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專為新移民或是即將到國外永久居留的家長們所寫的,作者在書中談到許多她多年教學時所碰到的一些問題,在這?希望將她的經驗與大家分享。使抱著過高期望的家長們有比較實際的願景,而不致對自己孩子產生失望,甚至和孩子的距離疏遠,或者悔不當初應該讓孩子在原生地發展結果還可能好一些。
「華裔子女成功之路」是幫助家長們看清孩子們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儘管不是家長們預期的成果,但是若孩子是被無辜的放置在那個環境?,家長便要支持他們,萬萬不可以用負面的方法去批評他們,因為那只會增加裂痕,產生更深的誤會。這本書比較針對美國華裔家長所會碰到的一些問題,因為美國的教育制度文化與中國人對教育看法大不相同,因此引起很多教育孩子與日常生活上的問題與摩擦,等到孩子們進入初高中叛逆的時期,當家長們又不夠信任自己的孩子時,家庭的氣份立刻轉變,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視父母親為仇人。如果這時家長們不及時求助和增進管教孩子的技巧,往往將好好的孩子給耽誤了,甚至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永遠破裂。就像風爭斷了線放出去永遠收不回來,這不是失去了為孩子們到美國尋找更好讀書環境的目的嗎?
此書內提到各種可能會發生在孩子身上的問題和徵兆,如果家長們能夠在未發生之前便了解衝突的起因與發生的來源,一旦孩子們開始有異樣表現時,家長們已經心裡有了準備可以立刻做適當的調整,等孩子們長大成人後成為社會上一個有用之才,更能體恤到父母親的辛勞,這是多麼令人開心的一件事。
讀者們看完這本書如果感到有所幫助,而且能夠借用作者的建議在日常生活上實踐改善親子之間關係,進而達到家庭和諧。表示讀者已經在人生的旅途上邁進了成功的一大步,因為你肯做到「改變觀念」。養兒育女的最大關鍵就是觀念上的出發點不同,如果有一方肯轉變觀念配合對方,也就是將兩代的看法和觀念引入同一個角度,這樣問題不就沒有了嗎? 但是問題就出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都是堅持己見,認為對方需要改變,於是兩代的鴻溝就此產生。然而這些鴻溝大部分是源於東西文化與教育孩子的方法不同,若家長們能夠帶領孩子傳承中國人的美德,兼之學習西方人的優點,這就是作者所希望帶給讀者們的一個基本觀念,也保證是孩子在西方國家的成功之路。
因此在本書內反覆的提到「觀念」與「改變」兩個重點,作者的先生是一位華人醫生及大學教授,在自己的孩子成長過程中,他經常和太太抱怨,他每天在大學醫院看到那麼多優秀的華裔子女,年輕的孩子整天圍繞著他跟他學習,他多希望在這麼多的孩子中有一個是自己兒子。作者跟先生說:「你為什麼不把這麼多的孩子都看成是自己的孩子?那不就沒有遺憾了。」作者的先生想想,這不也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從此變成所有華裔學生的uncle,再也不為自己孩子沒學醫而懊惱。
經常有家長們來聽第一堂課時就希望能夠學到許多法寶,回去將每一個孩子調教得法,改變成模範子女。我總是很抱歉告訴他們,人只有權利改變自己,無法改變別人。若父母因地位權勢的關係而強迫改變孩子們,效果絕對是短暫的,問題的起因隱藏著,日久一定會爆發,當發生問題時大小不一,小則父母與孩子們沒有良好的關係,大則誤了孩子的終身。
曾經有一位無名氏的名言刻在西敏寺一位英國主教的墓碑上:
從你自己開始
當我年輕氣盛充滿了想像力時,我幻想著去改變世界。
當我年長變得聰慧時,發現世界不會因我而改變,
我想將目光放得近一些,只要改變我的國家就好。
但是同樣的,好像這也改變不了。
當我到了晚年,在人生的最後掙扎努力,
我想將注意力集中,只要改變我的家庭和親近我的人就好。
哪裡曉得,完全沒有人理會我。
這時已近我臨終,突然我領悟到,假如我能先改變自己,
由於我的帶領,也許可以改變我的家庭。
由於他們的鼓舞與激勵,我可能對我的國家做了一些有益的貢獻,
誰知道呢? 我可能也改變了整個世界。
無名氏
由此可見個人改變的力量有多大,人與人相處就像一個機器的齒輪,環環相扣,一個輪子轉變方向其他也會跟著圍轉,但是往往人都希望去改變別人,花了終身的時間與力量告訴別人如何去做,自己永遠是對的。這本書幫助家長們以各種角度去分析事情,了解之後因而改變態度,孩子們因而也會改變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書分八大部分來研討,每一章都是息息相關,瞭解了後必須隨之學習調整才能收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