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思想起…… 陳祖彥
噴了砂的玻璃窗,窗上砂字是Tomo Sushi,好奇探究下,Tomo的英文發音,日意是朋友,壽司是Sushi,「朋友壽司」。腦裏響起了陳達的恆春名謠〈思想起〉:思想起,祖先鹹心過臺灣,不知臺灣生做啥款?……
我又看到兩面玻璃窗旁的長凳和桌子,加上五人座椅都坐滿人,排隊外帶及門外長椅上等的,全不及老闆隨俗,穿橘色工作服和年輕人問候、談天來得像個故事。
在一年一度的沸騰季,不時見人拉開玻璃門,大叫Mark,進來和Mark握手,說,在哪工作,做什麼……。多是藍眼珠,金亮短髮的大學畢業生,我看壁上,張貼Mark和年輕顧客的合照,也多西方臉。
大家叫老闆Mark。
Mark說,紐約大學附近有家日本餐廳Tomoe,他就動念在普林斯頓大學附近開這家。
幾次來都冷清的街這時候沸騰,我在附近散步,常有人停車問:「Nassau Street」怎麼走,「朋友壽司」就在這條街上。店滿小,大約七○○平方呎。
來過幾次的Nassau Street,現時望去擠滿人,身旁的顧客笑看人潮,說:「過兩天會安靜。」
那時候是六月初,天氣微熱,遇雨卻得穿上毛衣,整條街,西裝、襯衫、休閒服、裙子、上衣、背心、外套以橘為中心的男女老少,成群來往穿梭,(有人說是橘色蝗蟲入境),「蝗蟲們」在街上巧遇,至少一年沒見的校友,見了擁抱、擊掌、微笑、大笑,然後走入屬意的店。
Nassau Street筆直排Ralph Lauren、Hamilton Jewelers,一間比一間精緻,據說居民生活都中上,走幾步是Micawbwr書店,再幾步,是專賣普林斯頓週邊商品的U Store,多的是餐飲店,老闆有美國人、義大利人、臺灣的Mark貴的是文化、溫暖,剎那消除的飢餓?
三十年前,Mark家住斗六,父親修汽車、賣汽車,大哥修卡車、三哥做貨運,最小的他,該工作了,沒目標,整天茫然,父親眼明,叫他投靠住紐約開餐館的姐姐。記得小時候,全家去斗六外省朋友家作客,回家後他回憶味道、菜式,竟然變成一道道菜,一向喜歡吃,這指令活脫脫是夢想。
他婚後來美國,朋友在波士頓開車廠,也邀他,他當然投入喜愛的餐飲,那時候萬事新鮮,如進外星球,如此興奮衝擊,掩蓋了不懂英文的挫敗,每天回家看電影錄影帶,同部電影一遍遍看,先懂一句,後來懂兩句,一句句增加,俚語進步了,作生意,方便得多。工作越來越順手後,英文也順口,是艱苦緩慢的過程。一九七九年在紐約,三十二歲了,在別人眼裡膽量不夠,不過在姐姐店裏幫忙,生存是唯一的目的。往後十五年,總是氣溫較低,有時下雨或下雪,大部分人還做好夢,半夜三點的時候,他去魚市場買魚,為的是姐姐做壽司,那麼,做壽司是宿命了。
Mark在夜夜腥味裏,從選食材和吃食經驗裏學到,哪種魚在哪個季節味鮮,哪種長相的魚,味、口感最上等。去美國時只有單程機票,就是隨時隨地體會、學。先是魚市場,後來向批發商學。
這麼講究選魚,難怪有時陌生客上門,問:「今天什麼魚新鮮?」他一臉懊惱,哪有不新鮮的?
有了選魚的豐富經驗,他在姐姐的店做壽司也有段時間,還是正式向日本壽司師傅學藝。師傅回日本前,問要不要頂店,他學會手藝,但知道顧客認師傅,沒接。可是等姐姐生意擴張,開另一家店後,他頂下姐姐的店,做起老闆,五年前,孩子大了,未能擺脫臺灣父母,遷往好學區的觀念,決定變換另種生活。辛苦積了幾年錢,一九八九年在格林威治村買的房子太小了,房價又高,加上學區問題,只好賣掉,店也由姐姐頂回去,搬到普林斯頓重起爐灶。
Mark沒上過餐飲學校,是興趣加上不斷學習,匯聚老闆要的能量。說起來這家店面,原來老闆也是臺灣人,急著出讓,Mark看店面小,開始時猶豫,但是在好學區,幾天後決定頂下來,拿不定做什麼,這和頂姐姐的店時,只要照顧老顧客,是不同的未來。
紐約多上班族,外食機會多,這裏人大半在家吃飯,只能做學生生意,學生人潮又有季節性,寒暑假回家多,生意會清淡。考慮了一段時間,還是亮出專長,定價不敢高。
他來美後,觀察美國人的外國口味,有了順序:最初喜歡印度菜,後來轉成泰國菜,再轉日本菜。美國人後來喜歡日本菜,他認為和世界颳健康飲食風有關,人們越來越不要油膩,日本飲食輕淡。同時美國人也厭舊,喜歡換車就是例子。不油膩的日本菜,或許較不會被「換掉」吧。Mark輕語。
Mark的菜不油膩,我每次來普林斯頓都會光顧。
由於店面小,外賣重要。除了壽司,其餘菜他也研究很久,收集了附近幾百張菜單,看缺哪塊。決定的菜除壽司,像蔬菜、雞肉的烏龍麵、照燒鮭魚,牛肉捲,牛排,……基本上是日本菜,但在醬料或菜式擺法上揉合臺灣、美國、法國,成了無國界混合菜式。
他們的壽司用好米做成,除了平日有批發商送菜,每個假日都到大超市選食材。
他已習慣Mark的名字,中文名是吳泰麟,太太Jade中文名是吳潔佳,中文名成了他們兩人世界的「私密」。Jade除假日一起選購食材,平常店裏招呼客人,算帳。大家說,是夫妻臉。
夫妻臉在景氣不佳時,還是滿臉笑容。雖然定價不高,不景氣,還是受影響,Mark說,現在來店消費的,大多是拿獎學金的博士生,他們不花家裏錢,但本來就省,以前家裏環境好的大學生大大消費,不容易看到了,可見有錢人都看緊荷包。所以做什麼都要有興趣,困境時才不難過。Mark說。
美東總是秋天處處可賞紅楓或黃楓,冬雪後,望眼就是耶誕卡,春天,得不停看不同的花哪分鐘開,現在,到處綠葉水亮,是普林斯頓大學校友會(Reunions)及畢業典禮前夕,除了畢業生,大批校友從各地回來,活動沒開始,街上現出 橘普林斯頓的「校色」不美,卻顯出獨特驕傲。校友們以它設計專屬每屆的校友服,誇張後,藏不住自得。
前幾天,我走著,看校友們擠進U Store,買普林斯頓標記的帽子、圍巾、雨傘、鑰匙圈、恤、巧克力、相簿,各種形狀大小的老虎 吉祥物。據說一八八○年代校隊的衣服是橘黑條紋,像老虎,才自稱tiger,後來變成習慣。
我閒步進去,看了半天,拿兩盒巧克力到收銀台,店員問是不是畢業生家長,我答:「是!」她就問兒子的會員證號碼,我不知道,還是主動幫巧克力打了折。後來畢業典禮前夕,聽說U Store賣花,我買帽子,沒看到花,一問在不遠的本店有,帶帽子去買,店員毫不介意我手上的帽子,沒懷疑是他們那裏拿的。
走進大排長龍的Thomas Sweet,愛因斯坦吃冰淇淋的黑白照,成了口耳相傳大師吃過的證據。我進去時,特別點了較輕淡的冰淇淋。「精緻街」彎過去有個耶誕節放大型耶誕樹,感恩節到耶誕週末,馬車繞行的Palmer廣場,走幾步有兩家著名的冰淇淋店,我去時,不小心點了濃稠的。幾步之近三家冰淇淋店,Small World咖啡館也遠近知名。讓我想起兒子和博士班美國同學看《史瑞克》、《哈利波特》,吃、喝、看,都極歡樂。
Hoagie Haven潛艇堡店,是附近早期的餐飲店,在不遠處麥當勞、肯德基開店後沒被打垮,據說當年麥當勞想進駐這條街,居民投票反對掛出「」的標記,麥當勞要內部研究討論。這時候漢堡王表示,他們可不掛標記,開店就好,開張了,幾年就倒閉,它把漢堡王打敗了。如此有歷史,我不敢說耐心的人潮,和冰淇淋、咖啡、《史瑞克》、《哈利波特》怎麼聯想才對,這些男女老幼來回味歷史呢,是意大利人開的,也是普林斯頓學生、校友必吃的地方,我好奇進去,叫一份由生菜、洋蔥、蕃茄加美乃滋、蕃茄醬、起士、蛋捲組成的潛艇堡,聞起來嫩香,看著老闆每天買的新鮮麵包,烤香後,放這些配菜,蛋打開後放在鐵板上,丟下起士,蛋捲起來再放進麵包。也是速食,怎就存活得亮麗。大半普林斯頓的老師,學生都來,排隊的臉孔裏,沒有不耐煩的。
臺灣人開的店,在這條街上不遜色。Mark說,他兩個小孩裏,總有一個離家,現在大兒子念紐澤西的Rutgers,小兒子在康乃狄克州的Quinnipiac,開車要三小時,必須住校,他心裏想,有人照顧自己的孩子,該照顧別人的孩子。
還有一個原因,讓他快樂,歸根節底,當年對家人修車賣車不感興趣,覺得工作要成為生活的趣味才好。譬如大學教授除了學識豐富,必須喜歡年輕人,那麼在學校旁邊開店,基本上也要喜歡年輕人,他說,他喜歡年輕人,同時學校旁邊開店,沒人注意他的穿著,也自在。有些臺灣留學生想今臺灣菜,菜單上沒有,他會特別做,美國學生想吃壽喜燒,他也買鍋子做,後來鍋子成了紀念品。他有時準備新菜式,會請同學試吃,提供意見。有一次,兒子說,外面的炒青菜放很多油,才亮晶晶,吸引人。原來是Mark說的。想見Mark和同學閒話家常。當美國同學告訴他哪家餐廳菜好,好在哪,他認為是增廣見聞。也有美國同學問他壽司作法,他就講得仔細。另有一次,臺灣新同學到普林斯頓,大家忙,難排時間接,他知道要他兒子接,臺灣同學會開會,也送壽司去,儘量幫臺灣同學會。他用差不多方式照顧大陸學生,有的大陸生離開後,還送紀念品。
他能照顧美國同學的,反而就是滿足吃,比較簡單。畢業典禮前夕,我見到美國學生帶父母進來,父母特別感謝他照顧。和臺灣同學比,其實照顧得少。
「美國人比較熱情吧。」他說。
當初只為投靠姐姐,找一份工作,後來改變了人生。常有人問他,在這裏生活,感受到歧視嗎?他的回答出乎意料,覺得外國人較尊重專業,相信行行出狀元,反而東方人較有士人夫觀念,以為和廚師交朋友失身份。這是他縱合從紐約到普林斯頓,結識日本人、中國大陸人、臺灣人到美國人的看法。
他最「思想起」的,當然是臺灣留學生。「這裏的臺灣留學生大多是台大畢業的,從台大到這裏,當然很了不起。」他意味深長,隔一會兒又說:「他們當然有理由驕傲。」
或許是東西方的表達方式不同,美國學生會將父母介絕給他,臺灣同學平常來吃、聊天,甚至幫過很大忙,家長來了,不介紹。有時在畢業典禮上碰到畢業生,也是美國學生抱著他們夫婦又跳又笑。
臺灣士大夫的觀念刺傷他,好在是臺灣留學生,像家長終歸忽略小孩的錯處,很快釋然了。
有時他會介紹,普林斯頓大學最古老的建築是大門直望過去的Nassau Hall,大學在英殖民時代就有了,以英王威廉三世屬的House of Nassau命名。據說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學被佔領,建築被砲火毀壞,之後美國國會在這裏開會,還學校後,經歷兩次大火,Nassau Hall自然整修過,不管怎樣Nassau Street向Nassau Hall看齊,成了名街。
不管當時,大樓取名Nassau,是不是借英王的光,七十年代末後,大學的光采,是後來自己疊出來的。學生入學時簽署的「榮譽規章」(Honor Code)有功勞吧,是學術誠信的保證,保證對所有書面作業既沒剽竊也沒違反其他道德規範。每次考試都被要求寫下,不會違反榮譽規章,他們考試老師不監考,坐門外,學生作答時,如有疑問要到門外問,同學違反會受處分,若干年來受罰的同學不多。
美國學生自然流露了爽朗熱情,難怪Mark的笑裏,好像感動裏有驕傲。
三十年了,Mark對美國的影歌星,各種流行卻還陌生,買衣服時,美金換算台幣,掐指一算,好貴,就考慮了。
來美三年後,小孩一週歲,Jade帶小孩回台認祖,Mark留店。那次的經驗,讓Jade認為還是先生同回臺灣,才有意義,但Mark忙,如此等了十二年,夫妻帶兩個小孩再回臺灣,街景就不同了。這期間,總有臺灣客,來就談,覺得和臺灣沒隔閡。倒是回去後,台北高樓太多,中華商場連火車道都不見,西門町變太多,太令他們驚愕,若說城市變了才像城市,回斗六,也處處看到高樓,路窄了,停車,路就被塞住,加上公路開發得好,鄉鎮連起來後,不像鄉鎮了。
Mark親眼看到還是驚訝,想念的街景變了。
他兩個小孩比較驚異的是,怎麼回斗六的路上,總見到檳榔西施?台北街上的人,怎麼笑容不多?
檳榔西施成為觀光客或返鄉者眼裏的奇觀,有一段時間了,他的小孩講到台北街上的人臉嚴肅,我才注意到,Mark這對夫婦離鄉多年,無論衣著談吐,還是豐衣足食、樸實、開朗又常助人的臺灣人樣子,不像大家概念裏的美國人,兩個小孩,話不多,偶然說話及眉宇間的神情和大眾以為的,美國年輕人沒兩樣。
二○○四年Tomo Sushi要開張,他們全家回鄉尋找奮鬥的力量。是故鄉真正的涵義吧。
當然,親人還是聯繫緊密,Mark來美國後不久,因為在家裏最小,家人不放心,有小孩後,他母親趁勢照顧,至今住在一起,父親當年親下指令,要看成果,也每年來一次,回臺灣時,他時時打電話去,聽到父親硬朗的聲音才放心。
現在他們住美國可說非常習慣,他母親在美國這麼久,只會台語,常一個人從普林斯頓搭車到紐約找朋友,家裏電話大多是打給他母親的。由於他母親只會台語,小孩自然從小學英文、台語,兩種語言說得溜,國語聽得懂,不太能說。也許因為孩子從小到現在跟阿嬤講台語,根本不必提醒,很清楚自身從哪裡來,進大學後,非常熱中臺灣相關的社團。那是他們的選擇,Mark說,他根本不知道學校的社團有哪些。Mark有時聽他們講臺灣爭取進入WHO可不可能,熱情的樣子,他很欣慰。
Mark也看臺灣的電視,有時覺得,隨便一件事就反覆播,小事成大事,無論說話語調和鏡頭都充滿娛樂效果,語調帶遺憾。
儘管這樣,有一次外國教授進門,看是壽司店,問是不是日本人,或許有些生意人會未置可否,認為裝聾,不算犯罪,他卻本能,不猶疑答是臺灣人,聽到臺灣,教授有些失望,大概以為這頓飯吃不好,還是坐下來,等壽司端上後,邊吃邊聊天,聊起切魚的紋路,教授興致來了,回說是業餘木工,在家鋸木頭,怎樣看紋切下去,兩人越談越起勁,見他專業,肅然起敬。
他後來知道教授是德國人,回德國前,特別來吃一頓。
Mark現在有美國籍了,但是沒投過票,不清楚他們候選人好壞,這次本來想投希拉蕊,還是沒投。
臺灣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全心全力生活後,力氣用得差不多了。
不爭的事實是,一家四口來到普林斯頓五年,在生意裏揉合溫情,一如U Store給人的溫暖,抗衡了這條街的歷史、文化與華麗。這家店流露有別其他,年輕顧客對特殊年輕氣息的眷戀。關鍵就在開門進來,不斷在歡呼、寒喧裏。
不必夜深人靜,幾乎無時無刻,只要看到Mark夫婦在店裏忙,彷彿就聽到〈思想起〉:思想起,祖先鹹心過臺灣,不知臺灣生做啥款?……
臺灣常見的認份表情,也是這裏的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