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教育改革的風起雲湧,如何參考借鑑先進國家的教育政策與制度,掌握其教育問題與實施缺失,就成了比較教育研究的焦點。在這些國家中,英國自一九八八年教育改革法頒佈以來,在教育制度與制度方面有很多的變革,其改變之劇烈、範圍之廣闊和影響之深遠,頗值得比較教育研究者關心與瞭解。本書的主要目的正是要分析英國近年來主要教育政策與制度變革之背景、現況與發展趨勢,提供給關心我國教育改革者作為參考。
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的圖書 |
![]() |
$ 77 ~ 412 | 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教育新知02
作者:李奉儒/主編 出版社:濤石 出版日期:2001-08-15 語言:繁體中文 規格:平裝 / 431頁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
|
英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採用議會制進行管轄。其首都倫敦為全球城市A++級別城市和國際金融中心,大都會區人口達1380萬,為歐洲第三大和歐盟第一大。現任英國君主為女王伊莉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即位。英國由四個構成國組成,分別為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其中後三者在權力下放體系之下,各自擁有一定的權力。三地首府分別為愛丁堡、卡地夫和貝爾法斯特。附近的曼島、耿西行政區及澤西行政區並非聯合王國的一部分,而為皇家属地,英國政府負責其國防及外交事務。
英國的構成國之間的關係在歷史上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英格蘭王國通過1535年和1542年的聯合法令將威爾斯納入領土。1707年聯合法令使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共組大不列顛王國,1801年大不列顛王國和愛爾蘭王國共組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1922年愛爾蘭中南部26個郡脫離英國組成愛爾蘭自由邦,最終造就了當今的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大不列顛暨北愛爾蘭聯合王國亦有14塊海外領地,為往日帝國的遺留部分。大英帝國在1921年達到其巔峰,擁有全球22%的領土,是有史以來面積最大的帝國。英國在語言、文化和法律體系上對其前殖民地保留了一定的影響力,因而吸引許多以前大英國協的移民前來居住。
英國為已開發國家,以名義GDP為量度是世界第五大經濟體,以購買力平價為量度是世界第九大經濟體。英國是世界首個工業化國家,1763年—1945年英國為世界第一強國,當今英國仍是世界強國之一,在經濟、文化、軍事、科技和政治上均有全球性的顯著影響力。英國為國際公認的有核國家,其軍事開支位列全球第五。1945年以來英國即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73年—2020年英國是歐洲聯盟及其前身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成員國。英國還是大英國協、歐洲理事會、七國財長峰會、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和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
維基百科
隨著國內教育改革的風起雲湧,如何參考借鑑先進國家的教育政策與制度,掌握其教育問題與實施缺失,就成了比較教育研究的焦點。在這些國家中,英國自一九八八年教育改革法頒佈以來,在教育制度與制度方面有很多的變革,其改變之劇烈、範圍之廣闊和影響之深遠,頗值得比較教育研究者關心與瞭解。本書的主要目的正是要分析英國近年來主要教育政策與制度變革之背景、現況與發展趨勢,提供給關心我國教育改革者作為參考。
第一章 英國教育改革:以中小企業教育階段為例
教育改革機構
中小學教育改革的歷史回顧
英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第二章 英國教育改革法案中的市場機制
市場機制的研究趨勢
市場機制的理念及其在教育之應用
英國一九八八年教育改革法形成背景與內容解釋
英國一九八八年教育改革法中市場機制之分析
結論
第三章 英國學校視導制度
英國學校視導制度之演進
英國學校視導組織與人員
英國學校視導實施概況
英國學校視導制度之評析
第四章 英國英格蘭與威爾斯地方教育委員會德組織與運作
教育行政組織
地方教育決策與行政組織
學校管理委員會
結論
第五章 英國幼兒教育的義務化發展
前言
歷史背景
實際運作
未來發展趨勢
第六章 英國綜合中學
綜合中學的萌芽
改組綜合中學的歷程
綜合中學成為中等教育的主流
綜合中學的規劃與運作
綜合中學初期發展至一九八o年代的教育問題
一九八o年代以來綜合中學的發展
結論
第七章 英國大學入學制度解析與運作
大學入學制度之演進
大學入學制度現況
第八章 英國在家教育
在家教育的歷史發展
父母選擇在家教育的原因與特徵
在家教育相關的法令規定
在家教育實施的現況
在家教育實施的成效與問題
第九章 英國技術與職業教育制度研究
背景
政策與制度
課程與教學
師資與學生
特色與展望
第十章 英國實習輔導教師之角色與職責、特質與甄選
前言
實習輔導教師之角色與職責
實習輔導教師之特質與甄選
結論與建議
第十一章 英國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方案
前言
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模式
實習輔導教師的輔導策略
實習輔導成效的評鑑
結論與建議
第十二章 英國教師在職進修制度的回顧與展望
前言
歷史回顧
現況分析
未來展望:學校本位的進修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