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教育是心靈的交流,是愛的結果
每一個關心孩子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生活在快樂、自由、健康、和諧的環境裡,都希望孩子可以早日成才;可是,應該怎樣努力才能營造出和諧的生存環境,讓孩子更快的成才呢?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提出:少年兒童時期是一個人發育成長的重要階段,兒童早期智力開發對個人的成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學者們不僅在理論上如此說,而且還在歷史中找到證明。例如德國著名作家、文壇巨匠歌德就受過早期教育,因此,他八歲就能熟練地讀寫德語,二十二歲就寫出了傑作劇作《鐵手騎士——格玆》。
還有很多成功者,也都在童年時期就接受了很好的早期教育。那麼,早期教育等同於智力開發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我們很難想像,在文學上有著極大天賦的歌德在品德上會存有缺陷。可以說,歌德的成功,不僅僅在於早期智力開發,家庭教育對他早期的思想、品德及情感的培養,行為習慣的養成,同樣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都為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確定了方向,並提供了動力。可以說,在青少年時期,我們需要教給孩子的不僅僅是讓他們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健身,學會審美,學會創造,還有更為重要的,那就是要教他們學會做人。從不會做人到會做人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的基礎階段就是少年兒童階段。
看看我們的周圍,有越來越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熱中於閱讀「教子智慧」、「教子大全」之類的書。在這類書裡,充斥著技巧、指南一類的教育祕訣,彷彿現在已進入了一個教育技巧的崇拜時代。很多家長聚會交流時也總是聊自己怎樣教育孩子,特別是那些孩子已經取得成功的家長,更成了人們的取經對象。客觀地說,這樣的交流確實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可是,掌握了這些所謂的技巧,真的就可以走向成功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因為很多的成功經驗只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有一個很明顯的證據,就是目前市面上各種親職教育的圖書琳琅滿目,可是很多家長依然面臨著家庭教育的困惑,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掌握了很多教育方法和技巧的父母,很容易把自己的角色「職業化」,過分運用所謂的科學教育方法,反而東施效顰,泯滅了孩子的個性。其實,教育是需要有「愛」作基礎的,離開愛的本源,就缺乏心靈的溝通,這時候,任何技巧都會顯得蒼白無力。因為孩子第一需要的是親情,第二需要的才是我們的教育。教育不是一種技術,教育是心靈的交流,是愛的結果。
有鑑於此,我們精心策劃編寫了《用對方法,教出孩子的品格力》。有學者曾指出,家長首先考慮的往往是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孩子(乖孩子、進取心強的孩子、體魄健壯的孩子等等),而忽略了孩子需要什麼樣的父母。我們編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家長都了解如何做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家長,只要打開這本書,你就已經向合格家長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因為你已經意識到:教育孩子,不僅僅要注重技巧的運用,還需要對孩子進行愛的教育。而《用對方法,教出孩子的品格力》就是最佳的愛的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