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倫理學史的開端
第一節 倫理簡介
如第上文所述,就中國文獻言,倫理最早見之於《禮記‧樂記》篇:「凡音者,生於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也。」賈誼《新書‧輔佐》篇:「以禮義、倫理、教訓人民。」治倫理之序。」
倫理學語源(Ethics)係自希臘語習俗(Ethoes)而來。道德(Moral)語源,則由拉丁語習慣(Meres)而來。所以倫理道德起源不外風俗習慣。至倫理學一詞,則創自亞里斯多德,亞氏倫理學云:「倫理學的正鵠,在於實踐,不在推究。」
倫理學於拉丁語為Philosophia Moralis,英文由是而成道德哲學(Moral Philosophy)。因之倫理學亦即道德哲學。是以倫理道德實即一體兩面,仍有倫理學與道德學之分。
第二節 摩西十誡
「摩西十誡」記載於《舊約聖經‧出埃及記》後第二十章。據專家考證頒布於出埃及的第五十天。地點在西奈山,時約公元前1400年,適值中國商王盤庚遷殷,埃及進入第十九王朝。
十誡前三誡,教人敬天,遵守安息日,後七誡教人善處人際關係,不許殺人,不許姦淫,不許偷竊,不許作假見證陷害人,不可貪戀別人的房屋,也不可貪戀別人的妻子、僕婢、牛驢、並一切其他所有的。尤其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上帝所給你的地上,得以長久。
摩西十誡,固然是道德律法,實際上也涵蓋了民事律法及禮儀律法。較之更早的吾珥南模法典,漢摩拉比法典等,更包括了不成文法與成文法。十誡內涵,啟示了宇宙倫理學,家庭倫理學,社會倫理學,政治倫理學、國際倫理學等等延伸,而且也突顯了個人倫理等多方面的整體性。因此十誡乃成為世界倫理學的準繩與標竿,垂為永久性的自然律之永恆模式。
第三節 孔子奠定中國倫理思想基礎
孔子晚於摩西九百年,他整理中國古代典籍,可謂述而不作,尤以整理《易》、《書》、《詩》三經,奠定中國倫理思想的基礎。易以道陰陽,「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滋生」、「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故在倫理上「天尊地卑,乾坤立定矣」 。
書即《尚書》,《尚書‧召誥》云:「皇天上帝。」皋陶謨一再提示:「天工」、「天敘」、「天秩」、「天討」、「天聰」等詞句,更提出:「天命有德」。《尚書‧召誥》云:「上天孚佑下民」,《尚書‧伊訓》也提出:「唯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所以《尚書‧泰誓》指出:「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詩經》云:「皇天上帝,臨下有赫,監視四方,求民之瘼。」又云:「敬天之怒,莫敢戲豫,敬天之渝,莫敢馳驅。」這些詞句,顯示了中國古代敬天敬德的信念,形成了儒家倫理道德的主軸。所以孔子時期的儒家倫理道德架構,能以「仁」作為總綱。說明了中華民族與希伯來民族,共同由天道信仰,發展其倫理道德行為,可知兩大民族有其先天上的精神契合。
第四節 希臘亞里斯多德首創系統倫理學
亞氏晚於孔子一百六十七年,為世界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其繁富著作中,系統倫理學十卷,由亞氏之子尼可邁出版,因而得名,稱為《尼可邁倫理學》(Ethica Nicomachea)。本書闡明善的本質,以及人之本性就是追求至善,進而討論善與快樂的關係。亞氏系統倫理學主要基礎在其人性論,指出人由靈魂與肉體的所構成。首先是生魂,乃動植物共同特性,會新陳代謝。生魂之上為覺魂,乃人與動物的共同生命特色。再上為靈魂,為人類所特有,因此人類乃有理智的思考,以及意志的倫理。人之可貴,在於人有思想與道德。亞氏更提出,人不但有理性,更是合群的動物,合群的規範,便是倫理與政治。因此亞氏!
另有八卷《政治學》(Politica)之作。
亞氏認為至善等於幸福,要達到幸福,便須修養道德,因此亞氏又有《幸福倫理學》(Ethica Eudemia)之作。亞氏指出修養道德,由於人性基於善的本質,由於理性所以能引出五種德目,包括藝術、科學、直觀、推理、實踐。至於道德的行為,則宜採取中庸之道。主張正義,節制、勇敢等德行。
除了系統倫理學及七卷《幸福倫理學》之外,尚有二卷《大倫理學》(Great Ethics),亞氏強調理智分辨善惡的能力,與蘇格拉底同樣認定智者便是善人,愚者即罪惡。同時亞氏也強調責任,從而分辨自由意志與道德責任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