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的圖書 |
![]() |
$ 255 ~ 333 | 空性與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學十四論
作者:林鎮國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28 語言:繁體/中文 ![]() |
|
對「文化」有各種各樣的定義,其中之一的意義是「相互通過學習人類思想與行為的精華來達到完美」;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字、語言、建築、飲食、工具、技能、技術、知識、習俗、藝術等。大致上可以用一個民族的生活形式來指稱它的文化。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文化和文明有時在用法上混淆不清。
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製漢語中「文化」之義,其所表達的概念、集合與意涵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應避免望文生義。
網際網路成熟的發展使原先相對疏離的個人或組織可以很容易經由社群網站,建立許多新的基於價值觀、理想、觀念、商業、友誼、血緣等等非常錯綜複雜的聯繫,由此發展出特定社群意識的網路文化,這種網路文化聯繫瞬間的爆發力,對特定議題及選舉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新興不可忽視的力量。
維基百科
本書以空性與方法為題,是受到嘉達美《真理與方法》的啟發。如何從方法/非方法中開顯存有/真理,原是各家哲學所共許的目標,佛教哲學也不例外。凡能落實在邏輯、知識、倫理、歷史、宗教的層次,應機設教,有效達成解脫論目標,方法的多元主義本來就符合佛教的立場。
副標題所強調的「跨文化佛教哲學」進路,說明本書聚焦於跨文化情境中佛教意義世界的孳乳、繁衍與豐富:初期大乘瑜伽行派如何看待「證成道理」,陳那如何在邏輯、知識論與語言哲學議題上全面和各印度哲學派交鋒,促成印度哲學的知識論轉向,龍樹如何在《迴諍論》中質疑量論的合法性,中世紀漢語佛教徒如何學習來自印度的邏輯和知識論,後來的發展又如何影響近代東亞二種哲學型態的形成,這些都是本書關切的議題。其他如從「智的現象學」抉發天台智顗的一心三觀,從敘事與行事性言說重新解讀神會禪學的類形上學命題,從德里達的〈暴力與形上學〉接引列維納斯和龍樹的哲學對話,從布特曼解神話詮釋學審視印順的人間淨土思想,甚至於從西谷啟治論空的歷史性比較京都學派和新儒家的歷史意識,都是跨文化與跨方法論下具體的詮釋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