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回顧二十年前,剛剛步入社會,即有幸承乏上庠,留任母校教職,也因而與語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在師友的提攜指導之下,透過長期的教學、研究,以及許多觀摩、輔導、競賽和講演的機會,得以漸漸開了眼界,也慢慢產生對語文教育的看法和憧憬。其後,又有幸先後進入教育研究所,以及中文研究所修讀碩士、博士課程,在不同領域的研習和探討裡,沉浸濃郁,含英咀華,更有助於啟發學術動機,開拓研究領域,當然,也從中持續累積對語文教育的認識,以及延續對這個學科的熱忱。
根據粗淺的觀察,國內對語文教育懷有高度期待者,所在多有,包括第一線的教師、家長,以及政府官員、熱心人士,這些夥伴在各自崗位上奉獻一己心力,其精神與成就令人動容。至於從事語文教育研究的學者專家們,則努力於貢獻己見、引介新說,進而主導教育政策和實務的推動,引領著國內語文教育的革新發展,居功厥偉,這些前輩們的辛勤建樹,也見證著國內語文教育發展的光輝歷史。然而,若專就語文教育的研究而言,平心而論,國內的學者或來自中文專長背景,或出於教育專業立場,乃至於國外語文教育學術領域者,不同的研究背景,自然可以激盪出智慧的火花,但長期以來,似乎還尚未充分累積兼具本土性與實證性的雙重功能,進而落實理論與實務合一的研究成果,以供教學現場所需。
上述情形的原因無他,正由於語文教育是社會科學,自然不能只落於觀念的探討,理想境界的追求,還得具有實證的研究態度與作為,此外,語文教育固然是教育的活動,但主角卻是語文的內涵,若不深究語文的本質與現象,只能是隔靴搔癢,一事無成的。再者,西方的語文教育研究發展,多年有成,引介作為借鏡與談助,本無可厚非,但語言、文化內涵有別,國情、教育現象迥異,若悍然以之作為國內語文教育的圭臬,則不免終成笑柄,誤人子弟。又見有志於語文教育者,常難免不食人間煙火之譏,正因為其研究內容只見理論推導,不提實務建議,更何況在沒有教學現場的證據時,卻徒然以實驗室數據說話,此舉怎能取信於人?又如何有益於學習呢?
國內語文教育系所,所剩無幾,而此類系所中曾開設「聆聽教學」相關課程者,唯有我校語文教育系,本書乃因應教學所需,從理論到實務,乃至未來研究的建議,相信可提供大學部同學、碩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學者專家,許多教學與研究的具體建議。此外,教育部頒布《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後,「本國語文」的部份雖已將「聆聽」列為一獨立範疇,但相關的教學與研究資源十分貧乏,亟待建立,本書撰寫之初,即試圖填補此不足之處,以供國語文教學實務之需。再者,相較於閱讀、寫作和說話等語文教育的範疇,海峽兩岸在漢語聆聽教學的相關研究,可說是幾近於零,即使國外的相關研究,也大約僅百年歷史,許多領域尚待開發,基於此,本書可謂國內首開風氣之作,也希望略盡棉薄之力。最後,當今華語文教學風行,但聆聽的部分卻也是十分缺乏,人所共知,本書所建立的相關理念與教學的實務建議,不僅可以提供國語文教學之需求,無疑的,也可延伸至華語文教學的領域。
基於上述的機緣與期待,本書乃不揣固陋,繕寫付梓,希望拋磚引玉,以待來者,更祈盼能對語文教育學界,提供一己管見,略酬平生之志,故盡敘所得一二,以求教於大方之家,並告慰 先父在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