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修,才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要在人事中琢磨,才知道自己的火候已幾成了!如果你逃避現實,退怯了,那並不是解決之道,那只能叫做避世法門。
人人只有一個心,向外是情,向內是性;順去是識,逆來是智。只要不使「心意」陷入情境,何物擾之!徒兒啊徒兒!在你們看來,蒙上塵埃,就失去原有光彩,但在為師的眼裡,一切依舊是光潔明亮的;上天賦予的本性是恆久存在,不因蒙塵而失去原有的真,情與識只是應緣而生的反應,如果覺性夠,又何必為蒙塵生心而憂悲交錯、心上生心呢?
定心不夠就沒辦法靜,沒辦法靜就沒辦法安,沒辦法安,思慮就會混亂,沒辦法有所得。所以《大學》一書告訴我們「定、靜、安、慮、得」,為什麼要把「定」擺在第一?為什麼不把「靜」放在第一?因為心能定下來,就能平穩,無風,浪起不來,波也靜止,徒的心要像湖面一樣的澄靜。
般若,能照破妄心,摒除物我對待的執著,達到十方平等無礙的境地。此時的心即佛,佛即心,眾生的悲喜苦樂,即是菩薩的悲喜苦樂。這個慈悲,也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大慈,能伏治眾生諸病;大悲,能撫恤眾生諸苦。就像在黑暗中點燃燈火,照耀世間眾生,洞見光明本性。
「茹素」的意思,就是以清淡的生活、飲食而漸明其心志,不因物欲而迷亂了本心,不以殺生而喪失了良知與仁心,以保守住慈憫、惻隱的仁心。
心裡面要常感恩,不要怨,不要喊苦,你愈叫苦就愈苦,到最後就苦苦相繼;相反的,如果你常覺得自己是個有福的人,久而久之,福不請自來。為什麼?因為心裡面認定是苦,你就轉不過來,到後來你真的很苦。所以,心裡覺得苦,看什麼都是苦;心裡覺得不苦,看什麼都是福。
貪念過份了,就惹禍犯過。就好比當別人需要你也需要,而你是貪得無厭時,就可能會以傷害對方來滿足你自己的需要。修道人在隱微處會不會也犯到這點,那就要看修道的功夫、觀念以及道德有幾分,所以修道是要「用功夫」的。
人之所以會快速老化,大半由縱情恣慾而來,百憂纏心,千慮勞形,費盡精神,認假作真,以苦作樂,將先天一點生機斷喪殆盡,性亂命搖而致根本不固,故由壯而老,由老而死,不能隨順天命的自然演化。這樣的命數,難道非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