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放棄改善症狀與阻止惡化
就算罹患失智症,也絕對不要放棄,因為我們能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症狀或是阻止惡化 。
我不斷傳遞這樣的訊息給患者及其家屬。
最大的根據就是下章會介紹到的「OK指體操」,但在此之前,我想要跟大家說一下我所見到的失智症現狀與問題點。
失智症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照護。而需要照護的程度,主要是根據患者日常生活的自立程度分為五個階段。
一~二階段是以守護為主,雖然多少會影響到日常生活,但並不算太嚴重,然而,若是第三階段以上,照護的負擔會一口氣加重許多。
不只需要照護患者的飲食、如廁,不分晝夜的徘徊(在無意識下到處亂晃、走來走去)更是讓人得隨時緊盯不放。此外也有很多病例是會發出怪聲或是對照護者暴力相向。
若到了這地步,照護者的負擔與疲勞都會達至頂峰,居家照護會變得非常艱難。
而當居家照護達臨界點,將失智症患者送至安養中心的狀況,則是已經到達非常後期的階段了。
特殊老人安養中心費用負擔較低,因此排隊等著進入的人很多,即使是進入老年人保健護理設施或集體康復之家,或是需付費的老人安養中心,在費用以及收容人數上,也是一大難題。
日間服務或是短期照護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負擔,但也有限制。
另一方面,失智症患者人數增加,從社會面來看,還會出現各種問題。例如近年來因高齡者危險駕駛所導致的事故就被視為是一大問題,像是踏錯煞車與油門、看錯紅綠燈與標誌、逆向行駛高速公路……。
根據日本警察廳的調查,在這十幾年間,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數已有所減少,但另一方面,高齡者所引起的事故卻在急速增加。許多駕駛人都患有失智症這點,被視為一大問題。
失智症這種病,尤其容易讓大家有很不好的印象,或許是因為害怕自己未來也會患病。
不論是自己還是家人,只要罹患失智症就完了 。我可以清楚地對這些懷抱不安的人說:
請不要放棄。
進行「OK指體操」或是在日常中稍微花點心思,就可以預防失智症,而且就算罹患了失智症,也極有可能治癒。
真能做到這種事嗎?接下來讓我仔細說明其中理由與具體方法吧。
理解大腦傳遞資訊的構造
要理解失智症這種病,首先要理解大腦的活動構造。
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傳遞資訊的呢?首先來概略說明一下。以下有些不常聽到的專有名詞,所以或許會有些無聊。而且比起這些,或許大家會更想早點知道「OK指體操」的內容。
但是,我接下來要說明的內容,能讓大家更了解「失智症是能治癒的」,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看。
大腦最重要的工作是傳遞資訊,而這工作就由神經細胞(neuron)來擔任。
我們人類的大腦約由一四○億個細胞構成。其中有4%,約四~五億個是神經細胞,其餘大多都是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是「支援部隊」,負責供給神經細胞營養。
大腦是由這些神經細胞一一連結起來,形成一個複雜的資訊網路。
在各神經細胞的周圍,有如樹木枝芽般伸出無數分支的樹突。其中一支特別長的分支是軸突,其前後方連接有其他的神經細胞。這部分被稱為突觸(請參照下頁圖)。
我們透過眼睛看到、耳朵聽到、鼻子聞到所獲得的各種外部訊息(刺激),會通過軸突,藉由突觸傳遞給其他細胞。此外,由大腦下達的指令也透過相同的路徑傳遞至末端。
擔任傳遞資訊任務的,是協助感知資訊的能量源(ATP)與神經傳遞物。兩者都是由神經細胞的作用而被製造出來的。
若用汽車來比喻,ATP就是引擎。神經傳遞物則可以想成是讓引擎順利轉動的機油。
不論是ATP還是神經傳遞物,都是神經細胞中粒線體這種細胞器官所製造。人體攝取到的葡萄糖(就像是汽車中的「汽油」)會被血液運送到這裡,然後藉由TCA循環(檸檬酸循環)作用,生產ATP和神經傳遞物。
在此,尤為重要的是,在TCA循環的運作中,除了葡萄糖,氧氣(就像汽車的「電力」)也是絕對不可或缺的。
也就是說,若葡萄糖與氧氣這兩種要素不夠,大腦的運作會急速惡化。
還有一點很重要,神經傳遞物中,有些像乙醯膽鹼或多巴胺一類物質,體內生產量很少,必須透過外界補充。
以上兩點,是在第5章中談到「遠離失智症的生活習慣」的重點,請一定要記住。
誠如上述,處理資訊的神經網路系統構造是非常精密且微妙的。
因此,神經細胞一旦受傷或受到破壞,即便只是一部分發生異常,就無法順利傳遞資訊,或是受到阻斷。
尤其與失智症有密切相關的海馬迴以及杏仁核兩部分。這兩部份位於大腦側面深處,有執掌記憶的神經細胞叢聚。
失智症就是神經細胞受到破壞所引起的疾病。首先希望大家知道這點。
神經細胞運作衰退的原因
接下來我們要來談談神經細胞受損的原因。
失智症依引發症狀的不同原因,被分為幾個大類,根據各不同特徵的症狀,治療方式也不同。
失智症的定義是「正常發育的各種精神機能因慢性減退、消失而導致無法自理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的狀態」。
一開始會出現的主要症狀是記憶力降低,隨著認知機能的惡化,也多會出現以下症狀。
‧失語……說話、聽話的語言機能降低。
‧失用……大腦雖理解,卻無法隨心所欲行動。
‧失認……無法好好掌握透過五感,如視力、聽力等所獲得的資訊。
‧執行功能障礙……計畫事物、建立順序以實行的機能低落。
失智症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退化性」與「血管性」兩類。
前者因退化會導致神經細胞大範圍死絕,是一種大腦會萎縮的疾病。後者則是大腦的血流惡化,導致部分神經細胞壞死的疾病。
不論是退化性還是血管性,同樣都是神經細胞運作麻痺,這即是導致失智症的直接誘因。但是,會演變至此的原因與過程則各不相同。
退化性失智症,舉例而言有「阿茲海默症」、「路易氏體型失智症」、「皮克氏病」等(詳見下文)。
另一方面,血管性失智症則有腦梗塞(腦血管堵塞的疾病)、腦出血等原因所導致的失智症,以及因頭部外傷後遺症,或是慢性硬膜下血腫、腦腫瘤、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詳見下文)而導致血流障礙等。
各原因患者數的比例,血管性的為最多,約佔40%,其次退化性約佔30%,而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等則屬於「其他」。
近年來的趨勢特徵是阿茲海默症的退化性患者有顯著的增加。
順帶一提,「失智症」不是病名,正確來說是症狀名。如同前述,因各種原因導致大腦神經細胞受損,而出現的症狀總稱,就是失智症症候群。
主要的失智症種類與特徵
以下要介紹現在已為人所知的主要失智症特徵。
◆阿茲海默症
這是最多人罹患的失智症類型。由於年紀變大後就容易發病,因此年齡應該也是原因之一。
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的發病指標為「β類澱粉蛋白」這類異常蛋白質沉積在大腦神經細胞中。
β類澱粉蛋白在神經細胞中會生出如斑點般的老人斑,因為不斷增加,壓迫到神經細胞,最終壞死。
不過,β類澱粉蛋白多是頂葉‧顳葉的神經細胞退化後所形成。換言之,就像是會直接破壞神經細胞的「子彈」,但真正的根源 槍枝,也就是神經細胞退化的理由,至今仍不清楚。
由於原因不明,導致治療或改善阿茲海默症變得非常困難。
病患初期的症狀是不斷重複說同樣的話,出現妄想,比如認為自己東西被偷等。
最後,定向力障礙(失去時間或方向感)與徘徊等問題行動會增多,到了末期會變得無法與人交談或臥床不起。
此外,女性比男性的患者數更多也是一大特徵。
◆路易氏體型失智症
這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失智症,因患者數增加而受到注目。
所謂「路易氏體」指的是神經細胞製造出的異常蛋白質。阿茲海默型是β類澱粉蛋白增加,這類型的發病原因,則是因神經細胞退化而使得路易氏體增加。
至今我們仍不清楚為什麼路易氏體會增加。與阿茲海默型一樣,這一點使得我們難以改善這疾病。
其特徵是會重複一些症狀,像是看到本該看不見的東西(幻視)、認錯人(誤認)、睡覺時發出怪聲或躁動(睡眠時的異常行動)、憂鬱症等。
路易氏體型失智症的發病趨勢則是以男性較多。
◆皮克氏病(額顳葉型腦退化症)
這是大腦的額葉與顳葉萎縮而引起的失智症,所以也稱做額顳葉型失智症。
額葉主掌思考、情感、高等判斷。此外,顳葉則是辨識聲音,以海馬迴為代表儲藏記憶之處。
如此大範圍之處若萎縮,神經細胞機能停止,症狀所擴及的範圍也會很廣泛。
尤其額葉萎縮所造成的影響很嚴重,會不斷做出在人前排便,或是隨便跑進別人家等非常識的行為。
除了腦萎縮的原因不明,也看不出像是阿茲海默症型那樣是因β類澱粉蛋白增加的病理性特徵,所以對於釐清疾病以及研究治療上又更加困難。
◆血管性失智症
這類型發生於腦梗塞或腦出血等,也就是中風後遺症。
大腦的血管堵塞,或是血管破裂出血時,傷害不會只停留在附近。
分布整個大腦的血流若停滯,結果將無法供給氧氣與葡萄糖,神經細胞就會死亡。
因此,即便是與記憶無關之處的血管阻塞,也會引發失智症。
根據血流中斷的地方、範圍以及時間等各不同情況,危險度與症狀也不同,但不論是何種情況,最後都會因此導致認知機能低下,發生失智症。
腦梗塞除了會急性發作,也會發作慢性的小型梗塞,不論何者,都會成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
此外,因碰撞等造成包覆大腦的硬膜與大腦間產生血腫(積血)的「慢性硬膜下血腫」,以及頭蓋內異常增生細胞所導致的「腦腫瘤」也會壓迫大腦血管,造成血流惡化而出現失智症的症狀。
◆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
這種疾病是腦脊髓液(在大腦與蜘蛛膜之間流動的細胞外液)的吸收不好,流動停滯,造成腦室(大腦內部空間,充滿腦脊髓液)比正常還大。因腦脊髓液對大腦造成壓迫,而出現了各種障礙。
很多情況下,腦積水是因腦脊髓液的堆積導致腦壓上升,但有時候也會停在正常範圍,這就是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是一種常在老年人身上可看見的疾病。
若是腦脊髓液的吸收低下,循環變差,大腦的血流就會停滯。最後,因為神經細胞的活性降低,就會引起失智症,可說是血管性失智症的一種。
其特徵為,出現外八般搖搖晃晃走路的步行障礙以及尿失禁。
其實我很早就開始專門治療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這個疾病。
這種病透過外科手術改善的機率非常高,有90%以上,也有很多患者出現了戲劇性的回復。
詳細情況我會在第6章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