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社會·作家·文本——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主要討論三位「星晚」連載作家歐陽天、徐訏和劉以鬯。這三位都是「星晚」的重要作者,連載數目也多:1950-1969年間,歐陽天佔了31部;徐訏佔21;劉以鬯佔26。
本書的探討背景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這是個重要、轉變、很值得研究的年代。1841年,「南京條約」簽署前一年,香港沒成為英國殖民地前,人口為5650。據1952年《香港年鑒》載:1945年,香港人口為五十萬左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香港人口激增至1857000。至1952年,香港人口已上升至2250000。由1945年至1952年七年間,香港人口激增了一百七十五萬。南來作家面對的亦是複雜、變動,並非富裕的香港。
《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以寫實主義(realism)討論歐陽天的作品別具意義,文學作品具備反映現實的功能。作者在「星晚」的連載至結集至改編為電影,反映了文化產業(culture industry)的運作。克蘭恩(Diana Crane)認為不同媒體自有其目標受眾,文化產業通常重複成功的元素。由連載至拍成電影,一方面擴大了受眾的層面,另一方面亦加深了受眾對問題的關注。《人海孤鴻》便探討了當時的房屋問題、求職困難、兒童失教、失養、失學諸問題。1958年《香港年鑒》載:當時私娼普遍存在,私娼中「幾乎全部是本來自己不願意」,受了生活所逼而賣淫的。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說:藝術作品因科技而重複製作,改變了藝術與受眾的關係。不同媒體,吸納不同受眾,亦擴大了文本對社會的影響。
本書另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對劉以鬯的研究。作者仔細分析不同版本的《酒徒》,歸納了增、刪、調、換四個修訂方式;對《酒徒》的研究,提供一個新方向。為何「海濱版」刪去多段編輯、社長追稿的文字?控訴會否因而減弱?批評對象會否變得隱晦呢?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研究貴乎有己見而非成見,並能拓闊視野。是書採納跨文類研究法,能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研究徐訏一章,以文化落難者,探討〈鳥語〉和〈結局〉等作品所表現流落在香港的文人之無奈、寂寞鬱悶和個人生活感受。此外,以跨文類方法,從文學與電影角度研究《傳統》,對照文本與電影的異同,亦能從不同角度作出分析。
《南來文人的香港書寫》,以文本細讀(close reading)入手。在搜集資料、表列、分析等方面十分用心,研究基礎很是穩固。
海燕這本書稿,經歷不尋常的十年辛苦。2010至2013年,海燕在梁秉鈞教授(也斯)指導下,確立題目和研究範圍。2013年梁教授告別人世,由我承接博士指導之責,真是兢兢業業,不敢辱命。修讀博士期間,海燕在學業、工作、家庭的良性壓力下,勤奮、認真地完成優秀的論文,沒愧對梁師,實在令人感到欣慰!
劉燕萍
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2020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