鱗半爪,非關學術,僅為補各章末尾的留白
1. 李子柒、脆李與紫嘯鶇
2. 苦瓜、麻竹筍與鏈鋸
3. 鄭玄、李轂摩與發呆亭
4. 金庸、海寧查家與《鹿鼎記》
5. 小斜坡上的鬱金與黃蝦花
6. 二寄軒屋頂上的遮陽篷
7. 清諱鉛字與日星鑄字行
8. 白居易、劉禹錫與滿天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