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高無上的帝制何以分崩離析?
政治腐敗、財政困窘、生靈塗炭……
帝國走到這個地步,如果現在不革命,馬上就要沒命了!
──辛亥那年,腐朽王朝的末路。
▎帝國崩壞,覆巢之下無完卵
隨著中國的宣統王朝進入晚期,清朝的統治變得日益虛弱,並深受外國勢力的侵略。書中介紹了清朝末年的景象,包括不斷加劇的政治腐敗,中國人民的苦難,以及一些勇敢的改革者嘗試改變現狀的努力。
▎立憲還是革命?
本書探討了不同的變革途徑,包括是否要透過革命來實現改變,或者嘗試改革現有體制。這些議題引出了立憲派與革命派的爭論,在當時風起雲湧的政治氛圍中,立憲派的主張是否有強而有力的社會實行基礎?革命力量是否能夠成為統一全國的穩定政權?
▎王朝死去的那天
在1911年10月10號前後,中國歷史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辛亥革命的爆發,象徵著清朝的終結,這個時刻充滿了戰鬥、政治策略和國家命運的未知數。書中描述了革命者們的努力,包括汪精衛等熱血青年,以及革命烈士們為實現理想所付出的犧牲。
▎革命了,然後呢?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廷政治巨變,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書中描述了這一波獨立浪潮,各省紛紛脫離統治,以及東南易幟、南國烽煙等事件,都對中國歷史的走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隨著辛亥革命的進展,中國的政治格局發生變化,孫中山的出現,以及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象徵著新時代的踉蹌起步。這一段歷史充滿了政治鬥爭和外部勢力的干預,讓讀者深刻體驗當時的動盪局勢。
【回望辛亥年】
本書透過深入探討清朝末期的政治情勢和辛亥革命的歷史,讓讀者深入了解中國歷史上這個關鍵的變革時刻,以及身先士卒的烈士和國家面臨的全新挑戰。
【本書特色】:
晚清政治腐敗、財政困窘,民心傾向革命,渴望新的政府能帶領中國走向新的未來。本書以敲響清朝喪鐘的那一刻──「辛亥革命」開始說起,從革命開始的第一聲槍響,到宣統皇帝正式退位,清朝的兩百多年國祚劃下句點,中國實行了上千年的帝制也宣告結束,開啟了全新的時代,而新的局面又會如何展開?如何帶中國走出舊制的陰霾?
作者簡介:
張程,職業編輯、業餘作家。張程是創作活躍的歷史寫作者,閱讀與寫作興趣聚焦制度變遷與傳統社會運行。發表有《紫禁城家風與明清國運》、《「中國之治」的制度史遺產》、《官銜的表與裡》等文章;出版有《一把龍椅上,禪來禪去的歷史》、《讀完這本制度史,等於當官幾輩子!》、《當官老爺帶頭貪汙,皇帝也被騙得迷迷糊糊!》、《故宮傳》、《藏在故宮裡的中國史》和「亂世三部曲」等圖書。
章節試閱
宣統王朝——舊帝制的末日和新變革的背景
北京城正中央的紫禁城,在帝制時代是個神祕陰森、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在這座巨大的建築群裡,帶領中國邁進了二十世紀。
從一九〇七年春開始,立憲派領袖張謇先後四次應慈禧太后之召,踏進了紫禁城。風燭殘年的慈禧太后在召見中,多次「語及時局之非,不覺淚下」。張謇直言不諱,悲涼地陳述了國家財政窘境、行政效率低下、官場黑暗腐敗和百姓怨聲載道,指出民心開始傾向革命,對大清王朝不利。慈禧太后聽著真實的反饋,失聲痛哭,毫不掩飾她的心力交瘁:「我久不聞汝言,政事敗壞如此。你可以問問皇上,現在招對臣工,不論大小,甚至連縣官也時常召見,哪一次我不是用言語以求激發天良,要求他們認真辦事?萬不料全無感動!」在希望、迷茫和痛苦中,慈禧太后結束了一生,鬆開了掌握超過四十年的權柄。
一九一一年五月十二日、十六日,北京的總稅務司安格聯收到長沙海關稅務司偉克非的兩封信。信中說:
「毫無疑問,大多數老百姓是希望換個政府的。不能說他們是革命黨,但是他們對於推翻清朝的嘗試是衷心贊成的。」
「中國的前途似乎非常黯淡。我看在不久的將來,一場革命是免不了的。現在已經公開鼓吹革命,並且獲得普遍的同情,而政府並沒有採取任何預防措施,卻盡在瞎胡鬧。」
此刻,最頑固的保皇黨人、獲利豐厚的殖民者、初出茅廬的新派學生……所有的人都相信清王朝已經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刻。不然,等待它的只有滅亡。
攝政王一語成讖:快完了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〇八)十一月初,慈禧太后在頤和園慶祝七十四歲生日期間,患了痢疾。年邁的身體經不起病毒的折騰,迅速衰弱。她知道,自己的「日子」到了,開始著手安排後事。
對政治人物來說,所謂的「後事」就是「人事」安排。王朝復興也好、方針政策的延續也好、前任的哀榮也好,歸根結柢離不開挑選一個合適的接班人。
被囚禁在中南海瀛臺的光緒皇帝早在慈禧患病之前就臥床不起了,雖經各地名醫輪番診治,病情非但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估摸著,皇帝駕崩也就在這幾天了。由於光緒沒有生育,慈禧不僅要為大清帝國挑選一個新皇帝,更重要的是配置好輔政團隊。選誰來當新皇帝的助手,誰就將帶領已經千瘡百孔的大清王朝走向不可預知的未來。那麼選誰呢?
時任領班軍機大臣、慶親王奕劻是百官之首,是第一候選人。奕劻已經七十歲了,血統、能力都不出眾,而且貪墨成性、聲名狼藉,可他最大的或者說唯一的優點是政治上完全可靠,在歷次政治事變中都堅定地站在慈禧一邊。奕劻能不能託付後事呢?慈禧搖了搖頭。這樣的人可以用作心腹,卻不能將江山交給他。
奕劻進入權力核心多年,拉幫結派,勢力不小。因為貪贓枉法,他多次遭到彈劾。慈禧雖然沒有動奕劻,奕劻自己卻忐忑不安,加上年紀實在大了,想全身而退了。幾年年初,奕劻向慈禧申請退休,並推薦兒子載振進入軍機處,「子承父業」。為了達到目的,奕劻派兩個寶貝格格有事沒事往宮中跑,在慈禧身邊吹風。慈禧很有主見。朝廷的核心權力,怎麼能讓你奕劻父子私相授受?她招來奕劻,綿裡藏針地加以慰留,說:「現在時局艱難,你這樣的老成之人可不能輕易退休。不過,你的年紀也大了,就讓醇親王載灃跟著你學習歷練一下,你好好教教他。一二年後,我再批准你退休。」奕劻一聽,明白了:我船到碼頭車到站了,太后選中載灃為接班人了。
老醇親王奕譞是咸豐皇帝的弟弟,娶了慈禧的妹妹,長子載湉被慈禧抱進紫禁城當了光緒皇帝,次子就是今年二十五歲的載灃。所以,載灃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子兼外甥。慈禧太后選中載灃,有私心作祟的痕跡。可話說回來,載灃在血緣上是最親近的宗室親王,表現也不錯。當年代表中國去德國,就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道歉,載灃堅決拒絕向德皇行跪拜禮,不卑不亢地完成使命,為海內外矚目。慈禧的選擇不算盲目。一九〇八年二月,載灃進入了軍機處。奕劻知道扳不倒載灃,退而求其次,希望盡可能多保留自己的勢力。他推薦關係密切的袁世凱進入軍機處輔助自己。慈禧太后同意了,不過認為張之洞和袁世凱都是封疆大吏中的佼佼者,應一起進入軍機處。奕劻無話可說。慈禧本意是想用載灃制約進而取代奕劻,奕劻想聯合袁世凱壓制載灃,慈禧就引入和奕劻關係疏遠的張之洞來制約袁世凱。
臨終前,慈禧面對著核心權力圈子中奕劻、載灃、袁世凱、張之洞四大股勢力。
這四個人中,慈禧最放心不下的是袁世凱,最擔心的是奕劻和袁世凱的聯合。
四十九歲的袁世凱是最近幾年之內飛速上升的政治新星。他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任上籌辦新政,成果顯著;他為朝廷編練了六個鎮(相當於師)全副德式武裝的北洋新軍;他培養了一大批軍政人才。袁世凱的問題隨著政績接踵而至,成績有多大,問題就有多嚴重。袁世凱蜚聲海內外,得到了革新派官吏、新興社會力量和洋人們的傾心支持,而這些人並不看好朝廷;他訓練的軍隊只聽他的命令,朝廷指揮不動;他舉薦、培養的人才占據了越來越多的職位,形成了袁氏勢力。幾十年的權力鬥爭讓慈禧太后對潛在的威脅異常敏感。去年,慈禧調袁世凱為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明升暗降,解除他的兵權,調離直隸。不過,袁世凱保舉的繼任直隸總督楊士驤完全是鐵桿袁黨,直隸和北洋軍隊大小事務仍暗中操於袁世凱之手。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已然對朝廷構成了威脅。
更可怕的是,實力膨脹的袁世凱和貪墨戀棧的奕劻勾勾搭搭,形成政治同盟。慈禧知道,袁世凱大肆賄賂奕劻。慶王府裡無論是生了孩子、死了人,或是過個生日什麼的,費用都可以拿到直隸總督衙門報銷。奕劻擔任領班軍機大臣前不久,突然收到袁家送來十萬兩(有說是二十萬兩的)白銀。來人傳述袁的話說:「王爺就要有不少開銷,請王爺別不賞臉。」奕劻也需要袁世凱勢力的支持,讓兒子載振與袁世凱結為兄弟。
兩人聯合後,把目標先對準了張之洞。張之洞出身科舉正途,在大江南北磨礪多年,是沿著帝國官員傳統的晉升途徑一步步走過來的,經驗豐富。不過正如袁世凱所說,張之洞雖然為官幾十年,依然是一介書生,「有學無術」,並未通曉中國政治的實際面貌,雖然地位、做事和李鴻章相仿,取得的成績卻遠遜於李鴻章,也遜色於袁世凱。奕劻和袁世凱表面上以長輩之禮尊敬張之洞,卻把無關緊要的事務,比如祭祀、改行金幣等推給他主政,而各省疆吏、各部要臣則安置自己的親信私人。慈禧年老多病,無力過問軍機事務,便讓奕劻和袁世凱把持了軍機處。
如此看來,奕劻和袁世凱兩個人都不能參與後事。慈禧下了一道命令,把奕劻調到東陵查看帝陵工程,在權力部署的節骨眼上不讓他在北京;又將袁世凱心腹愛將段祺瑞的北洋新軍第六鎮全部調出北京,緊急調陸軍部尚書,滿人鐵良統轄的,幾乎全由八旗子弟組成的第一鎮接防——當然這一系列調動,事先都沒讓袁世凱知道。
萬事俱備後,慈禧密召軍機大臣載灃、張之洞和世續入宮,囑咐後事。
首先是挑選新皇帝。光緒無子,只好從近支親貴中選擇。慈禧提議醇親王載灃的兒子、三歲的溥儀為新皇帝。同治皇帝和光緒皇帝都是幼年即位,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張之洞、世續二人見國家內憂外患,唯恐溥儀登基後再由後宮垂簾,對慈禧的提議委婉地表示反對:「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直接立載灃為帝。」慈禧淒涼答道:「我何嘗不知道你們的顧慮,可是光緒是兄終弟及,現在再來一次兄終弟及,我的親生兒子同治就斷後了。我立溥儀,仍令載灃主持國政,公私都可以兼顧。」
張之洞等人不敢堅持,新皇帝就這麼定下來了。
當年光緒繼承堂兄同治的皇位。這項變更祖宗家法的做法引起朝野大片譁然,慈禧曾允諾將來光緒的兒子會同時作同治和光緒的繼承人。現在,慈禧讓溥儀繼承同治,未提兼祧光緒之事。慈禧對光緒並無好感,溥儀如果不能同時作同治、光緒兩人的繼承人,光緒的皇后就無法升為太后,地位將不倫不類。張之洞大膽提出:「當今皇上臨御天下三十多年,不可無後,古有兼祧之制,似可仿行。」慈禧沉默不言,過了良久才瞪著張之洞說:「此事姑且從你所請,擬旨吧。」
十一月十三日,紫禁城命令:醇親王載灃授為攝政王,代批奏摺;載灃之子溥儀接進宮中教養,並在上書房讀書。
同日,慶親王奕劻回到北京,發現權力結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跑到宮中面見慈禧,慈禧便「徵詢」了他的意見。奕劻趕緊磕頭,表示完全擁護老佛爺的英明決策。於是,慈禧頒布懿旨:賞給慶親王「世襲罔替」的恩榮。這是清王朝封出去的最新的「鐵帽子王」,也是最後一個鐵帽子王。
同日,袁世凱發現自己已被排斥到核心權力圈之外,必將失勢,偽稱足疾(袁世凱兒時頑劣,曾經墜馬傷腳,落下終身傷病),由兩個人扶著進宮表示擁護太后的決策,也算是自己給自己找個臺階下,避免尷尬。
同日,載灃在日記中記錄心情「萬分無法,不敢再辭」。他當天最重要的任務是把兒子溥儀送入紫禁城去。傍晚,他帶著一大幫大臣、宮人回家,要帶溥儀進宮。醇王府裡頓時發生了一場大混亂。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描述道:「老太太不等聽完兒子帶回來的懿旨,先昏過去了。王府太監和婦差丫頭們灌薑汁的灌薑汁,傳大夫的傳大夫,忙成一團,那邊又傳過來孩子的哭叫和大人們的哄勸的嘈雜人聲。新就位的攝政王手忙腳亂地跑出跑進,一會兒招呼著隨他一起來的軍機大臣和內監,叫人給孩子穿衣服,這時他忘掉了老太太正昏迷不醒。一會兒被叫進去看老太太,又忘掉了軍機大臣還等著送未來的皇帝進宮。這樣鬧騰了好大一陣兒,老太太甦醒過來,被扶送到裡面去歇了,這裡未來皇帝還在『抗旨』,連哭帶打地不讓內監過來抱他。內監苦笑著看軍機大臣怎麼吩咐,軍機大臣束手無策地等攝政王商量辦法,攝政王只會點頭,什麼辦法也沒有……」溥儀的乳母看小孩子哭得可憐,本能地拿出奶來喂他,這才止住了溥儀的哭鬧。這個卓越的舉動啟發了束手無策的大人們,載灃和軍機大臣商量,決定破例地由乳母抱溥儀一起進宮。溥儀入宮後,被抱去見慈禧太后。沒有熟悉的屋子,沒有了嬤嬤,三歲的溥儀忽然發現自己被一群陌生人抱著,穿梭在一節節陰暗的過道中。這讓他留下了模糊而強烈的可怕印象。半個多世紀後,他寫道:「在一個陰森森的幃帳中,露出一張瘦削的老太婆的臉,醜得要命。據說我一看見慈禧這副病容,立刻號啕大哭,渾身哆嗦不止。慈禧看我哭了,叫人拿冰糖葫蘆給我,不料我一把拿過來就摔到地下,連聲哭喊著:『要嬤嬤!要嬤嬤!』弄得慈禧很不痛快,說:『這孩子真彆扭,抱到哪兒玩去吧!』」
宣統王朝——舊帝制的末日和新變革的背景
北京城正中央的紫禁城,在帝制時代是個神祕陰森、令人望而生畏的地方。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在這座巨大的建築群裡,帶領中國邁進了二十世紀。
從一九〇七年春開始,立憲派領袖張謇先後四次應慈禧太后之召,踏進了紫禁城。風燭殘年的慈禧太后在召見中,多次「語及時局之非,不覺淚下」。張謇直言不諱,悲涼地陳述了國家財政窘境、行政效率低下、官場黑暗腐敗和百姓怨聲載道,指出民心開始傾向革命,對大清王朝不利。慈禧太后聽著真實的反饋,失聲痛哭,毫不掩飾她的心力交瘁:「我久不聞...
目錄
宣統王朝─舊帝制的末日和新變革的背景
攝政王一語成讖:快完了
「隆裕─載灃體制」
不願面對的現實
袁世凱「病退」
新政是清朝最後的機會
走向共和─中國變革的新力量、新選擇
洋人不是好東西
沒有根的反叛者們
體制內外的變革路徑
要革命,還是要改良
憲政的誘惑
現在不革命,就沒有命了!
鐵血年華─革命志士的努力與犧牲
熱血青年汪精衛
革命者的鐵骨柔情
黃花崗
盼來的竟然是皇族內閣
槍聲在四川響起
十月圍城─一九一一年十月十號前後發生了什麼
倉促的首義
第一槍
光復武漢
泥菩薩黎元洪
地動山搖─各省獨立與清廷政治巨變
第一波獨立浪潮
東南易幟
南國烽煙
金陵王氣黯然收
袁世凱復出
民國肇建─革命黨站穩腳跟,成立南京臨時政府
武漢三鎮保衛戰
孫先生來了!
臨時政府的困境
山雨欲來─一個嶄新時代的踉蹌起步
南北議和
最後的刺客
小皇帝退位,大總統易人
拿什麼約束袁世凱?
附錄一─辛亥革命大事件年表
後記
宣統王朝─舊帝制的末日和新變革的背景
攝政王一語成讖:快完了
「隆裕─載灃體制」
不願面對的現實
袁世凱「病退」
新政是清朝最後的機會
走向共和─中國變革的新力量、新選擇
洋人不是好東西
沒有根的反叛者們
體制內外的變革路徑
要革命,還是要改良
憲政的誘惑
現在不革命,就沒有命了!
鐵血年華─革命志士的努力與犧牲
熱血青年汪精衛
革命者的鐵骨柔情
黃花崗
盼來的竟然是皇族內閣
槍聲在四川響起
十月圍城─一九一一年十月十號前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