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志煌此書,將荀學觀念置於傳統學術發展及近現代的思潮背景中加以考察。
過去學界討論荀學,大抵沿著傳統孟、荀心性差異之比較,並連結漢、宋之爭等相關課題,進行孟學以及荀學思想史研究。這樣的詮釋進路非常重要,只是處理歷代思想家看待孟荀差異的問題,除了學理析辨外,有時也需注意這些思想家的個人心理及學派之爭,及社會文化的變遷。尤其在晚清至民初這段思潮劇烈變動的時代,更是如此。作為一個研究者,在材料的運用上,可能更需藉助書信、日記等私密性史料的爬梳,才能明瞭一些學術現象背後之所由;同時也要結合能反映社會文化的歷史文獻,才能深入了解思想的時代性。
荀學當中,「類」字是相當重要的觀念。荀子對於「類」的劃分,建立其對自然與社會意義的相關闡釋,這當中包含了對於天地自然的觀物分類知識,以及經驗世界中的推類感通之說。清末民初引進西學,對於自然名物與社會群己觀念著墨甚多,在「物類」的認識方面,首先需透過「名、實」關係的界定,經由歸納或演繹的程序予以說明,建立名、實關係的知識論課題。就「倫類」來說,先秦及晚清民初,都經歷了一段政治、社會、文化失序的情形,生命存在的「意義之網」也常常無所掛搭。志煌在這本書的論述中指出在晚清民初,面對強調現代理性、追求秩序化的西學知識,荀學當中的諸多觀念及相關意義群組,如「類、群、辨、量、分、公……」等等,也常常在當時知識分子的詮釋底下,帶出各種名物邏輯、法政制度等等物類、倫類相關知識探索,作為另一種會通西學的思維,並開展荀學所謂「天生人成」的生活世界安頓,以及與西學知識的對話。
志煌從研究所開始,主要的研究趨向都在近現代部分,不論是處理民初佛教學術團體「支那佛學院」與「武昌佛學院」的法義論諍,抑或探索民初有關民俗調查研究的歷史意義,都可以看出他對近現代思想的長期關注與浸淫。志煌在大學課堂教授「中國思想史」多年之後,也讓他在思考不同時代的學術議題的主張及爭議中,能夠多從一些歷史背景及發展層面來加以關照,本書中的若干篇章即充分彰顯了這一特點。荀子所言生而有欲、群而能分之社會觀察,抑或法後王等政治主張,其關注經驗世界及致用的性格都很深刻,因此本書中的論述時時彰顯了一個重點:探討荀學當中的觀念,對相應的「歷史世界」及相關意義自是不能忽略的。
志煌書成,問序於我,作為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樂於看到他將幾年來的研究心得集結成書,也期許他將來能在更理想的學術環境中進一步發揮,為相關研究論域帶來更多的貢獻。
王汎森識於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