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老人與海》的生命勇者形象
九十九年基測作文為〈可貴的合作經驗〉,當我們面對它搜尋生活中的合作經驗時,臉上必然泛著幸福的笑容。因為,這代表在生命的奮鬥過程中,我們從不孤單,身旁總有願意合作的夥伴,和我們一起創造人生的輝煌史頁。
也有人渴望合作,但在生活條件的種種限制下,只能單打獨鬥,獨自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這一些看起來被世界遺棄的孤獨人類,他們憑著堅強的意志力和等在前方的考驗搏鬥,同樣也能創造令人震撼無比的生命奇蹟。像美國文豪海明威的作品《老人與海》中的老人,便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生命勇士。
海明威以這部小說奪得諾貝爾文學獎,他說:「這是我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而它究竟擁有什麼樣的魔力,能深深擄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及海明威本人的心呢?就讓我們一起用「事件、感覺、見解」三個寫作要素,揭開它的神祕面紗吧。
已經八十多天沒捕到一隻魚的老人,在生活即將面臨斷炊之際,他駕著僅有的一艘小小船出海捕魚,希望能在遼闊無邊的海面上,尋找到大魚的蹤影。於是,小漁船宛如一座移動中的孤島,老人是那島上唯一活著的人,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一線能夠活下去的生機,成為這部小說吸引人的獨特「事件」。它是老人生命中的重大考驗,也是每一個人在面臨生命難關時的抉擇和反應。
一篇文章的事件,考驗我們的選材能力。因此每一次下筆之前,務必反覆詢問自己:「事件」是不是具有特殊性?是否有別人無法複製的光亮?常常這樣提醒自己,我們的文章取材便會充滿創意,自然不會流於普遍或者落入俗套,也能進一步彰顯自己的個人風格。
老人終於如願以償地捕獲一條大魚,但這條大魚竟然比自己的小小船還要來得大。他這一輩子見過很多一千多磅重的魚,也捉過像兩頭大象般大的魚,卻不曾靠自己一個人捉過。要把這隻魚釣上船來,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反倒是小船被魚兒「拖行」了整整三天。這三天,老人的雙手不敢放開,因而被釣魚繩割得血肉淋漓,三餐也只能「生吃」船上的小魚,根本沒有多出來的手可以烹調食物,就連夜晚的睡眠也賠了進去。那條巨大的魚和老人纏鬥三天之後,終究不敵老人的堅強意志力,死在老人那糊糊爛爛的雙手之下。
捕獲一條大魚,是老人生命的轉機,也是他生命的危機。
魚的鮮血在海面上蔓延開來,引來飢餓已久的鯊魚。不同的時間點,來了不一樣的鯊魚群。接連遭受數次無情的攻擊,儘管體力早已透支,老人仍然不斷抵抗、反擊,最後連划船的槳都綁上刀當成武器,依舊沒辦法挽回頹勢。他眼睜睜看著自己辛苦捕獲的大魚,就這樣一大口一大口地被鯊魚吃光,只剩下一根長長的白色魚脊梁,黏著特大的尾巴,在海上飄飄盪盪……
這一段漫長的性命相搏過程中,老人的情緒也跟著起起伏伏,每每以為勝券在握,緊接著就是一段體力與毅力拔河的重大考驗降臨。他的心情不斷遊走在希望與絕望的邊緣,現實世界明明如此艱難,內心世界卻又渴盼一絲希望的乍現。它們在老人的心中產生強烈的矛盾,不斷地拔河、拉扯,好幾次老人想放棄一走了之,寧願自己從未捕獲這條魚,但他始終留守到最後,這就是動人的「感覺」的經營。
感覺的層次十分豐富,從來都不是單一的,寫作文也是這樣,如果只表面地寫著「我很快樂」、「我很悲傷」……,這類文章必然枯燥無味,難以扣人心弦,而且也缺乏深度。相反地,如果能夠從生活的各種小細節中,釐清心情的轉折關鍵,凸顯其中的掙扎和衝突,「感覺」的渲染力量將能滲透人心,引起共鳴。
當老人第一次遭遇鯊魚攻擊,目睹牠咬掉大魚的四十磅肉時,他不服輸地說:「人可不是造出來要給打垮的。你可以消滅一個人,就是打不垮他。」
但,那一群在不同時間點出現的鯊魚群,簡直像無邊際的蜘蛛網一般,無論老人如何向前航行,總是逃不過蜘蛛網的絲絲綑縛,鯊魚每一次的襲擊,都瘋狂啃食大魚,只見大魚肉的面積越縮越小,即使鯊魚啃咬的對象不是老人,卻也彷彿一點一滴吃掉老人的安穩生活。於是,絕望的感覺如洶湧海浪般,一波又一波地向老人侵襲而來。
最後一次,鯊魚群襲擊大魚的殘骸,彷彿連餐後的麵包屑也不放過。這一次,老人不再理會牠們,他只是專注地掌舵,一邊慶幸著:少了一條大魚的重量,船總算能夠輕快航行,而且這艘船沒有任何損傷,唯有舵出了點小問題,不過那很容易修理。
我們以為老人終於認輸,所以他不再對鯊魚做任何的反擊,而其實恰恰相反。就實際結果而言,老人的確是失敗了,他仍然沒有捕獲一條魚;但就內在精神而言,老人成功了,鯊魚能消滅他的大魚,卻始終沒辦法打垮他本人。即使老人最後落得一無所有,他還是慶幸自己能夠駕著輕快的小船回家,因為只要人還活著,就有希望,那是藏在老人身體裡的堅韌向光性,多麼令人佩服!
鮮美魚肉總有毀壞的一天,而一根又長又白的魚脊梁,則永遠沒有敗壞的可能,牠象徵老人絕不被命運打垮的一身傲骨。面對生命的難關,即使我們徹底的失敗,也不代表我們將永遠的失敗,只要還有一身不服輸的傲骨,以及打不垮的堅強意志力,我們就能夠在生命的谷底找到一絲光源,向上攀爬。這就是海明威透過這個沒有圓滿結局的《老人與海》小說,所要告訴我們的深刻人生「見解」。
尤其,愈是出色的「見解」,愈是必須創造一句讓大家記住一輩子的格言!老人的那一句話「人可不是造出來要給打垮的。你可以消滅一個人,就是打不垮他。」即使在我們已經闔上書後,依舊能清晰記得,甚至在日後,當我們面臨人生的考驗時,它也能成為適時提醒自己的力量。這樣的作品於是有了永垂不朽的價值,禁得起我們反覆閱讀。
現在,是不是更加瞭解「事件、感覺、見解」的特質了呢?它們是書寫一篇文章的三個重要元素,只要精準掌握經營它們的要點,我們就有機會寫出有創意、能夠打動人心,且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文章囉!
為自己書寫
以〈用一枝筆改變世界〉為例,寫一篇包含「事件、感覺、見解」的動人文章吧!
例:用一枝筆改變世界新竹東園國小 郭怡萱
事件→陶淵明用筆寫出了心中的理想世界,讓不那麼美好的人間,有了可以盼望、尋找的光亮。
感覺→當作家寫出一個處處充滿溫情的世界,即使現實生活並非真的那樣美好,依然能使讀者試著相信,世界真如作家筆下寫得那麼友善;而當讀者試著相信,那麼他也會試著實現,進而影響周遭的每一個人,總有一天會影響整個世界。
見解→一枝筆,可以寫出一個險惡的世界,也能寫出一個善良的世界。無論世界如何黑暗,只要我願意相信人間必定有一個仙境般存在的地方,我就要用筆寫下它的模樣,改變這個世界。
樂:
「樂」這個字,古人這樣寫「」,在木頭()兩邊,綁緊絲線(),就是像琴瑟一般可以發出聲音的樂器,而中間的「」則是人的拇指,代表人正用指頭撥動樂器;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古人是不是把「樂」字表達得好傳神呢!「樂」的本意是「樂器」,而當我們快樂的時候,就會想唱歌、敲打樂器來表達歡愉的情緒,於是「樂」字又有「快樂」的意思。世界上最美妙的音樂,一定是大家能夠一起共享的音樂,而最美好的快樂也一定是大家一起共同創造、擁有的快樂,當我們在閱讀《快樂王子》時,就會發現,快樂王子因為發現別人的需要,懂得別人的疼痛,於是,他創造了最動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