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衝突現場,到理解彼此
教養路上的理解與重生
先生:「對啊,她們母女每天都在吵,我在旁邊也不知道怎麼辦。」
太太:「我只是叫她把玩具收好或去洗澡,她也能氣成那樣,我才會生氣啊!」
先生:「你就不要一直罵她啊,你一罵她就更火大。」
太太:「我不罵,她根本聽不進去!」
先生:「可是我用講的,她就會去收啊!」
太太:「我也講過了,就是講不聽我才生氣啊!」
夫妻看似是為了孩子的情緒問題前來諮商,結果卻演變成另一場夫妻爭執——這樣的場景,你熟悉嗎?
類似這樣的情景,對很多家庭來說,可能都不陌生。表面上看似是夫妻在教養上的意見不同,背後卻藏著滿滿的情緒、誤解與「沒被支持」的委屈。本書,正是從夫妻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場景出發,一步步帶領讀者看見教養背後的問題,並找到情感重新連結的可能。
▍教養,是關係的照妖鏡
曾經並肩築夢的伴侶,在孩子出生後,卻常變得像來自兩個星球的人。本書從夫妻親密的變化談起,說明為何教養會讓關係從「我們」變成「我和你」,也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自己在當父母的過程中逐漸失去了作為「伴侶」的角色。
本書從高特曼理論出發,帶領讀者從「親密感消失的轉折點」出發,重新回到愛的地圖,練習再一次靠近彼此。
▍不一定要吵贏,而是要聽懂
要知道,爭吵的背後,是情緒;情緒的背後,是說出口的期盼。
本書第二、三章聚焦於家庭裡的「情緒風暴」:你是否常常一句話就點燃對方的怒火?是否感受到「我們好像只剩下吵架的功能」?這些現象,其實都有心理學上的解釋。
透過高特曼提出的「四騎士警訊」——批評、輕蔑、防衛與築高牆,帶讀者理解衝突的模式、學會如何拆掉家庭中的炸彈,進而找到更健康的溝通節奏。因為,好的衝突處理,正是深化彼此關係的開始。
▍不見得有對錯,而是價值觀不同
你覺得孩子要嚴格管教,他覺得孩子要快樂成長;你認為花錢要有計畫,他覺得偶爾犒賞一下也沒關係……這些常常爭不完的議題,其實是「永恆問題」。
從理解吵架的情緒到幫助夫妻辨認這些無解卻必須共存的差異,並引導彼此傾聽對方背後的「夢想」與「意義」——當我們願意停下來問:「你為什麼這麼在意?」關係的風景,也將改變。
▍就算不夠完美,也能一起向前走
最後,本書作者張雅淳、邱惠振二位心理師將透過建立「家庭儀式」與「關係象徵」,讓教養不再成為夫妻爭執的戰場,而是生活的共同舞台。從「我也會在」到願意承認「我也可能會犯錯」,這些簡單的行動,都是愛的語言。
本書不是教你如何成為完美父母,而是邀請你和伴侶重新成為彼此的神隊友。即使不同步、即使會受傷,但只要你們還願意理解、願意修補,關係就有重生的可能。
作者簡介:
張雅淳
二寶媽、職業婦女、諮商心理師、家庭教育博士、小學教師、大學教授、親職教育講師,生活中多元的角色存在,喜歡傳遞心理學的美好,20年來20,000人次以上諮商輔導,2,000場次以上心理教育講座,2本教養書籍。
相信家庭會帶給彼此成長、相信教育會帶來改變、相信生命擁有無限的可能;因為相信與喜歡,所以分享心理學與家庭教育的感動。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博士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博士班
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
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學士/公費生
▍現任
芙樂奇心理諮商所 所長
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衛福部心芙創傷復原中心計畫 計畫主持人
彰化師範大學碩士層級諮商實習與輔導課程 督導
▍專長
遊戲治療、家庭教育、正向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輔導
累計20,000人次以上諮商輔導,2,000場次以上心理教育講座,教育廣播電台之樂活家庭人物誌固定嘉賓
▍獲獎記錄
教育部家庭教育博士論文獎優等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創意遊戲治療媒材佳作
台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學系70亮點系友
▍曾任
彰化縣教育局學生諮商中心 行政督導
彰化縣永靖國民小學 輔導組長、教師
靜宜大學社會工作與兒童少年福利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政府單位(衛生局、勞工局、社會局、教育局)】與社福機構(張老師基金會、家扶基金會、伊甸基金會、YMCA等)】特約心理師
各縣市家庭教育中心合作講師
▍著作
用遊戲陪伴孩子走過情緒風暴:培養孩子的IQ、EQ、AQ、MQ能力!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委屈沒人懂!:教導孩子滿足需求、調適情緒、解決問題
▍FACEBOOK
Dr. 張雅淳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75931396292
芙樂奇心理成長心理諮商所:https://www.facebook.com/psflourish
邱惠振
兩個孩子的爸,諮商心理師。在企業、醫院、各級學校,社區等不同領域進行心理諮商專業。
2015年,完成婚姻大師Dr. John Gottman的伴侶治療師訓練,並且成為台灣極少數登錄於高特曼取向伴侶治療師全球網絡的一員。長期投身於家庭與關係議題推廣,並於Facebook經營「」專頁,致力於讓心理知識走進日常生活。
▍學歷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班
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學士
▍現任
芙樂奇心理諮商所 督導/諮商心理師
衛服部心芙創傷復原中心計畫 督導
彰化師範大學、嘉義大學、亞洲大學碩士層級諮商實習與輔導課程 督導
▍專長
伴侶/婚姻治療(The Gottman's Method Couple Therapy)
成人、青少年心理諮商
創傷議題(關係暴力、性暴力創傷)】
親密關係議題(外遇後信任修復)】
物質濫用、成癮
情緒困擾(憂鬱、焦慮情緒)】
▍獲獎記錄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創意遊戲治療媒材佳作
▍曾任
中國醫藥大學、朝陽科技大學 兼任心理師
彰化縣政府特定對象職場就業服務計畫 計畫主持人
彰化縣政府新住民就業與創業力職場服務計畫 計畫主持人
桃園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員工關懷方案 講師
臺中市教育局學生輔導中心 外聘心理師/講師
臺中市、彰化縣家庭扶助基金會(親職教育、成人保護、兒少保護)】特約心理師
▍FACEBOOK
邱惠振心理師的婚姻診療室: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CHIU
芙樂奇心理成長心理諮商所:https://www.facebook.com/psflourish
作者序
【作者序1】從心理學專業到親職實踐的真實體驗/邱惠振
「你們家兩個男孩!天啊,家裡一定很瘋狂吧?」說話的人露出同情的表情。
「不會啦,他們兩個其實還蠻乖的,應該滿好帶的。」我試著不要太驕傲。
「對喔,你們都是心理師,你們都怎麼帶小孩啊?」對方好奇地問。
於是,這本書開始逐步誕生、成形。
理論與實務的碰撞:當心理師成為父親
身為人夫也是兩個孩子爸爸的我,有著豐富且充實的實務經驗。老大剛出生時,我跟太太在月子中心接到了保母電話,被告知她得請假,於是我們未來兩年的計劃徹底泡湯。我們當下做了決定:自己帶孩子到上幼幼班。於是,邊工作邊帶孩子成為我們接下來兩年的生活。
把心理學的理論及研究用在帶自己的孩子上,成了習慣。孩子睡了之後,我們都會聊聊今天有沒有發現孩子的異樣,並且開始分析、討論可以怎麼處理。
「你有沒有發現哥哥最近都會講反話啊?!」
「好像是因為你有時候都會亂開一些玩笑,哥哥就學起來了。」
「小朋友就是直接模仿,你要小心自己的說話方式。」
很多個晚上,我們都有類似的對話與討論。我們運用學習到的能力,討論著孩子的狀況,即使自己是研究親密關係、成人、兒童心理的專家,在育兒過程中,我仍對父母親對小朋友影響力的感到震撼。
專業訓練的收穫:理解伴侶互動的重要
伴侶互動,是更深入了解「為什麼一個人會成為這樣的人」的重要拼圖。
2015年對我來說是重要的一年,那年我到美國西雅圖完成了婚姻大師約翰‧高特曼(Dr. John Gottman)親自訓練伴侶治療師的三階段培訓,我也成為在台灣、亞洲少數完成GMCT(Gottman Method Couple Therapist)訓練的一員,也是目前唯二登錄於全球GMCT網絡中的台灣成員。
約翰‧高特曼是全球婚姻關係的大師,之所以有名,是因為能透過觀察伴侶的互動,預測他們未來會走向分手離婚,或是幸福長久。我學到分析伴侶互動的專業技能,對我的專業工作有很大的助益,但最有幫助的是讓我更清楚知道父母的互動如何影響一個孩子。
家庭實踐的三大關鍵要素
伴侶關係分成三大關鍵:建立親密、衝突管理、共享意義。在家庭中,如果父母能在孩子面前展示合宜、有效建立親密感的互動方式,也能在兩個人想法不一樣時,示範如何討論,並用合適的方式了解對方立場中更深入的渴望跟需求。這樣的家庭互動,會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這些技能,並運用在學校、社會互動中解決相關的人際問題,讓情緒跟專注力有更多的餘裕跟空間用來應付課業。
家庭,是培養孩子親密互動的重要場域。我們在本書中透過案例故事(基於心理諮商的保密原則,所有角色、故事情節都經過編修,並非個案案例)、理論分析,以及實作練習,深入淺出地讓需要的父母們創造更多有效、幸福的親密溝通,陪著我們的孩子更幸福地成長。
溝通及關係,是有脈絡可循的科學。我們希望透過「對話」、「故事」,讓大家在閱讀上更有共鳴,因為每章節的對話都曾出現在我們的溝通及關係中。但經由我們的解析,讀者可以從我們心理師的角度,一起了解理論如何解析這些溝通。可以更了解溝通對我們及孩子的影響,我們更有能力選擇及決定下次可以怎麼說或聽。另外,也希望書中的「伴侶溝通小學堂」,可以讓家人一起進行及討論。溝通及關係,不只是科學及理論,更是需要用心經營的實踐。
【作者序2】當愛與差異相遇:心理師夫妻的育兒協奏曲/張雅淳
在諮商室裡,我能感受到來此諮商父母眼中的深情與無奈。他們給予孩子滿滿的愛,卻在面對彼此的差異時陷入困境,夫妻關係緊張,親子互動也變得辛苦。作為兩個孩子的母親,我深深理解這種掙扎——我們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但夫妻兩人往往在「什麼是最好的」教養問題上有了分歧。
當金龜子遇上樂高:我們的衝突與和解
我和先生來自不同的世界。我在彰化鄉下長大,童年記憶是抓金龜子;他在台北成長,週末是待在家中練樂器、玩樂高。我的家庭開放自由,習慣直接表達情感;他的家庭傳統內斂,愛意深藏在默默陪伴中。
當我們有了孩子,這些差異成為了衝突的源頭。我想帶孩子玩金龜子,他說這是虐待小動物;我喜歡週末帶孩子到處探索,他偏愛在家靜態學習。那一刻我才深深感受到,原來彰化和台北之間不只是地理距離,更是成長世界的天壤之別。
有心理專業還是難解夫妻矛盾
雖然我從大學開始學習心理學,研究所專攻諮商輔導與家庭教育,擁有近20年的家庭心理學經驗,但面對自己的婚姻關係時,我同樣感到痛苦與不知所措。
婚後的現實落差消磨著我們的親密關係,讓我對感情產生懷疑與不安。婚姻的衝突與矛盾讓我明白,專業知識並不能讓我們在關係衝突中免疫,但可以成為我們彼此理解和成長的工具。
探索彼此差異成了我們的禮物
夫妻關係的轉機出現在我們開始真正溝通的時候。先生學習了高特曼的伴侶諮商取向,我在博士班研讀本土華人心理學與家庭教育,我們開始在夜晚分享彼此的童年記憶,討論對育兒的不同想法後發現,夫妻間的差異不該是問題,更是豐富彼此生命的禮物。
由於我們的不同,孩子的週末變得更加多元:週五晚上學樂器(滿足爸爸的音樂情懷),週六早上學網球桌球(滿足媽媽的運動基因),週日全家一起聽音樂、去公園運動(融合我們的共同愛好)。
因為和先生走過夫妻間的關係矛盾與衝頭,我們回到了親密關係的初衷,探討如何在教養差異中找到平衡,明白有些議題可以透過溝通化解,有些則需要學會接納和調適。
本書從夫妻溝通、自我調適、陪伴孩子成長等不同角度出發,希望能幫助每個家庭從教養的無助中找到改變的可能;改變其實並不可怕,唯有改變才能為家庭的未來帶進更多美好,但是這樣的改變必須有個框架與方向,才能成為引導夫妻與孩子共同前進的正確方向,願這本書能為你的家庭帶來更多的理解、包容與美好的未來。
【作者序1】從心理學專業到親職實踐的真實體驗/邱惠振
「你們家兩個男孩!天啊,家裡一定很瘋狂吧?」說話的人露出同情的表情。
「不會啦,他們兩個其實還蠻乖的,應該滿好帶的。」我試著不要太驕傲。
「對喔,你們都是心理師,你們都怎麼帶小孩啊?」對方好奇地問。
於是,這本書開始逐步誕生、成形。
理論與實務的碰撞:當心理師成為父親
身為人夫也是兩個孩子爸爸的我,有著豐富且充實的實務經驗。老大剛出生時,我跟太太在月子中心接到了保母電話,被告知她得請假,於是我們未來兩年的計劃徹底泡湯。我們當下做了決定:自己...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從心理學專業到親職實踐的真實體驗 邱惠振
當愛與差異相遇:心理師夫妻的育兒協奏曲 張雅淳
CH1從親密到陌生:當教養讓我們擦身而過
教養,本是夫妻兩人攜手共同完成的「旅程」,卻往往在日常瑣事與分歧中,讓曾經親密的伴侶逐漸疏離。是時候想想,如何才能重拾那份愛慕與親密。邀請彼此在教養路上,再次同行。
一、重回愛的地圖:在教養路上找回親密與愛慕
【伴侶溝通小學堂1】學習對另一半說好話
二、轉向,或背離:增加兩人的情緒銀行
【伴侶溝通小學堂2】用情緒探索問句增加情緒存款
CH2從共識到摩擦:用情緒埋下的教養衝突
教養,本應是父母在愛與信任中建立的「共識」,卻常因潛藏的情緒與累積的壓力,轉為彼此拉扯的戰場。試著從「衝突」面向,思考如何不讓伴侶間的爭吵對孩子產生影響。
一、家是向孩子示範「衝突處理」的方式
【伴侶溝通小學堂3】找回被遺忘的情緒策略
二、別讓伴侶間的四騎士,影響親子關係
【伴侶溝通小學堂4】練習辨識溝通中的四騎士
CH3從共鳴到靜默:失控的溝通毒素
教養,本應是情感交流的「共鳴」,卻在不斷累積的情緒毒素中,轉為彼此沉默與孤立的氛圍。當心!情感關係中的四大破壞力量——抨擊、輕蔑、防衛、築高牆,很可能引發家庭大風暴!
一、沒有舞伴的雙人舞——抨擊與防衛
【伴侶溝通小學堂5】「溫和開場」取代「抨擊」
二、快爆炸的壓力鍋——輕蔑與防衛
【伴侶溝通小學堂6】「建立感激的文化」創造滿滿的親密關係
三、關係與教養中的火藥庫——築高牆引起的情緒氾濫(Flooding)】
【伴侶溝通小學堂7】事先約定情緒氾濫時的「解方」
四、夫妻也能鬆口氣——釋放教養權利
【伴侶溝通小學堂8】教養任務的分工練習
CH4從裂痕到拉鋸:穿越無解的教養矛盾
教養,本應是理解與協調之後的「磨合」,往往因價值觀與成長經驗的差異,讓父母陷入拉鋸與對立。該如何重新面對「永恆問題」──建立有共識且更理解的教養同盟。
一、認同差異,成為不完美卻緊密的同盟
【伴侶溝通小學堂9】檢視另一半和自己的經驗差異
二、夫妻衝突不是難溝通,是無法聽見彼此的「情感」與「價值」
【伴侶溝通小學堂10】探索遺忘的夢想:試著接近理解另一半
三、不是贏,而是一起走:衝突中的讓步智慧
爸媽溝通小學堂11】Bagel 圈溝通練習——達成雙贏的共識
CH5從築夢者到異路人:當伴侶無法建立共享意義
教養,本應是夫妻打造幸福家庭的「實踐」,卻可能在過程中讓彼此成為不同世界裡的旅人。或許,有意義的「家庭儀式」與「象徵」,能再次溫柔喚起夫妻間的理解與再靠近。
一、我是與你共組家庭的人:我的角色不只是媳婦
【伴侶溝通小學堂12】找出你最在乎的角色與分配
推薦序
作者序 從心理學專業到親職實踐的真實體驗 邱惠振
當愛與差異相遇:心理師夫妻的育兒協奏曲 張雅淳
CH1從親密到陌生:當教養讓我們擦身而過
教養,本是夫妻兩人攜手共同完成的「旅程」,卻往往在日常瑣事與分歧中,讓曾經親密的伴侶逐漸疏離。是時候想想,如何才能重拾那份愛慕與親密。邀請彼此在教養路上,再次同行。
一、重回愛的地圖:在教養路上找回親密與愛慕
【伴侶溝通小學堂1】學習對另一半說好話
二、轉向,或背離:增加兩人的情緒銀行
【伴侶溝通小學堂2】用情緒探索問句增加情緒存款
CH2從共識到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