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花月總留痕:香港粵劇回眸 1930s-1970s的圖書 |
|
$ 444 ~ 639 | 花月總留痕:香港粵劇回眸 1930s-1970s
作者:岳清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9-12 語言:繁體書 ![]() |
|
香港是世界上相當重要的國際金融、工商服務業及航運中心,傳統基金會連續二十四年評選香港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並憑治安優良、社會廉潔、稅制簡單和法律制度健全聞名於世,有「東方之珠」的美譽。在2018年GaWC公布的世界全球都市列表中,香港僅次於倫敦、紐約位列第三。「香港品牌」是一項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重點宣傳計劃,推廣香港為「亞洲國際都會」。香港同時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安全、經濟發達、生活富足、具競爭力、適宜居住以及人均壽命最長的國際大都會。「雙普選」、去工業化轉型、貧富懸殊及與中國內地的矛盾等則為該地主要的社會議題。
維基百科
粵劇自1920年代開始,由官話改為廣州白話。1930年代,紅船班漸漸消失,而省港班隨之興起。與此同時,粵劇行當演變為「六柱制」,編劇、粵曲亦相應發展。1950年代後,名伶首本戲寶相繼湧現,名班屢出,粵劇發展到興盛輝煌的階段。
本書就從這一段歷史講起,涵蓋抗戰前、淪陷時和抗戰後三個階段,輔以豐富的報章資料和劇照影像,對各時期的名伶、名劇、重要事件都做了鋪陳,名伶如薛覺先、馬師曾、桂名揚、陳錦棠、新馬師曾、任劍輝、芳艷芬、白雪仙、紅線女、何非凡等,名劇如《王昭君》《洪承疇千古恨》《鍾無艷》《關麗珍問吊》《銅雀春深鎖二喬》《夢裡西施》《香花山賀壽》等,事件如“薛馬爭雄”、粵劇改良、新型戲院落成、粵劇義演救亡、避難澳門、名伶大匯演等。
「難記興亡事,花月總留痕。」本書資料翔實,許多圖片還是第一次公開,希望以此呈現粵劇藝人在動盪不安的時代如何勇敢挑戰命運、竭盡全力保存自己的藝術生命,也可作為一部粵劇發展史,幫助普羅大眾走近粵劇,做好文化保育。
名人推薦
岳清先生是粵劇研究專家,更是有心人,對香港粵劇的深情「回眸」,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筆下所記以至情之所鍾,都從來沒有離開過香港粵劇所經歷的「烽火歲月」。
岳清先生盡全力在多種瀕近散佚的舊報書刊雜誌中披沙揀金,一冊殘舊劇刊、一段陳年剪報,都是拼砌香港粵劇歷史的珍貴零片,都值得重視。更難得的是,他能把香港粵劇歷史置於粵港澳拼合而成的文藝版塊上一併思考、一併處理,是以「回眸」所見,更見完整合理,也更見立體。――朱少璋
作者簡介
岳清
粵劇愛好者及研究者。1980-1990年代,於名伶梁漢威的漢風粵劇學院習唱粵曲。2008-2009年,修讀香港八和粵劇學院、香港大學粵劇研究及推廣計劃合辦的「粵劇編劇班」課程。曾為《粵劇曲藝月刊》《戲曲之旅》等雜誌撰寫專欄文章。已出版:《萬紫千紅李麗華》(2015)、《光影尋源解構1948-1969香港電影的繆斯》(2009)、《新艷陽傳奇》(2008)、《粵劇文武生梁漢威》(2007)、《錦繡梨園》(2005)、《烽火梨園》(2005)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