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廢墟者,詭道也」改篇自《孫子兵法》第一篇:始計,尋找和進入廢墟有點像行軍打仗,需要資料收集、部署和技巧。廢墟文化在外國傳入,近年在香港興起,一般人可能覺得香港發展迅速,應該不會有太多廢墟,但其實除了在偏遠的新界地區可找到外,繁華的市區裡亦隱藏不少。
自己在多年的廢墟探索中拍下了不少相片,於兩年前開設了Facebook專頁「荒凝止息」供人欣賞,令更多人知道香港亦有廢墟這種裡世界。而在2015年7月中旬,我亦開辦了相片展及分享會,以推廣廢墟文化,讓人們進一步了解廢墟中的故事與歷史。期間獲萬里出版社邀請,將眾多的香港廢墟故事和攝影技巧結集成書,保存香港廢墟的面貌。
當然書中並不會透露任何地點,這是世界各地的探索者一致認同的潛規則,但正如我在分享會所說,相片與文字間處處隱藏線索,只要小心留意,要破解地點相信不會太難,這就是「詭道也」的意思。最後希望大家在探索廢墟時愛惜地點及物件,令日後的新朋友也可拍到你今天所見到的。廢墟見!
SingChan@rufixation
2/11/2015
導讀
香港廢墟文化簡介
要說廢墟文化,先要把廢墟定義。
廢墟:是因為社會變遷、人口流動而失去原本功能後被廢棄的空間。這些空間會被遺忘或長期空置,缺乏維修及打理。此外廢墟是古蹟層次以下的地方,例如你會認為吳哥窟是古蹟,而不是廢墟,因為它擁有強大的歷史背景,也是世界文化遺產。而日本的軍艦島一直是世上其中一個最出名廢墟,入世遺後就可能要改口了,當然也要看大家的約定俗成。在時間性上,廢墟也可分為長時期和短時期,長時期由幾年到無限年,短時期可能只是幾個月到2-3年。另外有些會是常識上的認知,例如一些短期空置的舖位、有人看守及維護打理的房屋,就不是廢墟了。
明白了廢墟的定義,就要說廢墟文化的發展。在外國,廢墟文化的發展比香港好,其中以日本最有系統,展覽、相片集、講座及錄像等種類繁多,尋找地點較容易。其次是美國和英國多數以相片集為主。
在香港探索廢墟一直是行山旅行,尋幽探秘的一種。以往是遠足的前輩經過某廢屋廢校時,好奇心驅使下的探索,並非有系統的究研,會被拍攝下的更是少之又少。之後互聯網興起,間中有人會在討論區分享外國拍廢墟的相片,但礙於質素和集中性,一直未能興起。直到Facebook的出現,廢墟專頁的誕生,才漸漸形成廢墟拍攝的風氣。由當初只有1-2個專頁到今天不下十數個,有興趣的人亦越來越多。不過由於香港沒有系統性的紀錄,尋找資料不易,導致新手入門較難。
廢墟文化大多數人以攝影為主,其實除了攝影,可以有更廣泛的發展,包括文字、保育、廢墟活化及跨文化的藝術合作。在台灣,就曾有廢墟探索者與藝術家合作,在軍事廢墟中以圖像方式,重繪軍營當年的面貌,再邀請幾十年前曾在此服役的老兵,講述當年的事蹟。而在外國,亦經常有廢棄建築被重新維修活化,成為藝術場所。
所以廢墟本質上是被廢棄的空間,但實質上又存在著部份歷史的記憶,是自然形成的博物館。走進廢墟可以了解社會的發展痕跡及人類的變遷。而廢墟本身亦有極大的包容性,是實驗藝術的平台,只要不破壞其本質,會是很好的藝術活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