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目前評分: 評分:
圖書名稱:緬甸華文教育
內容簡介
緬甸與中國、印度、泰國等多國接壤,受華人文化影響至深。然而與其他東南亞國家相較,緬甸的華教發展卻近乎晚了一世紀,就連華人人口的比例在全國也僅占極少的百分之三。
本書從緬甸自身的歷史切入,探討數十年來華文教育在緬甸發展的軌跡。一九九○年代以後,隨著軍政府政策逐漸放寬,華文教育的推廣逐漸復甦。僑務委員會與緬甸歸僑協會合作辦理師資培訓,鼓勵來臺升學的緬甸僑生返緬擔任華文教師回饋當地。然而,由於華文教育在緬甸的法律地位未定、師資不足以及教學資源匱乏等原因,緬甸華文教育的推廣仍需要有志人士一同努力。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興華文教基金會邀集多位長期從事僑教的學者、工作者,參與撰寫本叢書,期能保存並傳承各地的僑教經驗,鑑記僑教發展的全球軌跡。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黃通鎰
1944年生於雲南省騰衝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化學系畢業,化學研究所進修。
經歷: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教師退休
緬甸密支那育成高中校長
江蘇昆山臺商子女學校校長
泰國泰北建華綜合高級中學校長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緬甸區顧問、理事
泰北雲南同鄉會顧問
臺北市雲南同鄉會雲南文獻主編
中華民國緬甸歸僑協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
目錄
百年華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華教叢書序言/陳士魁
著者誌謝
▲第一章 緬甸總論
第一節 緬甸簡史
第二節 緬甸自然環境
第三節 緬甸的城市與交通
第四節 緬甸民族
第五節 仰光大金塔及吉鐵優大金石
▲第二章 緬甸人文習俗
第一節 緬甸人的宗教觀
第二節 緬甸人的習俗
第三節 緬甸歷代王朝
第四節 緬甸國家的政體
第五節 緬甸的教育
▲第三章 緬甸對外戰爭與獨立
第一節 緬甸與中國之戰爭
第二節 英緬三次戰爭
第三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緬甸
第四節 緬人爭取獨立經過
第五節 緬甸國父翁山
▲第四章 緬甸華僑志
第一節 華人徙緬略考
第二節 歷年緬甸華人數粗估
第三節 緬甸華人的經濟
第四節 緬甸華僑對國家的貢獻
▲第五章 緬甸華文教育滄桑史
第一節 萌芽時期的華文教育
第二節 成長時期的緬華教育
第三節 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緬華教育
第四節 緬甸獨立後的華文教育
▲第六章 緬甸軍人政變的前因後果
第一節 尼溫將軍發動軍人政變
第二節 緬甸軍人政變後的華文教育
第三節 「六二六」反華排華事件後緬共崛起
第四節 撣邦果敢特區的華文教育
第五節 佤邦特區的成立與緬共終結
▲第七章 軍政府政策鬆綁華教復甦
第一節 華僑處境艱難佛經掩護華教
第二節 政策鬆綁華文教育遍地開花
第三節 緬北華文教育蓬勃發展
第四節 中華民國政府與民間重視緬甸華教
第五節 中共在緬甸的孔子課堂
▲第八章 緬甸華文教育的振興
第一節 緬甸政府對華文教育的態度
第二節 緬甸華文教育的困難
第三節 緬甸華文教育的突破
第四節 振興華文教育有利緬甸國力提升
▲第九章 結語
▲附錄一:緬甸僑生赴臺灣升學須知
▲附錄二:中國駐印軍反攻緬甸密支那血戰史
▲參考文獻
序
序
百年僑教的回顧與前瞻——出版僑教叢書序言
財團法人興華文化教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陳士魁
華文教育是華人移民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個特殊的族裔語言文化教育體系,華文教育的發展過程也是華人社會一個具有廣泛文化意義的歷史進程。因此,研究華文教育是深入認識華人歷史文化的重要途徑。
華人在海外辦學的歷史很早,最早有文獻記載的是一六九○年(清康熙二十九年)印尼巴城(巴達維亞,今之雅加達)的明誠書院,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它與國內的私塾無異。
真正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華文教育體系,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華僑社會以融入西方教育理念,在一些規模較大的華埠建立了新式學堂,開啟了華文教育的新時代。這些學堂和私塾有明顯的不同,除了傳統的儒學,加入了大量的地理、物理、生物、數學等科學新知,甚至有英語課程。可以日本橫濱的大同學校(一八九八年創校)、印尼中華會館學堂(一九○一年創校)、馬來西亞檳城的中華學堂(一九○四年創校)為代表。我們一般稱的華僑學校,都是現代華文教育的產物。一九○五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清廷廢科舉、興學堂、派留學生,一連串的教育改革,已然落後華僑學校的發展。
清王朝的最後十年(一九○一—一九一一)是現代華僑學校發展的「第一波熱潮」。東南亞的馬來亞有十餘所,而荷屬東印度各地中華學堂則發展到六十五所;北美的三藩市(大埠)、沙加度(二埠)、紐約、芝加哥、波特蘭、西雅圖及加拿大的溫哥華、維多利亞等地,先後興建了大清僑民學堂;菲律賓、日本、朝鮮、安南、暹羅、緬甸等國也出現了一批以「中華」冠名的新式學堂。這些華僑學堂大都是在各地華僑會館(或單一族群僑團)的主持下創辦的,是一種有組織的自覺興學。學堂在民國成立後,大都改稱為學校,教學內容上,雖然也注重傳統倫理道德和尊孔思想,但更注重培養子弟適應社會生活所需的各種技能。各地中華學校開設的課程有國文、經濟、歷史、地理、修身、體操等科目,遠遠超出了傳統私塾的教學範圍。
辛亥革命後的十五年(一九一二—一九二七),雖然國內政治不安,但華僑社會仍充滿了迎接新時代的熱忱,展開「第二波興學的熱潮」華僑學校逐漸普及於僑胞聚集的各個地區,包括城市和鄉村。北京的北洋政府也協助僑社興學,這段時期部分地區僑社組成了僑教組織,有系統的籌募經費、改善僑校的基礎設施,協調共同的課程等,是華文教育系統化發展時期。
民國十六(一九二七年)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到民國三十(一九四一)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期間,是「第三波興學的熱潮」,也是華僑學校僑教化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僑社普設華僑小學,更重要的是華僑中學日漸增多,僑教組織更加制度化。南京國民政府非常重視僑務,加強對華僑教育的管理。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六月在大學院特設「華僑教育委員會」專門管理華僑教育事宜,制定《華僑學校立案條例》、《華僑小學暫行條例》、《華僑補習學校暫行條例》、《駐外華僑勸學員章程》、《華僑視學員章程》等法令,進一步規範了華僑教育的管理。次年十一月,國民黨中央訓練部在國立暨南大學(現中國暨南大學),組織召開了第一次南洋華僑教育會議,通過了《華僑教育會議宣言》和二十五項決議案,各地僑校的管理者在會議中,交流了華僑教育經驗,針對華僑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 教育部成立了「華僑教育設計委員會」,作為辦理華僑教育的諮詢機構,負責擬定改進華僑教育方案、調查華僑教育情況、計畫華僑教育經費及其它有關事項。一九三一年(民國二十年)秋,「僑務委員會」成立,下設僑民教育處,主管華僑教育的調查、立案、監督、指導等工作。在教育部和僑務委員會的聯合指導,以及各地僑教組織配合的共同努力下,華僑教育日趨完善,成為獨步全球的「僑民教育體系」。
華僑教育在國民政府的輔導下,發展成僑民教育體系,有幾個重要規範:
一、華僑學校使用國內統一的教材。
二、課程標準化。
三、國語教學的普及。
四、校長從母國派任。
從文化意義上而言,強化了海外華人的「華人性」(Chineseness),具體而言是:促成了各地華僑社會的橫向聯繫與一體化,提升了華人認同中華民國的民族主義。伴隨著日本侵華日亟,也為動員華僑抗日打下了基礎。但也引發了一些負面效應,使得僑居地政府的警惕和不安,除了頒布各種法令限制華僑學校教學以外,或開設學校,吸引華僑子弟入學;或以津貼華僑學校控制辦學方向,同化、分化雙管齊下。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勝利,居住國獨立後全面限制華教的政策埋下了伏筆。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東南亞的華僑學校一度停擺了三年多(一九四二年—一九四五年),許多僑校被日本軍隊刻意占用和破壞。日本戰敗投降,退出東南亞各國,中國國際地位提升,華僑社會展開了大規模的復校運動,並籌辦新學校。戰後二十年(一九四五—一九六五)是華僑教育的「第四波熱潮」,也是最高峰時期。然而,好景不長,由於國際冷戰,東南亞各國獨立,中國內戰以至分裂,僑社也分裂。一九六五(民國五十四)年之後東南亞的僑民教育盛極而衰,只有馬來亞華社在馬來西亞獨立後因華人人口比例較高,幾位華教領袖如林連玉、沈慕羽等人的努力下,爭取華族的族裔語言受教權,保存了華校的體系,為了避免族群衝突,刻意自稱「華族教育」,不再以僑教自居。
在東南亞排華四起,華僑經濟和華僑教育遭受全面打擊之時,一九六七(民國五十六)年中國陷入文化大革命的混亂,視僑胞為外國人,把海外關係界定為「反動的政治關係」,僑務全面停頓,僑胞陷入內外交侵的困境。在這個艱困時期,僑務委員會仍努力協助尚存的華校,與大量招收華僑子女回國升學配合下,為「僑教」保留了出路。也因為戰後的國共內戰,東南亞還發展出兩個特殊的華教體系:
一是泰北孤軍子弟的華僑學校。
二是緬北臘戌地區的果文學校。
此外,北美地區開放移民,大量從臺灣去的留學生,為其子弟創造出一種週末上課的中文學校模式,可謂東邊關了一扇門,西邊打開另扇窗。馬來西亞、泰北、緬北的華校,北美的中文學校,僑生回國升學,為一九六○年代之後的華文教育保存了命脈。
為了適應戰後的政局變化,華僑身分的改變,母語教學為主的僑校體系,逐漸轉化為族裔語言教學的華教體系,華校逐漸轉型為開設華語課程的私立(民辦)學校,以華語為教學語言的全日制華校走人歷史。華教體系多元化發展,半日制、混合制、週末制、補習班等紛紛出現,華文教育的三教問題也因此變得複雜。難能可貴也令人欽佩的是,僑社之中,仍然有為保持族裔語言文化而努力不懈的華教奮鬥者。
一九八○(民國六十九)年代後中國新移民遍布全球,華僑社會有了結構性的轉變。中國經濟崛起和全球化的發展,華語熱甚囂塵上,兩岸政府積極投入資源,在高等教育中成立專業,培養華語教學人才。不論是中國發展的「漢語國際教育」 ,或臺灣推動的「對外華語教學」,都發現發展了百年的華文教育是中文國際化最重要的基礎。
華文教育是隨著華人移民發展的,一九九○(民國七十九)年代以後,華文學校的模式和華文教育的內容,是以週末制中文學校為主流。進入二十一世紀華文教育的發展,則取決於華人新移民與居住國的主流教育體系互動下,將採取什麼樣的家庭語言政策(family language policy)為主。中國和臺灣也都可以發揮影響力,中國的整體國力將影響華語的國際地位、其對外關係會影響中華文化的國際傳播;臺灣的僑生升學制度(包括海青班)、海外臺灣學校的經營,也會為華文教育的永續經營提供寶貴的經驗。近年東南亞的華語成人補習班、三語學校和國際學校(有華語部的)發展;美國華人經營的課後班(after school),主流學校從二○○六(民國九十五)年快速增加的沉浸式中文學校,是幾個重要的新趨勢。他們透露的訊息是:華文教育國際化、在地化勢所必然;華語的工具性增加,文化性淡出。
「財團法人興華文教基金會」在董鵬程先生主持時,就計劃出版系列研究華文教育的書籍,可惜壯志未酬。新董事會為完成其心願,邀集多位長期從事僑教的學者,參與撰寫各地僑校的發展,期能保存華文教育的歷史,彰顯華人在海外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情懷。並鼓勵對華文教育深入研究,對華文教育的未來能有所啟發。
僑教向來為僑務的核心工作,本人從臺北市政府到僑委會服務的期間,就全力投入第二處的僑教工作,足跡踏遍海外僑區,也推動包括緬甸、泰北的師培專案,臺商子弟教育及臺北學校的籌建,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的建構,為九○年代僑教數位化鋪設人才培育、學術研究及電腦軟硬體設備的基礎工程,期間本人廣泛接觸第一線以復興中華為己任的僑教領袖和僑校教師,深感僑教工程的重要,和所有投注心力的參與者的偉大,這也是後來有機會回會擔任委員長後,特別延攬華語文專家擔任副委員長,以及在最短時間內編印《學華語向前走》這套教材,希望為僑教奠定更紮穩基礎的努力。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是希望把所有僑教經驗都能順利完整的傳承,也期盼能鑑記僑教發展的全球軌跡。本人也要藉此套叢書的出版,向所有僑教前輩先進致敬,也要鼓勵更多的年輕新生社群一棒接一棒的努力下去,永續發展興華大業。本套叢書的出版要感謝基金會所有董事和監事的全力支持,任弘兄和良民兄的協助,以及熱心人士的贊助,期望我們可以共同維護、傳承僑教的火苗。
詳細資料
ISBN:9786269799992 叢書系列:Do觀點 規格:平裝 / 308頁 / 14.8 x 21 x 1.58 cm / 普通級 / 部份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作者:傑夫.肯尼
出版社:未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06-27
66折: $ 1003
作者:李家雯(海蒂)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4-10-03
66折: $ 297
作者:劉雪峰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5-01
66折: $ 205
作者:廖義榮、高震宇
出版社:如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0-01
66折: $ 218
作者:宋怡慧
出版社:平安文化
出版日期:2024-12-02
$ 276
作者:楊双子
出版社:春山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0-04-01
$ 300
作者:黑井よだか
出版社:青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12-18
$ 111
作者:杉井光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24-09-30
$ 284
作者:順轉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01-01
$ 307
作者:岡本倫
出版社:東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5-01-31
$ 119
作者:王麒愷 等人
出版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11-01
$ 480
$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