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諸子學派,展現思想的博大精深
從文言文中汲取智慧的養分
解析古聖先賢的言行舉止
穿越千年歷史傳承而來的中華文化
【學習先秦諸子的智慧結晶】
本書是著名學者章太炎治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凝聚他對儒、道、墨、法等先秦諸子百家學說的深入研究與精闢見解。本書基於他長期對中國古代哲學的研究,關注於先秦時期各家學派的思想起源、發展與影響,以考據和分析,呈現諸子百家在中國思想史中的地位與意義。本書不僅是章太炎的代表作,也是學習先秦諸子思想的重要資料,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儒家經典解讀】
在本書章太炎對「儒、道、墨、名」四家的思想起源和歷史發展進行深入解析,尤其著重闡釋儒家思想的真諦。章太炎先生對儒家經典如《論語》、《孟子》進行分析,從孔孟思想入手,論述儒家學說如何從孔子的創立發展到孟子的發揚,並進一步探討儒學在歷史中的演變與影響。在《孟子大事考》的部分,章太炎詳細梳理孟子的著述、世系、門徒及其後學,針對孟子思想的核心問題提出見解,幫助讀者更好理解儒家學說。
【從哲學理念到社會價值】
章太炎先生在書中還深入探討其他重要的諸子學派,尤其是道、墨、名三家思想的歷史發展與思想特點。對於道家思想的探討,章太炎追溯老子、莊子等道家經典中的哲學理念,分析道家思想的演變與其對後世的影響;對墨家的剖析,則聚焦於墨子「兼愛非攻」等核心思想的意義與價值;至於名家,章太炎進一步探討名家在辯論技巧與邏輯思維方面的貢獻,指出其思想對中國哲學以及辯證思維的深遠影響。
【法家思想的剖析與應用】
在對法家學說的分析中,章太炎先生聚焦於商鞅、管仲等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探討法家思想在先秦時期的形成過程及其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深刻影響。書中的《讀管子書後》一篇,揭示法家思想在國家治理中的價值與實踐。章太炎不僅對法家的代表性著作進行剖析,還結合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論述法家學說的得失,並透過與儒家學說的比較,提出獨到的見解。本書整體脈絡清晰,結構嚴謹,對先秦諸子學說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是研究中國古代哲學與思想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料。
本書特色:本書為章太炎先生對先秦諸子百家學說進行研究的成果,書中匯集儒、道、墨、法、名等學派的發展與思想並對其進行探討,透過對經典的解讀,深入各家學說,分析不同學說的思想脈絡、特點以及演變過程。本書藉由豐富的內容和精彩的論述,展示諸子百家思想的多樣性以及其對後世的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學術與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章炳麟(西元1869年至1936年),字枚叔,名絳,別號太炎,西元1869年1月12日出生於浙江余杭縣東鄉一個封建官僚家庭,西元1936年在蘇州病故。章太炎因反清意識濃厚,慕顧絳(顧炎武)的為人行事而改名為絳,號太炎。世人常稱之為「太炎先生」。早年又號「膏蘭室主人」、「劉子駿私淑弟子」等。中國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學家,樸學大師,國學大師,民族主義革命者。著名學者,研究範圍涉及小學、歷史、哲學、政治等等,著述甚豐。章炳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家、宣傳家,也是一位在國學上有多方面造詣的著名學者。
章節試閱
諸子學略說
所謂諸子學者,非專限於周秦,後代諸家,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為主。蓋中國學說,其病多在汗漫。春秋以上,學說未興,漢武以後,定一尊於孔子,雖欲放言高論,猶必以無礙孔氏為宗。強相援引,妄為皮傅,愈調和者愈失其本真,愈附會者愈違其解故。故中國之學,其失不在支離,而在汗漫。自宋以後,理學肇興。明世推崇朱氏,過於素王。陽明起而相抗,其言致良知也,猶云朱子晚年定論。孫奇逢輩遂以調和朱、陸為能,此皆汗漫之失也。
唯周秦諸子,推跡古初,承受師法,各為獨立,無援引攀附之事,雖同在一家者,猶且矜己自貴,不相通融。故荀子非十二子,子思、孟軻亦在其列。或云子張氏之賤儒,子游氏之賤儒,子夏氏之賤儒,詬詈嘲弄,無所假借。《韓非子.顯學篇》云: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張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顏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孫氏之儒,有樂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鄧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後,儒分為八,墨離為三,取捨相反不同,而皆自謂真孔、墨,孔、墨不可復生,誰使定世之學乎!此可見當時學者,唯以師說為宗,小有異同,便不相附,非如後人之忌狹隘、喜寬容、惡門戶、矜曠觀也。蓋觀調和獨立之殊,而知古今學者遠不相及。佛家有言,何等名為所熏,若法平等,無所違逆,能容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善染,勢力強盛,無所容納,故非所熏。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能受習氣,乃是所熏。此遮心所。及無為法,依他堅密,故非所熏。(見《成唯識論》。)此可見古學之獨立者,由其持論強盛,義證堅密,故不受外熏也。
或曰:黨同門而妒道真者,劉子駿之所惡,以此相責,得無失言。答曰:此說經與諸子之異也。說經之學,所謂疏證,唯是考其典章制度與其事蹟而已。其是非且勿論也。欲考索者,則不得不博覽傳記,而漢世太常諸生,唯守一家之說,不知今之經典,古之官書,其用在考跡異同,而不在尋求義理。故孔子刪定六經,與太史公、班孟堅輩,初無高下,其書既為記事之書,其學唯為客觀之學,黨同妒真,則客觀之學,必不能就,此劉子駿所以移書匡正也。若諸子則不然。彼所學者,主觀之學,要在尋求義理,不在考跡異同。既立一宗,則必自堅其說,一切載籍,可以供我之用,非束書不觀也。雖異己者,亦必睹其籍,知其義趣,唯往復辯論,不稍假借而已。是故言諸子,必以周秦為主。
古之學者,多出王官世卿用事之時,百姓當家,則務農商畜牧,無所謂學問也。其欲學者,不得不給事官府為之胥徒,或乃供灑掃為僕役焉。故〈曲禮〉云:宦學事師。「學」字本或作「御」。所謂宦者,謂為其宦寺也;所謂御者,謂為其僕御也。故事師者,以灑掃進退為職,而後車從者,才比於執鞭拊馬之徒。觀春秋時,世卿皆稱夫子。夫子者,猶今言老爺耳。孔子為魯大夫,故其徒尊曰夫子,猶是主僕相對之稱也。《說文》云:「仕,學也。」仕何以得訓為學?所謂宦於大夫,猶今之學習行走爾。是故非仕無學,非學無仕,二者是一而非二也。(學優則仕之言,出於子夏。子夏為魏文侯師。當戰國時,仕學分途久矣,非古義也。)秦丞相李斯議曰:「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亦猶行古之道也。唯其學在王官,官宿其業,傳之子孫,故謂之疇人子弟。(見《史記.曆書》。)疇者,類也。漢律,年二十三傅之疇官,各從其父學,此之謂也。(近世阮元作《疇人傳》,以疇人為明算之稱,非是。)其後有儒家、墨家諸稱,《荀子.大略篇》云:此家言邪學,所以惡儒者。當時學術相傳,在其子弟,而猶稱為家者,亦仍古者疇官世業之名耳。《史記》稱老聃為柱下史,莊子稱老聃為徵藏史,道家固出於史官矣。孔子問禮老聃,卒以刪定六藝,而儒家亦自此萌芽。墨家先有史佚,為成王師,其後墨翟亦受學於史角。陰陽家者,其所掌為文史星曆之事,則《左氏》所載瞽史之徒,能知天道者是也。其他雖無徵驗,而大抵出於王官。是故《漢.藝文志》論之曰: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陰陽家者流,蓋出於羲和之官。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名家者流,蓋出於禮官。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雜家者流,蓋出於議官。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
此諸子出於王官之證。唯其各為一官,守法奉職,故彼此不必相通。《莊子.天下篇》云: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是也。亦有兼學二術者,如儒家多兼縱橫,法家多兼名,此表裡一體,互為經緯者也。若告子之兼學儒、墨,則見譏於孟氏,而墨子亦謂告子為仁,譬猶跂以為長,隱以為廣,其弟子請墨子棄之。(見《墨子.公孟篇》。)進退失據,兩無所容,此可謂調和者之戒矣。
今略論各家如下:
一論儒家。《周禮.太宰》言儒以道得民,是儒之得稱久矣。司徒之官,專主教化,所謂三物化名。三物者,六德、六行、六藝之謂。是故孔子博學多能,而教人以忠恕。雖然,有商訂歷史之孔子,則刪定《六經》是也;有從事教育之孔子,則《論語》、《孝經》是也。由前之道,其流為經師;由後之道,其流為儒家。《漢書》以周秦、漢初諸經學家錄入〈儒林傳〉中,以《論語》、《孝經》諸書錄入〈六藝略〉中,此由漢世專重經術,而儒家之荀卿,又為《左氏》、《穀梁》、《毛詩》之祖,此所以不別經、儒也。若在周秦,則固有別。且如儒家鉅子,李克、寧越、孟子、荀卿、魯仲連輩,皆為當世顯人,而〈儒林傳〉所述傳經之士,大都載籍無聞,莫詳行事。蓋儒生以致用為功,經師以求是為職。雖今文古文,所持有異,而在周秦之際,通經致用之說未興,唯欲保殘守缺,以貽子孫,顧於世事無與。故荀卿譏之曰:鄙夫好其實,不恤其文,是以終身不免捭汙庸俗。故《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腐儒之謂也。(見〈非相篇〉。)此云腐儒,即指當時之經師也。由今論之,則猶愈於漢世經師,言取青紫如拾芥,較之戰國儒家亦為少愈,以其淡於榮利云爾。
儒家之病,在以富貴利祿為心。蓋孔子當春秋之季,世卿秉政,賢路壅塞,故其作《春秋》也,以非世卿見志(公羊家及左氏家張敞皆有其說),其教弟子也,唯欲成就吏材,可使從政。而世卿既難猝去,故但欲假借事權,便其行事。是故終身志望,不敢妄希帝王,唯以王佐自擬。觀荀卿〈儒效篇〉云:大儒者,天子三公也。(楊注,其才堪王者之佐也。)小儒者,諸侯大夫士也。眾人者,工農商賈也。是則大儒之用,無過三公,其志亦云卑矣。孔子之譏丈人,謂之不仕無義。孟子、荀卿皆譏陳仲,一則以為無親戚君臣上下,一則以為盜名不如盜貨。(見《荀子.不苟篇》。)而荀子復述太公誅華仕事(見〈宥坐篇〉),由其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見《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是儒家之湛心榮利,較然可知。所以者何?苦心力學,約處窮身,必求得讎,而後意歉,故曰:「沽之哉!沽之哉!」不沽則吾道窮矣。
〈藝文志〉說儒家云,辟者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不知譁眾取寵,非始辟儒,即孔子固已如是。莊周述盜跖之言曰:「魯國巧偽人孔丘,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學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僥倖於封侯富貴者也。」此猶曰道家詆毀之言也,而微生畝與孔子同時,已譏其佞,則儒家之真可見矣。孔子干七十二君,已開遊說之端,其後儒家率多兼縱橫者。(見下。)其自為說曰:「無可無不可。」又曰:「可與立,未可與權。」又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孟子曰:「孔子,聖之時者也。」荀子曰:「君子時絀則絀,時伸而伸也。」(見〈仲尼篇〉。)然則孔子之教,唯在趨時,其行義從事而變,故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如《墨子.非儒》下篇譏孔子曰: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藜羹不糂十日,子路為烹豚,孔丘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丘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丘,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丘曰:「來!吾語汝!曩與汝為苟生,今與汝為苟義。」夫飢約,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飽,則偽行以自飾。汙邪詐偽,孰大於此。
其詐偽既如此。及其對微生畝也,則又以疾固自文,此猶叔孫通對魯兩生曰:「若真鄙儒不知時變也。」所謂中庸,實無異於鄉愿。彼以鄉愿為賊而譏之。夫一鄉皆稱愿人,此猶沒身里巷,不求仕宦者也。若夫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則一國皆稱愿人。所謂中庸者,是國愿也,有甚於鄉愿者也。孔子譏鄉愿,而不譏國愿,其湛心利祿又可知也。
諸子學略說
所謂諸子學者,非專限於周秦,後代諸家,亦得列入,而必以周秦為主。蓋中國學說,其病多在汗漫。春秋以上,學說未興,漢武以後,定一尊於孔子,雖欲放言高論,猶必以無礙孔氏為宗。強相援引,妄為皮傅,愈調和者愈失其本真,愈附會者愈違其解故。故中國之學,其失不在支離,而在汗漫。自宋以後,理學肇興。明世推崇朱氏,過於素王。陽明起而相抗,其言致良知也,猶云朱子晚年定論。孫奇逢輩遂以調和朱、陸為能,此皆汗漫之失也。
唯周秦諸子,推跡古初,承受師法,各為獨立,無援引攀附之事,雖同在一家者,猶且矜己...
目錄
諸子學略說
諸子略說
原儒
原道
原墨
原名
儒術真論
訂孔
孟子大事考
尊荀
後聖
儒法
商鞅
讀管子書後
諸子學略說
諸子略說
原儒
原道
原墨
原名
儒術真論
訂孔
孟子大事考
尊荀
後聖
儒法
商鞅
讀管子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