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序論
明末清初在西南邊陲滇南地區,出現了一位「詩書畫三絕」之禪師─擔當普荷禪師,一般文、史論家都把擔當禪師看作是遺民、詩人、文人畫家,但是縱觀擔當一生之所為及其所遺留之詩作、畫作,他實具有雙重身份,一者因其出身官宦世家,始業儒,是為明代遺民書生之身份;再者因其習佛修禪有所悟道,在他的詩文、書畫之中充滿著禪味,是為禪者之身份。觀其詩集,尤其是為僧之後的《橛庵集》,多有禪詩;觀其繪畫,多有禪意盎然之畫作,即所謂之「禪畫」。
「禪畫」是什麼?什麼樣的畫才可謂為禪畫?禪畫一詞始創自日本,日本京都學派學者久松真一云:
「禪畫是什麼?一般而言,像禪僧所畫的畫、或以有關禪的事物為題材的畫,大體上都可稱之為禪畫。但是,那樣的說法是不嚴密的。雖然是禪僧畫的畫,畫面上沒有表現出禪意的畫,也不能說是禪畫(但是所畫的是嗣法禪僧祖師的畫像,並不見得必定有禪意之表現)。然而,縱使不是禪僧所畫的畫,如宮本二天等的繪畫,畫中禪意被生動的表現出來,那應是真正優美的禪畫。還有,即使題材沒有關於禪的事物,例如牧溪的六柿圖、宮本二天的百鳥圖等,禪意在畫中被生動的表現出來,亦應視為禪畫。因此,所謂的禪畫,即如禪僧所畫的畫、或題材為有關禪的事物等,並非是必要的條件,重要的是要在畫面上表現出禪意,才是第一要件。畫面上要表現出禪意,繪畫者本身必須有禪的體驗。禪的體驗是不需一定具備有關禪之知識,禪是生動的、活潑的體驗。」
綜言之,禪畫是禪師或居士以「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之平常心,以日常行住坐臥、應機接物之題材,把自己當下所感受到之禪意、禪境,用筆或手邊之任何工具,不假思索、一氣呵成,所繪成之繪畫。舉凡搬柴、運水、喫飯、睡覺皆可以是禪,皆可以入畫。「禪畫」之繪畫中具有禪機、禪意,但「禪畫」本身絕不是禪,它只是指月之指、渡河之筏。
「禪畫」是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禪者藉由繪畫來表達出自己所感受到之禪意、禪境。禪畫的特點在於:筆法簡約、畫面質樸、留白處多、題材單純、意境幽遠,體現出禪之「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觀思想。禪畫雖說不拘形式,直用以寫禪、寫境,但既然是繪畫,還是須以「形」來表現,「形」決不是最終之目的,但要能傳達出畫者之禪意,要能使觀畫者感知此禪境。歐陽修號六一居士,彼雖無畫名,然其有觀畫詩:
「古畫畫意不畫形,
梅詩詠物無隱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
不若見詩如見畫。」
以禪者之心,來觀畫之形外意。如此畫者有禪意,觀者有禪心,機鋒相應,始構成禪畫。
「禪畫」另一重要之特色為:「留白」,禪宗主旨講「無念、無相、無住」,禪畫中常有大片的留白藉以表「空」、「無」。「空」代表是「空性」、「無」並非空無所有,「無」是空而不虛、真空妙有。「留白」不僅可留給觀畫者,空間上的無限延伸,有時還給人一種「蕭條、淡泊」、「閒和、嚴靜、趣遠」之心,鈴木大拙在〈禪與繪畫藝術〉中提出了二個日本傳統文化之情境:「侘」和「寂」最可以說明「禪畫」之所以會在日本如此的被重視。久松真一提出了七個禪畫的性格(七つの性格):
1.「不均齊」:高低錯落、前後不齊、沒有幾何之對稱。
2.「簡素」:色彩單純、以墨色之濃淡來表現。
3.「枯高」:挺拔、勁遒。
4.「自然」:不做作,無心、無念。
5.「幽玄」:深邃、有餘意。
6.「脫俗」:灑脫、不流於凡俗。
7.「靜寂」:安定、寂靜。
此七個特性中,並沒有先後順序或是哪個比較重要,且不需全部都具備,只要繪畫裡能具備此七個特性中之某一點或某幾點即可稱其為禪畫。另,荷蘭學者Helen Westgeest又增列了一項:「在整體結構中的形象安置」或可稱「構圖」,意即繪畫之構圖亦構成禪畫之一要素。
「禪畫」一詞始創於日本,並非出自於中國禪宗之話語。北宋蘇軾、米芾等士大夫提倡文人畫時,將此類之畫作稱為畫之「逸格」或「墨戲」。然禪畫實濫觴於五代之禪月大師貫休(832~912)的〈十六羅漢圖〉,畫史上載:其所畫之羅漢,龐眉大目者、朵頤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盡其態。或問之,云:「休自夢中所睹爾」。貫休於此中所言之「夢中所睹」可視為在禪定中所見。及較其略晚之石恪(生卒年不詳,活躍於五代末至北宋初)「喜滑稽,尚談辯……好畫古僻人物,詭形殊狀,格雖髙古,意務新奇。」傳其所作之〈二祖調心圖〉,除了二祖之面容為稍微工筆畫外,身體、衣著皆粗筆、「逸筆草草」,然其神情安詳、寧靜、禪定之神態,宛如達摩已為其「安心竟」,此二者之畫作被視為「禪畫」之始也。到了南宋梁楷(?~1210)早期之作品〈出山釋迦圖〉承襲了此風格,頭面細筆,餘筆則稍簡,到了他的後期之作〈李白行吟圖〉則簡之又再簡,甚至連背景皆省略不畫,〈寒山拾得圖〉、〈布袋圖〉人物之臉面僅口眼三數筆即成,帶出了釋道人物之「減筆畫/簡筆畫」風格。同時期之玉澗(?-?)則以〈瀟湘八圖〉、〈廬山圖〉把禪意、禪境帶進了逸格之山水畫中。牧谿(1210?-1270?)則是以〈猿鶴圖〉、〈六柿圖〉開創出花鳥、靜物之禪意畫,元代之因陀羅(1275?-1335?)則以禪機圖、禪會圖開展開了宋元時期之禪畫盛世。此種型態之繪畫─禪畫,自南宋末到元時大量傳入日本,受到日本幕府時期武士階層之喜好,盛行於足利氏的室町幕府(1338-1573),一直延續到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03-1867)。在中國則因受到文人士大夫之排斥,甚且鄙視,云其為:「麤惡無古法」、「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妝飾。但麤惡無古法,誠非雅玩。」、「誠非雅玩,僅可供僧房道舍,以助清幽耳。」到了明代初期文人畫再度興起,浙派、吳派鼎盛、松江派繼起,禪畫因而消失。直到明代萬曆年間,才有釋蓮儒(生平不詳,活動於嘉靖、隆慶、萬曆年前後)「畫禪」之說,及稍後之董其昌又有《畫禪室隨筆》之著作。一直到近代,才從日本流傳回來「禪畫」一詞。
雖然到了明代末葉,徐渭(1521-1593)於萬曆初年時,开始其禪意盎然之大寫意禪畫,然徐渭逝世之年擔當始出生,且無證據顯示擔當有受徐渭之大寫意禪畫之影响。擔當其師董其昌雖然精於書畫、且其自言彼曾參「竹篾子話頭」有所悟,然而董其昌因身在官場中,功名、俗事未能放下,因而雖其對禪有所悟,然其悟多半為「解悟」,他雖以禪論畫,有「畫禪」、「畫分南北宗」之說,然其畫屬於文人畫逸格之屬。且因擔當與董其昌之人生經歷迥然不同,擔當一生未出仕,且其個性沖虛、淡泊、禪修意境枯高、靜寂,並於晚年出家為僧,其繪畫之禪境,超脫出董其昌之境界。陳傳席曾言就「畫和畫論之通禪,擔當就更內在、更深沉。蓋因董其昌之禪是自外而入,擔當之禪是自內而出。」,擔當的詩文、繪畫之禪意、禪境,起自於其內在之禪思,其畫作中多有禪意盎然堪稱之為禪畫之作。本文將從禪之視角,以禪眼來觀看擔當之繪畫,並略述其繪畫之禪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