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 | 找書網 | 找車網 |
FindBook |
|
有 1 項符合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的圖書 |
|
$ 334 |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作者:王明珂 出版社:允晨文化 出版日期:1997-03-01 語言:繁體/中文 ![]() ![]() ![]() |
|
《史記》,最早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任職太史令的司馬遷編寫的紀傳體史書,記載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二千五百年的中國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全書包括本紀12卷、世家30卷、列傳70卷、表10卷、書8卷,共130卷,52萬6500餘字。該書原稿約在西漢末年消失,目前存世最古的史記殘卷是日本京都高山寺藏中國六朝抄本,目前存世最古的完整史記是現藏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北宋「景祐本」《史記集解》及日本藏南宋版黃善夫刻三家注史記。
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皆產生了深遠影響。《史記》首創的紀傳體撰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同時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維基百科
當統獨問題紛擾未息,當民族意識在人群中甦醒,民族認同成為政治上、思想上的新議題,身為「中華民族」的我們,是否曾想過,何以我們稱為「中國人」?華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來?究竟什麼是中國人?這問題不僅困擾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也困擾許多居於中國認同邊緣的人;本書即嘗試解答此一問題。作者認為,由線性的歷史溯源,以及對所謂典型中國人的研究,都難以解答這個問題。因此作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中國人族群邊緣的形成、維持與變遷─來了解中國人的本質。本書說明,在特定的資源競爭與分配環境中,華夏(中國人)邊緣如何形成與變遷,華夏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凝聚、擴張,以及華夏邊緣人群如何藉歷史記憶與失憶來成為華夏或非華夏。以中國人為例,作者藉著歷史、考古與人類學資料,探討與人類族群認同相關的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社會歷史記憶與失憶的過程,典範與邊緣觀點爭論中的社會本質,以及歷史的現實意義等問題。作者希望本書能幫助我們思考自身的認同問題(為何我們要宣稱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以及思考當前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認同問題。
作者簡介:
王明珂,1952年出生於台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79)及歷史研究所(1983)畢業,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博士(1992)。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並曾任教於師範大學、政治大學與東吳大學等校。主要研究範圍:中國邊疆民族史、族群現象與理論、歷史與社會記憶,以及遊牧社會的歷史與人類學研究等等。近年來從事羌族社會文化、歷史記憶與族群現象的田野調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