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親子共戰的寶典
「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學琴的孩子更有氣質」,這是老生常談的話語,然而缺乏音樂的素養是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
在幼年的清苦時代,學音樂是遙不可及的幻想,高中時期的音樂課更是一大挫敗。每週到要上音樂課,甚至要測驗時,就可見火車上背著「雄中」書包的莘莘學子,個個拿出音樂課本,隨著燒煤蒸氣火車的「沏啜、沏啜」聲,咕噥咕噥背誦五線譜,十足像極合著木魚聲的唸經團,一付臨陣磨槍,不亮也光的的模樣。大家只求在音樂課時,不要一句譜還沒唱完,就被名聞遐邇的「牛角先生」斥喝道:「唱這什麼音,豬腦袋,給我站到後面去!」
想像中音樂課應該是享受旋律、陶醉自我的時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卻是每週上演的夢魘。雖已度過那時期,一輩子卻對音樂這檔事敬畏三分。因此,當自己有了小孩,為了避免自己的痛再延續下去,只要孩子願意,學琴是第一個考慮的「補習」。
為人父母者在考慮要給孩子學什麼內容的音樂時,通常都是被動地由教琴老師選定教本,依其習慣指導自己的孩子,家長難有機會與老師討論內容,更不用說隨孩子練習檢視其進度與成果。宏宇《琴聲細語》一書,頗有一語點醒夢中人的迷津指引,正好彌補大多數學琴孩子家長的學習空缺。
從彈奏基礎的「拜爾教本」、「哈農鋼琴教本」,到優遊自在地演藝莫札特、貝多芬曲目,筆者各個學習進階的變化、內心感受的心路歷程,甚至要成為一位專業的音樂人,所需經歷與忍受的瓶頸煎熬,均娓娓於書中清楚道來。作為學琴孩子的休閒讀本,恰能讓他們再次思考自己學琴的動機、目的,在面臨習琴各階段的困難之時,也能引發共鳴,作為其心境轉折的慰藉。家長如能與學琴的孩子共同去感受各個過程的酸甜苦辣,不僅能協助養成琴藝,更能陶冶其藝術人格,愚見以為,本書實是一本非常好的「親子共戰」寶典。
展讀《琴聲細語》是一份享受,宏宇除描述學琴心路歷程,以及為轉變成音樂老師的家專生活刻劃紀錄外,在日常生活中對人事物的敏銳觀察、深刻體驗與感想,更以細膩的筆觸描寫出一篇篇感人的情節。此外,其文章用字遣詞精準流暢,情感表達豐富多樣,對唐詩古詞的愛情解析更足可寫一篇專論。能擁有對生活如此深入細緻的感觸,除非作者愛書,甚至博覽古今詩文,時時振筆寫作,實難有這番隨拾有佳句的功力。
每個人的成長與生活感觸均不同,能將這些心血結晶串成字字珍珠與他人分享,擦出共鳴的火花,則是人生無憾之事;況且能讓他人作為學習過程的借鏡,更要大力推薦其價值,故為之序。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 陳朝清)
作者序
回首琴聲處,自性生活中
就讀研究所的期間,腦袋常常會冒出個念頭,想把自己如何踏上音樂之路,把過程中的芝麻小事做個整理,一方面滿足自己寫作的樂趣,另一方面是想藉著文章來感恩父親的愛。
畢業後我真的把想法付諸行動,沒事就在電腦前敲著不太靈敏的手指,把腦袋中的記憶慢慢抽絲,讓昔日的影像又蹦出眼前。就是寫著,有時認真的挑燈夜戰,有時卻偷懶兼賴帳,於是斷斷續續、拖拖拉拉,完成之日遙遙無期。有時俗事纏身,正當把稀細的記憶絲線拉出來晾曬,卻又因為緊急的繁雜瑣碎而胡亂塞回混沌的腦門中,當然進度就有如龜速了。當累積了二十多篇的數量時,我大膽的向父親說出了想出版文章的想法,而且要他為我的處女作寫序文,那時候老爸的心裡必定想著:這ㄚ頭什麼時候開始不務正業的啊!著實的嚇了好幾跳。可惜的是,父親竟以文筆不好而一口拒絕我,讓我覺得有些受傷,唉!我的行情怎麼是跌停板。
其實,那時候的父親已經生病,還進行著化療,我的心情既悲苦又擔心,每天都害怕父親離我而去。另一方面,我告訴自己的腳步要快一些,希望父親能一同分享女兒完成願望的喜悅,沖淡疾病所帶來的鬱悶。後來,父親的狀況並不樂觀,想對他撒嬌強迫的想法也因此打住,只能堅強的不在他面前掉淚,並在心裡築起一方堡壘。
雖非常不捨,父親最後還是離我而去,外表堅強的我其實有滿長一段時間無法寫作,每次打開電腦,眼睛即開始鬧水災,於是出版的計畫一拖再拖,丁點大的自信早已被日子稀釋得透明。不過,因為已經跟父親說出了想法,如同是對父親的承諾,可不能放棄,就這樣,本是難產的小作在勇氣及堅持之下竟得以催生。
此書分為兩部份,一為在下學習音樂過程中的小故事(琴聲),還有對父親的感恩情懷,沒有他甘於犧牲的愛心,這音樂之路早已閉塞;也心疼母親在艱困的生活中,縮衣節食的無奈與心酸。我非天才型的音樂人,而生在物質不豐的年代,又是純樸的屏東鄉下,無論環境或資訊方面均貧乏,要學習音樂是何等不易啊!我細數往日的平凡瑣碎,心裡祇有感恩。第二部份則是生活散記(細語),裡面有兒時的記憶,也紓發自己一介平凡女性在工作之餘閱讀、旅行的情懷,以及在俗世中所體驗的人生。
非常榮幸獲得恩師葉乃菁教授的推薦,以及陳朝清教授為《琴聲細語》撰寫推薦序,使本書更具光彩。感謝好姐妹明芬不辭勞苦,在快樂的歐洲行之後即面臨閱讀文稿的忙碌,還得為拙作貢獻序文,為我療癒被父親拒絕的創痛,這樣的情誼芬芳,馨香了我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