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理》堪稱英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聖經,
更是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中小學教師必讀書籍!
本書從珀西‧南恩的著作中精選若干篇文章結集而成──
珀西‧南恩近半個世紀都在中學、大學從事教學工作,
他在教育理論領域最著名成就是他提出的「生物起源理論」,
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協助學生盡可能實現最高度個人發展。
▎關於教育的目的
甲說: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品格的薰陶。
乙說:教育的目的在於籌備完美的生活。
丙說:教育的目的在於造就有利於健全身體的健全精神。
……
但是,到底是要「陶冶」什麼品格?
如何「完善生活」?涵蓋哪些活動?
所謂「健全精神」的標準又是什麼?
每個教育計畫歸根究柢是一種實踐哲學,一定會接觸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所以,任何教育目的如果詳細到可以提供準確的指導,便都與生活理想有關聯,並且,因為生活理想永遠不可能相同,它們所矛盾的都將在教育理論中反映出來。
▎關於遊戲
兒童的創造性活動像守舊性活動一樣,具備一個經典的、顯然的表達形式,而這個形式就是「遊戲」。
◎剩餘精力說
「剩餘精力說」雖然讓人有啟迪,可是它在傳統形式上,並不能闡明所有問題。比如,一個疲憊的孩子當無聊的散步改成捉迷藏遊戲時,他忘了他痠痛的兩腿,或是一個疲勞的成人玩一下高爾夫球後,回到工作感到神清氣爽。很明顯,在這兩個事例中,遊戲並不是發洩剩餘精力的途徑,而是新的精力藉機供應生物應用的方法。
▎關於模仿與本能
人類本性的兩個堅不可摧的趨向。一個是「模仿」的普遍趨向,我們將稱它為模仿趨向,另一個是跟從某些獨特的活動路徑的趨向,我們將稱它為本能。
◎什麼是「模仿趨向」?
模仿趨向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對接納別人的行動、情緒和思維的方法所展現的普遍趨向,它的範疇寬泛的遍布動物界,它的作用和獨特遺傳的作用那樣巧妙交匯著,導致兩者難以分開。
◎什麼是「本能」?
某種先天決定趨勢,能夠用某種特別的身體情況、某個外界的東西或者某個特別的情形使它發動。飢餓就是第一種即欲求類的典型;好奇則歸於第二種,很多心理學家將這一種叫作本能。
本書特色:英國教育家珀西‧南恩一生著述頗豐,他最主要的著作《教育原理》於1920年出版,其他著作還有《代數教學》、《化學初級讀物》、《愛因斯坦理論的理想主義解釋》、《20世紀自由教育的意義》等。本書即是從南恩的著作中精選若干篇文章結集而成,希望讀者可以從中領略這位教育家不朽的教育思想。
作者簡介:
珀西‧南恩(Percy Nunn,西元1870~1944年),20世紀上半期英國傑出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哲學家和科學家,英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理論優秀代表。珀西‧南恩在教育、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等領域都頗有心得,其最著名的成就是「生物起源理論」,最主要著作為《教育原理》。
孔謐,華裔加拿大人,外籍專家、自由撰稿人。英美文學及語言學學士,企業管理碩士,輔修國際經濟與貿易。翻譯並著有《世界上最偉大的談判家》、《在組織中工作》、《無畏的希望》、《成長的法則》等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偉人亞里斯多德曾在他的一本名著的序裡說:「每種藝術都聯想以某種善為目的。」我們本書所探究的教育,當然就是一種藝術。所以,一開始就詢問它是以哪種善為目的,這是合乎情理的。
關於這個問題,不免有一些自認為是正確的答案。甲說,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品格的薰陶;乙說它在於籌備完美的生活;丙說在於造就有利於健全身體的健全精神。類似這樣的回答數不勝數。幾乎所有的都好,但當我們繼續追問下去,到底是「陶冶」什麼品格?怎麼去「完善生活」,都涵蓋哪些活動?所謂健全的精神的標準又是什麼?我們不難發現,就像基汀(M. W. Keatinge)敏銳的指出的,那些為教育所提出一個廣泛目的的意圖,結局常常是一種遐想。這多數是因為這樣的事實,每個人都能在較大的領域裡隨意的解釋。就像甲所以為的良好品格,在乙看來就變得荒唐可笑或令人厭煩;丙所理解的完備的生活,對丁來說也許是精神的泯滅;對於戊所推崇的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但己認為這就像假學者的心靈寄託在野蠻人的身體裡一樣。對於這些事實,一個總是喜歡嘲笑的人就會說,我們引用格言的真正作用,只不過是在字裡行間,隱沒了教育信念和那些實踐上不能融合、無法公布的根本意義上嚴重的分歧。
這些所謂不幸的分歧,它的源頭是很容易發現的。每個教育計畫,歸根究柢是一種實踐哲學,一定接觸到生活的每一個方面。所以,任何一個教育目的,如果詳細到可以提供準確的指導,都與生活理想有關聯,並且,因為生活理想是永遠不可能相同的,它們所矛盾的都將在教育理論中反映出來。舉例,假設「希臘人的人生觀」與清教徒改革者的人生觀互相矛盾,想要在它們所形成的教育理念之間獲得調和是勞而無功的。並且,我們不但可以說,任何一個生活理想都不曾長期有一無二的統領過文明的人類,就算它們都屬於同一種族和同一民族;我們也一定認可,一個理想中有著許多的掛名伴隨者,經常會有敵視的派系、猜忌的依賴者和神祕的抗爭者。所以,教育的先行者們不停的互相攻擊,而平常人則不知所措,這沒什麼可奇怪的。
困難的根本原因毫無疑問在於人類複雜的天性,特別是關於人類天性的一個最令人疑惑的相互牴觸的理論。從這個觀點出發,人們就好像海島上孤單的居民,每個人之間都存在望塵莫及的海洋。比如,我們的精神便可以稱為利用我們嘴唇發出的聲音與手指所寫出的印刷的符號委婉的、呆板的交流,可我們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往來,也沒有共同的存在:你就是你,而我也永遠是我。但換一種觀點來說,人們卻又是互相依靠,成為一個整體。在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都是赤裸著身體,而我們的心靈也是空著的。就像我們的身體需要依賴別人的雙手才會有衣穿,我們的心靈也需要依靠他人的心靈才會有內容。丟掉這些借來的東西,我們絕大多數就不能生存,當然也不能稱之為人了。
在人們用哲學來表達生活時,若生活上各種衝突這一方面不是他們所特別強調的,那特別強調就是另一方面。霍布斯(Thomas Hobbes,西元1588~1679年)一本名著《利維坦》(Leviathan,西元1651年)的內容就是下面所表達理論的經典闡述:在自然狀態下,每個人都是單獨的和自力更生的個體,每個人都經久不衰的和剩下所有的人進行著抗爭。按照霍布斯所說的,只有在部分人相互結盟,把他們所擁有的個人權利(除了自我保存的權利以外),給予為他們共同的安全和利益而行使職權的最高代表權力機構時,才能防止這種遍及的爭鬥。「那個以共和國或國家來命名的大利維坦」便從此誕生。黑格爾(Hegel,西元1770~1831年)的哲學,對歐洲大陸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活動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在他的哲學中,霍布斯所表達的順序完全被顛倒了:社會並不是人們發明的產物,而是人們精神所存在的根本。社會被看作一種死板的國家形式,它是一種超越人類的實體,部分的生命不過是這個實體的臨時的一個分子,它是一個生生不息的精神生命,個別的精神包括它自身的意志和良心,都是在它這裡獲取現實的意義。
我們可以這麼來說,在我們當中總是存在動搖在這兩個極端理論上的爭辯,只因為這種爭辯還是會或多或少的影響著多數人對教育存在的態度,如若他們被這些人稱為哲學家,他們是會感到驚訝的。簡單來說,值得爭論的問題是:一個孩子是應當為了他自己去受教育呢?還是應當為服務國家(或社會)而受教育呢?又或是應當為了這兩個結合在一起的目的而受教育呢?所以,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在研究這個問題開始盡所能準確的表達我們的態度。
人類是社會的動物,讓他成為社會動物的「合群本能」,是一切文明和人類一切價值的根源,這是一種老生常談的問題了。並不需要重提致使這個深遠結論的許多論證。人之所以能稱之為人,是因為面對社會環境所做出的各種反應的結果──他和他的家人的互動對他產生的影響,同學和老師、同伴和對手、朋友和敵人、雇主和雇工對他的影響,這是十分清晰的。並且,「社會遺傳」──一個民族具有的所有傳統文化和文物制度──對於每個人身心智力的發育和結構的深遠影響,也是可以輕鬆辨別的。要否定或看低這些顯著的事實,就是證明對現實的愚昧。但當我們思考許多思想家在這些事實中所得出的推論,不難看到,一個人認可什麼,就一定要謹慎小心。所以,不能因而就說社會具有「普遍的心智」,除非把這稱為一個比喻,或者有什麼特殊的含義。的確,唯一存在的心智就是每個公民的心智。但不能因而就說每個人的所有職能在於為「大利維坦」就是所謂共同體的人格的利益效勞,又或是在於擴展他的光芒。在這些意義上爭論的政治家或哲學家們,他們損傷和危害的倒置了價值標準,使他們自己偏離了軌道。在他們看來,鑄模的價值遠超過所鑄造的東西,他們幾乎認為金子就是為了壓模器才存在,並不是壓模器為了把金子鑄造成型而存在。民主思想會本能的拒絕去接納這種態度。當然,在他看來,民族的傳統和制度存在永久性,這就會讓個人生命顯得格外細小。它承認這些傳統和制度一般都是高貴而嚴肅的,也承認個人生命老是像霍布斯所說的那樣,是貧困、骯髒、粗野而且短暫的。但它認為,之所以民族傳統和制度重要,只是因為它們在形成個人生命的優良形式有著強大的作用,在宏偉莊重的傳統面前,它不想遺失自己現實的感受。我們務必相信,只有這樣的本能才是健全的。如若它是健全的,那麼在它那裡得來的教育法則就是不容置疑的。我們必須保持,一種教育計畫最後的評價一定是它根據受教育者的可能去培養他們每個人的最高才智的成績來判斷的。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偉人亞里斯多德曾在他的一本名著的序裡說:「每種藝術都聯想以某種善為目的。」我們本書所探究的教育,當然就是一種藝術。所以,一開始就詢問它是以哪種善為目的,這是合乎情理的。
關於這個問題,不免有一些自認為是正確的答案。甲說,教育的目的主要在於品格的薰陶;乙說它在於籌備完美的生活;丙說在於造就有利於健全身體的健全精神。類似這樣的回答數不勝數。幾乎所有的都好,但當我們繼續追問下去,到底是「陶冶」什麼品格?怎麼去「完善生活」,都涵蓋哪些活動?所謂健全的精神的標準又是什麼?我們不難發現,...
推薦序
前言
湯瑪斯‧珀西‧南恩(Sir Thomas Percy Nunn,西元1870年12月28日~1944年12月14日)是20世紀上半期英國傑出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哲學家和科學家,英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理論優秀代表。
西元1870年,珀西‧南恩生於英國布里斯托的一個教師世家,他的祖父也當過教師,父親曾在當地辦了一所私人學校,因此有人說,珀西‧南恩一出生,手裡就握著粉筆。珀西‧南恩小時候在父親創辦的學校接受教育,童年時期的他很喜歡製作教具,從小就顯露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珀西‧南恩從這所學校畢業後,前往布里斯托大學就讀。在大學讀書期間,他依然對父親學校的教學工作給予幫助。西元1890年,珀西‧南恩的父親去世,繼承父業的珀西‧南恩接辦了他的學校。也是在這一年,珀西‧南恩獲得倫敦大學理學士學位,後來,他先後在哈利法克斯文法學校、威廉‧艾利斯文法學校擔當數理教師。西元1895年,珀西‧南恩獲得了倫敦大學文學士學位。
1903年,珀西‧南恩在新成立的倫敦師範學院任教,出任數學和科學教學法教師。珀西‧南恩邏輯思維能力清晰,擅長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他的講座不僅令未來教師們傾倒,也獲得了同行們的讚譽。珀西‧南恩不僅具有傑出的教學才能還有良好的組織才能,為人還很謙遜、穩重,待人和善、有禮,性格開朗坦率,尊重同事、平易近人,獲得人們的尊重與愛戴。1905年,眾望所歸的珀西‧南恩被任命為倫敦師範學院副院長,1922年出任院長。1932年,倫敦師範學院被倫敦大學合併,成為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珀西‧南恩繼續出任院長一直到1936年退休。珀西‧南恩擔任倫敦大學教授及教育學院院長的幾十年,為學院的一步步發展壯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因為有些西方學者認為,珀西‧南恩是倫敦大學教育學院的奠基人。1930年,珀西‧南恩以其在英國中學理科教育、高等師範教育還有教育理論建設方面的傑出貢獻,被封為爵士。
1936年,珀西‧南恩退休後,因健康原因長期在大西洋上的葡屬馬德拉島休養。1944年,珀西‧南恩與世長辭,享年74歲。
珀西‧南恩近半個世紀都在中學、大學從事教學工作,是一位傑出的教育理論家,在教育、數學、物理、化學、音樂等很多領域,珀西‧南恩都頗有心得。珀西‧南恩在教育理論領域最著名的成就就是他提出的「生物起源理論」,他認為教育是一個生物學過程,動物界也是有教育的,教育的起源在於生物的衝動,是一種本能的行為,教學過程即是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過程。珀西‧南恩認為,一切教育的根本目的,都在於協助學生盡可能實現最高度的個人發展,個性能否獲得自由發展,是用來評價教育計畫的最高準則。
珀西‧南恩一生著述頗豐,他最主要的著作《教育原理》於1920年出版,堪稱英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聖經」,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教育原理》是英國中小學教師的必讀書籍之一。他的其他著作還有《代數教學》、《化學初級讀物》、《愛因斯坦理論的理想主義解釋》、《相對論與萬有引力──初論愛因斯坦理論》、《20世紀自由教育的意義》等等。本書即是從珀西‧南恩的著作中精選若干篇文章結集而成,希望讀者可以從中領略這位教育大家不朽的教育思想。
前言
湯瑪斯‧珀西‧南恩(Sir Thomas Percy Nunn,西元1870年12月28日~1944年12月14日)是20世紀上半期英國傑出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哲學家和科學家,英國進步主義教育運動的理論優秀代表。
西元1870年,珀西‧南恩生於英國布里斯托的一個教師世家,他的祖父也當過教師,父親曾在當地辦了一所私人學校,因此有人說,珀西‧南恩一出生,手裡就握著粉筆。珀西‧南恩小時候在父親創辦的學校接受教育,童年時期的他很喜歡製作教具,從小就顯露出對教育事業的熱愛。珀西‧南恩從這所學校畢業後,前往布里斯托大學就讀。在大學讀書期間,他依然對父親...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遊戲
第三章 教育上的自由
第四章 天性和教養
第五章 模仿
第六章 本能
第七章 自我的生長
第八章 智力的發展
第九章 學校和個人
前言
第一章 教育的目的
第二章 遊戲
第三章 教育上的自由
第四章 天性和教養
第五章 模仿
第六章 本能
第七章 自我的生長
第八章 智力的發展
第九章 學校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