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特色
1.以台灣的國家創新系統為出發點,分析目前產業狀況。
2.以理論分析台灣的研發環境和產業競爭的詳細策略,藉此驗證理論,並提供建議。
■ 內容簡介
針對錯綜複雜的創新富國問題,作者設計了一套國家創新系統及產業組合分析模式前者的功能在於提供良好的創新環境,使國內企業能加速產業技術升級;而後者是針對開發中國家,企業因創新能量不足而需政府在技術及市場上的直接介入之準則。國家創新系統〈包括科技政策〉與產業的關聯式動態的,在不同國際經技環境中,廠商對政策與國家創新系統的需求也會有所不同,但是政府應如何規劃其產業科技政策以滿足國內企業動態的需求,並同時兼顧新興產業的發展?對開發中國家(如台灣)來說,在國家產業組合的規劃中,政府的角色在於強力主導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經由適當政策的設計,政府除了直接介入產業科技的發展以降低企業的技術風險,更可營造產業群聚(clustering)及產業整合等經營方面的有利條件,以加速產業技術升級。
在產業經濟及市場競爭為主的資本主義的社會中,政府對創新活動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向:一方面強化國家創新系統以強化國家創新現況,另一方面直接介入未來產業科技的發展。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許多先進國家也有類似的經驗。但政府終究非創新的主體,故政策短程目標可能在於協助企業創新,而其終極目標應在於培養國內企業的創新能量,以達「藏技於民」的目標。在科技創新領先的國家中,如美、日等國,由於「藏技於民」的目標已經大半完成,故政府除乃繼續在尖端科技、國防科技上仍有重要投資外,政府政策功能以改善投資環境、加強公共安全、環保等相關公共利益為主。
台灣產業科技發展的過程是一段獨特的歷史,以彈丸之地的傳統產業經濟體,如何能在短短的二十年中發展出全球矚目的資訊及半導體產業?另外在許多全球新興產業中(如光電、生物科技等)也有台灣企業積極參與的軌跡。但為何台灣辛苦建立的產業科技實力,竟在短短幾年中,隨著國際經濟低迷、大陸市場快速興起等因素而呈現後繼無力的現象?而面對這種持續不振的現象,政府為何不能利用過去曾證明有效的政策工具,來快速重振台灣的產業科技?為什麼行之有年的科技創新政策無法有效地帶動台灣的產業升級呢?這些問題的部份答案都可經由國家創新系統及產業組合的分析而得。
本書是作者的第9本著作,收集了作者多年來在「科技政策」與「國家創新系統」方面的研究結果,分析對象主要包括IC及生技製藥二大產業。對IC產業,分析的角度包含台灣產業的變遷、及政府在科技政策與國家創新系統形成上的著力、國家產業組合的變遷及全球競爭力消長之分析、跨國性科技政策與國家創新系統之比較、兩岸產業互補之研究等項目。對於生技製藥產業,作者將產業分割成八大區隔,利用國家產業組合的分析模式,探討台灣產業的競爭力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
本書的讀者可包含任何對台灣產業轉型策略有興趣的人士,如果實務界、政府界、研究機構、及學術界的先知與朋友能因閱讀本書而激發出一些策略性的思考,進而致力於產業策略的研究研競爭優勢的提升,這也是筆者為書的最大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