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為貴族
一、觸怒權貴,流亡海外
這事發生在1991年8月間,蕭素樂被視為一名正在逃亡中的通緝犯。他換上了泰北鄉下人的服裝,喬裝為一名在邊境從事貨物兌換與販售器皿的當地人。他時常用帽子把自己的臉頰給遮掩住,因為他的樣貌曾經在全國電視被播出。然後蕭素樂賄賂了一名船夫,成功地避開邊境執法人員的稽查,搭乘小舟,渡過湄公河,順利抵達了寮國。
針對蕭素樂發下的逮捕令,是因他在曼谷國立法政大學的演講,主題為「暹邏國民主的衰敗」。泰國軍政府與游擊隊領導人Suchinda Kraprayoon將軍,以蕭素樂誹謗蒲美篷國王與他為由,提出了控訴。
蕭素樂很快進入德國大使館避難,避開曼谷官方逮捕,尋求政治庇護。這是一個有必要的抉擇,因為凡是政治人物、學者乃至記者,若是反對軍政府的,都被視為對付的目標,有些人無緣無故消失,有些人則被暗殺。位於薩吞路的德國大使館門外,警車耐心等待著蕭素樂出現。便衣警察佈局在他位於市中心的住家,監視前往探望他妻子與三名孩子的許多弟子。蕭素樂以他廣泛的人脈網絡,透過遍佈全世界的家庭、朋友、社運人士、僧侶與外交官員,尋求支援與意見,詢問他應如何走下一步。
在「冒犯皇室罪」(Lese-majeste,即誹謗皇室成員的法條)規範之下,無人能對皇上、皇后、皇太子或任何皇室成員作任何批判。在泰國,觸犯相關法條的監禁刑期,甚至長達十五年。也就在兩個星期後,蕭素樂聯繫了妻子,表明自己想向警方投案,上法庭迎戰將軍的指控。蕭素樂的入室弟子Pibhop Dhongcai,帶了一名曼谷英文報《國家報》的記者,全程報導在大使館外的逮捕行動。當蕭素樂即將被逮捕的消息傳佈,引起了許多他的仰慕者的關注與支持,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國家能擁有自己的甘地——蕭素樂。而批評蕭素樂的人其實多過支持他的人,且都是國家精英階層,他們則希望這位國內最著名的知識份子及道德評論家,最好從此緘默。
但在最後一刻,計畫有所變化。原先安排隔天早晨向警方投案,如今在無人知曉的情況下,蕭素樂通過小巷的後門,上了一輛汽車,逃亡到邊境去了。蕭素樂的知交Prawase Wasi博士勸他逃亡,認為泰國警方與司法系統是有待斟酌的,而蕭素樂的生命的確處於極度危險中。他對蕭素樂說:「請不要逞強,他們要殺害您,您必須儘快逃離這裏。」
行馳小路,露宿森林,蕭素樂一直透過電臺廣播,聽到他被稱作是「怯懦的鼠賊與逃犯」。他以三倍的船費,成功地遊說船夫,繞過邊界稽查員的監視,把他運載過湄公河對岸而進入寮國。這時候的他,身上只有數百泰銖與幾包餅乾而已。驚恐無助之餘,在逃亡的小巴上,他靜坐觀照呼吸,調和並安撫自己的身心。
就這樣,他抵達了他在寮國的朋友,社會權利運動家Sombath Somphone及妻子Shui-Meng Ng的家中。當時Sombath剛好不在國內,不過他的妻子還是協助蕭素樂,透過秘密管道聯繫泰國及海外,商討如何將他送往西方國家。蕭素樂在匿藏兩天後,Shui-meng Ng借了他兩千美元,安排他以學生身分到國外去讀書為由,通過海關,登上一架小型飛機,飛往俄羅斯。當飛機抵達斯德哥爾摩時,蕭素樂聯繫了他的妻子,因知警方必將竊聽,他只報了平安,並沒有說明自己會流亡多久。
二、權貴出身,卻與弱勢為伍
在佛教界,有些修行者是將政治關懷與精神修持視為一體的。確實,兩位全球知名的佛教領袖——達賴喇嘛與越南一行禪師,他們都以終身追求社會公義及以行動實踐慈悲而著稱。另一位佛教領袖翁山蘇姬,她被緬甸軍政府軟禁了十五年之久,被釋放後回歸世界政治的舞台。
同時,在西藏、越南與緬甸的暴力與政治衝突,使得達賴喇嘛、一行禪師與翁山蘇姬被推上了入世佛教的舞台,賦予了他們更大的職責。正如這些入世佛教徒的工作,蕭素樂的政治運動、群體策劃,與為弱勢群眾爭取權益,都被視為其修持佛法的一種表現。
在1976至1977年間,與1991至1992年間,蕭素樂兩度流亡海外,他經歷了牢獄之災與被騷擾的困境,也多次被以「冒犯皇室」為由而起訴。但他從來沒被判罪名成立。無人能讓蕭素樂緘默。
四十多年來,蕭素樂周遊各國,透過演講、寫作、指導,參與跨宗教對話和會議,並與國際入世佛教協會的道友,如達賴喇嘛、一行禪師,及已故的Maha Ghosananda 法師結盟。同時,他也創辦了學術刊物、雜誌、書局與出版社,以流通自己與其他作者的著作,在他名下也出版了約一百本泰文與英文書籍。
蕭素樂以「入世佛教徒」與「聲援被壓迫者」的形象,而得到全球的注意與認同。他的知名度是歷朝泰國政府與皇室所不樂見的現象,也不符合他身為「權貴華裔泰國人之子」的形象。他的家族因為商場的交往,得到了穩定經濟收入與政治安全,這也都應歸功於他們對佛教的忠實支持。以這樣的背景,蕭素樂無疑能享受教育資源與精英階層的好處,這是任何一個青年人所嚮往與渴盼的生活。然而蕭素樂卻放棄了寬裕與安逸的生活,選擇了另一條道路。
蕭素樂生於1933年3月27日,在泰皇拉瑪七世被殘酷推翻的九個月後。這場政變,是一群青年知識份子與軍官所發起的,許多是在1920年間於巴黎一同求學的朋友。
當時推翻皇權的Pridi Banomyong,是一名理想主義的大學教授,與其說他是革命者,不如說他是民主主義者,也就是他與他的人民黨推翻並結束了執政一百五十年之久的曼谷王朝。Pridi頒布了暹邏國的第一部憲法,也承諾:國家會以法治國,而非皇權統治。憲法納入了許多人民未曾聽聞的觀念,例如:權力在於人民,非國王或貴族所擁有。而出於對暹邏文化的尊重,人民黨也允許國王保留象徵的地位,但沒有實際的權利。
民主在這個時候進入了暹邏國。蕭素樂是在這樣的環境與政治氛圍中誕生,這也間接地影響了他革命性的一生傳奇。
三、家世背景與政治立場
如要分析蕭素樂的性格,不能不提起影響他生命的兩位重要人物——他的父親與他的佛教導師,培養出他有素質的獨立思維與判斷力。
蕭素樂的父親Chalerm,曾在曼谷接受法國天主教教育。在暹邏二十世紀初期,就如許多商人與期盼進入上流階層的人,Chalerm也崇尚歐洲文化,他說英語,穿西裝,打領帶,寧可忍受曼谷的炎熱天氣。他在英美菸廠從事會計工作,並賺取一份差強人意的收入。
相較之下,蕭素樂母親的家族,則長期從事稻米外銷中國的商業貿易,因此他們能與曼谷的權貴人士,乃至與泰國的王子與公主,建立良好管道。
家族歷代所累積的財富,安逸與富足的生活環境,孩童時期的蕭素樂並沒有享受良久。當蕭素樂五歲時,身為一家之主的大姨婆Lom往生了,其財產繼承在親友中產生爭議。在短短的幾年內,幾乎所有家產都被銀行拍賣或沒收了。
六歲時的蕭素樂,因為父母離異,於是和兩位同父異母的兄長,與父親一同生活。Chalerm很快地就再婚,他非常疼愛蕭素樂,非常信任年輕的蕭素樂,把他當成年人一般與他溝通,而年輕的蕭素樂也以仰慕與崇敬來回應父親。
蕭素樂回憶他父親保守的社會與政治觀念,Chalerm全心相信絕對君主制,寧願生活在一個皇室所治理的國度,也不要被民主派與新上台平民所治理。蕭素樂因此充滿了對政治人物、改革派僧侶、民主倡議者的懷疑,包括策劃1932年政治革命的Pridi這樣的人物。
蕭素樂的父親希望他的孩子,都能接受歐式教育,並把蕭素樂送往聖公會的聖瑪莉亞小學就學。學校位於蕭素樂住家不遠之處,所以每當來往學校時,都會經過一所佛教寺院。對於汽車與電話纜線在曼谷的傳統柚木屋、古老的鍍金佛塔、獨特的多層廟宇等建築中漸漸盛行,Chalerm感到非常高興,他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能當個現代人。在學校,蕭素樂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禮,每天隨同老師上教堂。他也曾跟老師爭吵,因為他覺得,他比老師們更聰明。從他與老師之間的磨擦,可以預見蕭素樂與威權人物相衝突的一生。
蕭素樂早年的教育,恰逢國家政治動蕩不安的時期,Pridi自1932年的政治革命之後,一直領導著國家,直到六年後,被同窗革命戰友Plaeak Phibunsongkram所推翻,雙方也為各自的政治權力而纏鬥多年。
四、國家認同的危機感
Plaeak Phibunsongkram也被稱為Phibun,是Pridi的相反。Pridi是一位倍受讚揚的歐洲社會民主主義學者,而Phibun則是崇尚權威的軍人,他甚至將希特勒與默索里尼的文章翻譯成泰文。Pridi想要以自己的智慧才幹服務人民,而Phibun則想以權謀詭計來鞏固權柄。在1938年推翻了Pridi之後,直到1944年,Phibun以極端民族主義的總理身份帶領國家,之後1948-1957年間又再次執政。
Phibun敵視他所認為的各類國家敵人,包括王子、老派貴族及新移民。他頒令全國佛教化,並禁止穆斯林與基督徒擔任公務職銜。他嚴禁紗籠圍裙、鄉村短褲、刺繡外套等傳統服飾,並下令全體人民穿著西式服裝。Phibun也委託製作了一首民族主義意涵的國歌,毀滅地方方言,展開排華運動等等。這也是蕭素樂的父親更改姓氏的原因,他將中國籍姓氏Seaw-kasem,改為泰文的姓氏Sanskritized Siva,添加raksa而改成Sivaraksa,以符合中文的諧音。
「當年,我們被教導,除了自己的父親和祖父以外,應厭恨所有的華人。雖然我們知道自己是華裔,可是被告知現在已經是泰裔了。」蕭素樂回憶說。「我從沒感覺自己是泰國人。我是暹邏人。」
Phibun採取一系列的愛國主義與種族主義的政策。其中最大的改革,就是更改國名,這也是蕭素樂最常提起的國家認同危機感。Phibun依照德國模式,在1939年將暹邏國改名為泰國,那是基於他仰慕希特勒的「尊貴血統」論述。他想像「說泰語的人民是高尚的種族」,而這種認知並不符合暹邏多元種族的背景,如華裔、寮裔、柬裔、馬來裔等等。蕭素樂深信,將暹邏國改名為泰國,是象徵著傳統暹邏佛教價值觀的沒落。更改國名是對人民一種毀傷的效應,尤其是被外國文化所啟發,而命名為「泰國」的稱號。在蕭素樂看來,這是充滿沙文主義與民族統一主義的舉動。因此蕭素樂自稱是暹邏人。
如Phibun獨裁時的其他孩童一樣,蕭素樂與他的兄長都得穿上褐色的軍裝式制服到學校上課,學校的第一堂課就是軍操,以提倡愛國意識,並需要不定時參與政
蕭素樂小學時身穿當時獨裁總理Plaeak Phibunsongkram規定的軍裝式制服。攝於1941年。
治群眾大會。Phibun將自己的法西斯主義,從教育機構至政府機構全面深入灌輸,並倡導了以他為尊的個人崇拜。全國人民在每天早晨八時與傍晚六時,得向新國旗致敬,讚美總理。某次群眾大會上,當聽聞Phibun聲討法國併吞泰國的一部分,在這個時候,蕭素樂的長兄因勞累而昏倒,不久後死亡。蕭素樂的父親歸咎Phibun,忍受永遠的喪子之痛。這也是蕭素樂終身厭惡權威的開始。
Phibun將軸心國以外的所有國家,皆視為泰國的敵人。他與日本在1941年簽署聯盟,而日本則利用泰國來攻打在緬甸的英軍,以及在印尼的荷蘭軍人。1942年,泰國向美國與英國宣戰,當時駐華盛頓的泰國大使Seni Prajmo,大膽不發這項宣告。就在同年,曼谷成為日本東南亞前鋒的指揮總部,日軍駐錫全泰。從印度出發的英軍和美軍戰機轟炸了曼谷。這是發生在1942-1945年之間的事。美軍第一次以B-29超級戰機,對鐵道至港口展開空襲,也包括了日本軍營。
五、戰爭陰影下的生活
蕭素樂回憶起B-29轟炸機飛越城市時的引擎巨響。他曾被叮嚀,若遇到空襲,必須躲在書桌下庇護。當他父親的家人聽見,家宅附近有炸彈爆炸,蕭素樂被送往鄉下去與母親同住。與父親分離讓蕭素樂感到難過,父親寵壞了他。至於母親,蕭素樂訴說:「她是我的剋星,脾氣暴躁,個性跋扈,頤指氣使。不過,我們很多方面很相似。」
當聯軍轟炸開始攻擊曼谷以外的地區,蕭素樂再次搬遷,移到母親住處與更遙遠、更荒蕪農村親戚之間的地方。比起到新學校上課,蕭素樂其實更喜歡在鄉下遊蕩。他在村落中發覺自己對國家口述歷史的興趣,而不是在基督教的課堂裡學習。他每晚都去觀賞坊間的戲劇表演,學習傳統的倥舞(khon),還去拜訪說書人,他們在村落佛寺庭院的棕櫚樹下講古,凝聚了許多村民來聆聽。
有一天,蕭素樂回到曼谷探望父親時,他碰到了家裡最信任的家傭梁金,梁金邀請這位小男孩陪他到市區去。梁金如蕭素樂的親叔叔一般,他們也喜歡對方的陪伴,但他是一名鴉片癮君子,時常要到市區的煙館去解除自己的煙癮。蕭素樂的父親在國營的菸草專賣公司上班,梁曾經在戰時拿少許的菸草換取鴉片。鴉片館位於小巷裡,隱藏在市區的佛寺和皇宮之間。雖然兒童不被允許入內,可是梁還是把蕭素樂給帶入充滿迷魂、癮君子及充滿汗水的空間裡,矮桌上的蠟燭與牆上閃爍的陰影相映成趣。蕭素樂看見,吸煙者從籃子中取出鴉片,燃燒並植入竹製的煙管裡,深吸一口,翻著白眼,猶如在九霄雲外的快樂神仙。雖然蕭素樂未曾嘗試過吸鴉片,不過他倒是喜歡鴉片的甘甜味道。
蕭素樂數次陪伴梁到鴉片館,不過這倒開啟了他與佛教的因緣。蕭素樂在家中,從沒接受過正統的佛學教育,雖然他的父親恭敬僧侶並崇敬僧王,但並沒有祈禱、靜坐或到寺院去。他只是一名商人,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學習佛法,一直到晚年患上癌症後,才開始因為關心自己的生死,而真正地有了信仰。
蕭素樂回憶說:「我第一次學會佛教經典念誦,其實就是在鴉片館裡,這也是我第一次學會咒語與召請鬼神的念誦。當然,這些不是學者和禪者的佛教,而只是普通人的信仰而已。」
蕭素樂也對許多他所看見的紋身與刺青感到興趣。這是一種古老的藝術,據說能透過墨汁與竹筆而賦予法力,產生護身作用,不受蛇咬、刀割乃至一切傷害。雖然這時候的蕭素樂心有衝動,也想在身上紋上一個刺青,不過他深知自己崇尚現代文明的父親絕對會極力反對,視其為一種粗俗與迷信的行為。
六、短期出家與王權思想
雖然蕭素樂在一個非常異常的環境中接觸到佛教,不過他還是很快就步上短期出家的傳統習俗,當和尚一兩個月或更長時間。在佛寺裡時學業被打斷,直到成為正式僧侶後才接續學業。有些在還俗後,回到學校繼續學業,而有一些則選擇剃度為比丘,奉獻一生。絕大多數,都只是短期出家一陣子,以滿足父母親渴求他們學習佛法,累積功德的願望。當蕭素樂興致勃勃地嚮往短期出家時,他的弟弟Pravit並不想參與。蕭素樂的父親也承諾Pravit,若是他願意短期出家幾個月的時間,他會買一輛腳踏車給他,於是Pravit也就為了腳踏車,而短期出家了幾個月,然後還俗。但蕭素樂則是選擇了不還俗。
這所寺院名為Wat Thongnopphakhun,是一所皇家寺院,蕭素樂的父親曾是君主制的擁護者,最嚮往孩子如國王一樣,在同一處寺院剃度出家。在抵達寺院後,蕭素樂與弟弟先剃除鬚髮,穿上橘色的袈裟,並被分派到一間只有一張床褥與一頂蚊帳的小木屋。他們倆發願受持五戒成為佛教徒,後來再多受持五戒,正式成為沙彌。這也是遵循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制的沙彌十戒:
蕭素樂(中)、弟弟Pravit(左)與堂兄Sakol(右)在Wat Thongnopphakhun佛寺裡出家留影。攝於1944年。
①不殺生
②不偷盜
③不淫
④不妄語
⑤不飲酒
⑥不非時食
⑦不著香花鬘,不香油塗身
⑧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⑨不坐臥高廣大床
⑩不持金銀
正授十戒後,他們正式成為佛教僧團的僧侶。這種簡單樸實的生活,非常適合蕭素樂,他覺得戒律釋放了他,而非約束他。
在寺院裡,蕭素樂覺得,住持和尚與其他僧侶把他當作成人來對待。相反的,在基督教會經營的學校裡,卻常常被體罰及要求屈從,毫不考慮他是哪個級別。這跟父親對待他的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Wat Thongnopphakhun佛寺裡資深的學者,Phra Bhaddramuni長老,被安排為蕭素樂的老師。蕭素樂回憶說:「他確實是我一生中唯一的老師,別人則是我的善知識(kalyana-mitta)。」
Phra Bhaddramuni長老是一名非常保守的僧侶,如蕭素樂的父親那樣,毫無保留地崇敬國王,並對國家從絕對君主制走向君主立憲的民主深表慨歎。蕭素樂非常珍惜自己在皇家寺院裡成為僧侶,雖然所處的Wat Thongnopphakhun佛寺並不是屬於高等級的皇家寺院,但王子與公主都會時常到寺院裡,去參拜Phra Bhaddramuni長老,因為他是一位高明的命理師。雖然Phra Bhaddramuni長老對弟子很嚴厲,但他跟蕭素樂說話時,是平等、柔和與慈祥的。他給蕭素樂所上的第一課就是:「要盡你所能去努力,不要甘於平庸。不要去爭名奪利,而是要去追求卓越。」
蕭素樂接著成為Phra Bhaddramuni長老的侍者,照顧他的飲食起居,並處理行政事宜。當他的老師白天休息的時候,蕭素樂會爬到大芒果樹上搖晃,在運河中游泳,在老師寮房前跑步。當Phra Bhaddramuni長老醒來時,蕭素樂就會為他準備檳榔果,他喜歡在下午咀嚼檳榔。Phra Bhaddramuni長老向他介紹了炭焙烏龍茶,而蕭素樂也終身愛上了這個茶種。他的老師並沒有忙於寺外的事務,而是寧願在小木屋的地毯上飲茶,閱讀星相與佛教書籍。他時常介紹不同的書給蕭素樂閱讀,兩人各自沉浸在書中良久。
就在這樣可以選擇想讀的書的自由氛圍中,蕭素樂培養出閱讀的終身愛好。在學校裡,他所閱讀的書籍,都是被老師要求的教科書,讓他覺得無聊。而在寺院裡,他可以盡情地閱讀在圖書館裡的任何一本書籍,當然,他也喜歡Phra Bhaddramuni長老建議的佛經、歷史與文學書籍。這就奠定了蕭素樂喜愛閱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