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不少人知道我是翻譯匠,但我首先是個教書匠,在大學教書,教日本文學和文學翻譯。這就要求我不能在翻譯園地裏流連忘返,而必須在這一過程中兼顧學術研究。作為身在學院體制内並且受過學術訓練的知識分子,學術研究本應是我較為熟悉的風景。但事關村上批評,每次動筆我都不太想採用條分縷析嚴肅刻板的學術文體和範式。這一是因為村上作品受眾面較廣——保守估計也有1,000萬人,而且多是年輕人;二是因為較之從西方引進的這種學術文體和範式,我更欣賞以整體審美感悟和意蘊文采見長的中國傳統文學批評筆法。所幸我自己也從事文學創作,算是「半拉子」作家,對這種筆法並不十分陌生。我的一個追求,就是以隨筆式文體傳達學術性思維,以期在「象牙塔」和大眾之間搭建一道橋樑。這本小書可以説是一個遠不成熟的嘗試。
我以為這同系統性並不矛盾。作為書的體例,大體分長篇、短篇和隨筆三類,每類以時間順序一書一評。
除了品評每本書、每篇作品所體現或蘊含的藝術特徵、心靈信息和精神趨向,還連續提取了作家較為典型的生活細節和創作思想的變化軌跡。因此,縱向讀之,未嘗不可視為作家傳略和創作譜系;横向讀之,又是相對獨立的文本解讀或作品各論。文學批評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驗證以至構築某種文學批評理論,而在於通遇文本解讀或賞析促成一種深度認知和審美體驗。我的優勢在於,自己是世界上單獨翻譯村上作品最多的譯者,已有38種單行本由我逐字逐句譯成中文。不言而喻,一部作品讀一遍和翻譯一遍,感覺不可同日而語。而我的劣勢恐怕也在這裏:由於在文本中浸淫太久太深,跳出文本而從理性思辨角度加以俯瞰的氣魄和力度未免弱了些。因此,正如任何翻譯都只能是基於譯者個人理解的文字轉換,這裏所寫的也僅僅是我自己極有限的理解和感悟,絕非閲讀指南,更不具有學術上的權威性。倘讀者能從中獲得若干背景知識和點滴啓示,我就心滿意足了。
書中很大一部份内容均以譯序或書評或隨筆或演講或訪談等形式發表過。所以整合結集,一是為了給自己長達二十年的村上作品譯介和研究活動一個總括,二是為了給讀者和村上文學研究者提供一種便利,畢竟把這些文字搜集齊全不是一件容易事。考慮到一般讀者的閲讀習慣,除兩篇為尾註外,餘皆採用夾註形式。另外,附錄I中的講演稿《村上春樹作品在中國的流行及其原因》裏面的讀者來信摘錄補充了幾條新的,即摘自2007年講演之後接得的讀者來信,故與講演日期不符,希望讀者諒解。
説一下書名。書名《為了靈魂的自由》源自幾年前我同村上見面時他對我説的一番話:「我已經寫了二十多年了。寫的時候我始終有一個想使自己變得自由的念頭。……即使身體自由不了,也想讓靈魂獲得自由——這是貫穿我整個寫作過程的念頭,我想讀的人大概也會懷有同樣的心情。」是的,為了靈魂的自由——靈魂的自由是村上始終不懈的追求,也是其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主線。今年是村上走上文學創作道路第三十個年頭。如果把三十年一分為二,那麼前十五年主要通過個體心靈本身的詩意操作獲取靈魂的自由,後五年則意在同體制(system)之間的衝突中爭取個體靈魂的自由,避免靈魂被體制糾纏、損毁或囚禁。總之,為了靈魂的自由乃是村上學世界的靈魂所在,故以此名之。
自由,自在,自得——那無疑是最美妙的心境和存在狀態。
最後,請允許我借此機會向二十年來閲讀和欣賞拙譯村上作品的無數讀者朋友致以由衷的謝忱。是他(她)們讓我在庸常的勞作中感到一絲純粹而綿長的幸福,同時促使我思考,在思考中得到自我淨化和提升。
願世間所有的靈魂獲得自由。
林少華
2009年10月2日夜(己丑中秋)於窺海齋
時青島玉兔臨空月華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