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橫跨中和西,縱躍幾千年
道是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的第一原理。而老子所明確的「道」,則是這一原理內涵的主流與核心。
但是,人們常常看不懂老子的五千言,越註釋越看不懂,越註釋似乎離原意越遠,如同繞進了不確定、測不準的量子狀態。筆者希望老子的五千言(本書採用《老子五千言》,只在不能改變原出處的地方標為《道德經》)易於被當代人所理解。所以,本書沒有採用通常的古文比對註釋、單一觀點投影分析的方法去解析,而是用「橫跨中和西,縱躍幾千年」的多元全面視域,即「無影燈」的方法聚焦,返樸歸真地去理解老子原意。希望這短短五千言能成為億萬人每天的必讀書。
中國有許多遠古神話傳說,與古希臘神話類似。也許正因如此,我們古人自稱中華為神州大地!五千年中華文明史,貢獻給人類文明和全世界的最偉大思想之一,就是《老子五千言》。
老子是中華哲學的起源。2500多年前,《老子五千言》在那個時代引發了在認知、思維、精神、靈魂領域的「大爆炸」,如同巨型核爆炸,並一直影響至今。老子的五千言開啟了中華民族在精神世界、靈魂世界的宏大建設和超限製造,構建了中華民族在精神世界和靈魂世界的基石。21世紀第三個十年,處於動盪世界的我們,為了人類的福祉、每個人的幸福,就更需要在老子及其道德善信慈愛等信念指引下,開展服務全人類精神世界、靈魂世界的新拓展新探索。
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指出:老子出於史官,曆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今天看來,《老子五千言》,既是它之前2500多年人類歷史的經驗總結,也得到了這2500多年的實踐和驗證,其同樣也將是今後幾千年乃至今後幾萬年有關人類言行舉止的箴言。老子的箴言,不僅對領導管理者有啟發,對從事各行各業者也有啟發,對芸芸眾生的為人處事更有啟發;老子的五千言,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具有現實價值,更具有未來價值;老子的思維,不僅對中華文明有意義,也對西方文明有意義,更對未來人類文明的走向有意義。
就筆者本人安身立命的專業而言,我寫這本書,易被人們視為不務正業。但多年來一種自驅的使命感,讓我欲罷不能、廢寢忘食、矢志不渝。因為我實在不忍心眼看着2500多年前老子早已給出了「文明的解藥」,而現實中許許多多的人卻「無藥可治」。他們被無邊無際的慾望之海無情吞沒,也許在最後一刻覺醒,但連絕望的呼喊聲都無法發出,也根本不知道這世上竟然早有老子煉好的解藥。如此,他們不僅失去了創造的能力和享受幸福的能力,有的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信心和生存能力,如同不知目的地的一葉扁舟在風雨中漂泊。
我身邊一切「道」的語言和2500多年前老子的繞梁餘音,一直迴蕩在我的靈魂深處,提醒並促使我寫下這本書:一是為了表達對老子的崇高敬意;二是以寫書來踐行「道」的德行。筆者秉記《老子五千言》的教誨:對每一個人而言,最好的人生旅程,就是尋道、悟道、用道;對自己關愛者、尊敬者的最好饋贈,就是送禮不如送道!
首先申明,本書不是一本有關老子及五千言的專業性的嚴謹學術著作,而是一本閱讀《老子五千言》的個人隨筆感想,至多算某種形式的科普寫作,或者算是一種閒談雜記,僅僅是為了啟發人們對《老子五千言》的理解。並在此鄭重聲明,筆者不是哲學家、歷史學家,只是一個具有人文思考的工程科技研究者和資深的大學管理者。數十年的科學研究與教書育人生涯,數十年的管理經驗積累,六十年的社會人生閱歷感悟,我用一輩子來讀懂、悟透老子及其五千言,迸發自內心地感恩《老子五千言》的教誨!此書依據個人理解、社會閱歷而寫成。書中定會有不少謬誤,望讀者閱讀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放過知識、留意思維,略去細節、關注框架。如閱讀此書,讓讀者勞神費力了,還請諸位原諒。
2022年初,俄烏戰爭帶給世界極大振盪,上海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而丟失了春天。在此氛圍和背景中,我得以再次靜心思考、提煉、表達老子思維,希望這些感悟能對每個人重新思考世界、國家、機構、羣體、個人及其存在價值有所啟迪。筆者力求通過對《老子五千言》的多角度理解,通過2500多年來眾多人、事、物的歷史例證,通過當代最新的科學技術和社會科學的事實,來揭示老子理念、思維的深刻含義及其現代性、未來性。
本書與過去和現當代有關老子的書有所不同:①不局限於對五千言的字面理解,尤其關注其「不學」、「絕學」的地方,關注字裏行間的含義,特別是老子的思維方式;②不局限於某時某地某國某人對五千言的理解,而是涉及上下2500多年的眾多國家、朝代和人們,關注跨越時空、跨越國家、跨越文明的多角度、多樣性的理解、應用、影響與效果;③不局限於人文藝術、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對五千言的字面理解,更是從自然科學、技術與工程角度展現對五千言的理解、應用、影響與效果。
本書的主體框架部分,有關老子思維、思想、觀點的描述部分,及參考文獻等,均以宋體字呈現;有關輔助讀者理解《老子五千言》的人、事、物等具象描述部分,均以楷體字呈現。文中圓括號及其中的數字,意指語句或者大意源自《老子五千言》通行本的所在章節。為便於初讀者理解,閱讀可以從第二章開始,然後再涉及其他章節。每章可以獨立閱讀。為便於加深理解《老子五千言》,各章之間文句表述可能不一樣,涉及的內容可能會有所重疊。
此書的源頭,倒推至2015年11月21日,我應邀兼任上海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當時我作了一個涉及《老子五千言》的報告,時任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社長的梅雪林先生對我理解老子的方式很感興趣,鼓勵我抽空寫下來交由他出版。我感動於梅社長的鼓勵和邀請,2016年開始廣泛閱讀,收集資料。但隨後我忙於中國工程院「全球工程前沿」戰略諮詢項目等,2018年1月又調任華東師範大學,就再也抽不出空,也就忘記了寫書這件事。
2022年疫情再次爆發,封控中筆者有了些時間。動筆寫作此書時,好不容易聯繫上梅雪林先生。我試探着問他是否還記得我們曾經的約定,因為我估計他早就忘記。當然如果忘了則更好,我就可順水推舟將書稿交我們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不承想,梅先生說,從沒忘記,天天念叨着,就是不好意思催我,知道我忙。當天早上他還想起這件事情呢。他已從原出版社卸任,現兼任廈門大學出版社顧問。他的一席話讓我羞愧難當,當即表示,為兌現承諾,一定在今年完成此事,並交由他安排出版。
2022年伊始,筆者開始寫作此書,這是難忘的顛覆性的一年。這一年筆者年屆花甲、外孫女出生、冬奧舉辦、俄烏衝突、東航空難、校園疫情、上海靜默、台海危機、黨的二十大召開……眾多非常之事交織在一起,2022年人們一再見證歷史。 這一年也成了我再次集中所有業餘時間和精力研究《老子五千言》的一年。很高興在寫作此書的過程中,2022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夏普萊斯等人,而他是第二次獲得此獎。幾十年來,他對老子的思想和思維方式理解頗深,令人敬佩。他認為《老子五千言》中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就是他獲獎成果「點擊化學」的哲學內涵。
感謝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張平祥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樊春海教授,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副校長徐玉芳教授,華東理工大學李忠教授,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原社長梅雪林先生,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的武志勇教授、哲學系的朱晶教授、學校辦的李彥壘博士,感謝他們認真閱讀了此書的文稿,並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此外,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參考了多位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一併致謝。
過去帝王將相、財主富豪夢想鞦韆萬歲,可是事實上,人生不過天年。在可以展望的未來,人類自然年齡也無法超越天年。但如果我們能回溯過去、明白歷史,就能更好地處理好當下,憧憬好未來。如果明晰了五百年的歷史並汲取經驗教訓,一生知足或者功成身退,就相當於增壽五百年;明晰了千年、萬年的歷史並汲取經驗教訓,一生知足或者功成身退,就相當於增壽至千歲、萬歲。所謂聖人,大致如此。所以,了解老子,了解其五千言及其思維在東方、西方的影響力和傳承創新,在幾千年歷史上各行業、領域、學科、專業的影響力和傳承創新,就相當於讓我們每個讀者增壽幾千年。
老子歷經天下苦難,宣揚大道,倡導「德善信慈愛」,為後世留下了永世的指路明燈!筆者不禁感悟老子的教誨:
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儉樸若石;
處下虛靜,敦信如嬰,敬天愛生;
大道如一,有無如一,榮辱如一;
去貪知足,地無棄物,世無棄人;
輔天而為,慈憐悲憫,不戰而勝。
對社會和讀者而言,筆者寫這本隨筆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請老子來輸水灌溉植菌種肥,讓板結的土地和心田,生長出自然燦爛之花!
就這樣我從年初寫到年底,又將新年。
錢旭紅
2022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