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是清代蘅塘退士(1711-1778),蘅塘退士原名孫洙,是乾隆十六年(1751)進士。他在《原序》中自明此書的用意是要針對《千家詩》的不足,編選一本“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的唐詩讀本:
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
“詩至唐一變”,不但“一變”,而且中國舊體詩的形式,在這“一變”之後,大抵也就在唐代固定了,後來近千年的宋至清各朝代,都沒有重大的改變。無論是近體詩或者古體詩,唐代都不但到了豐富成熟的時期,呈現千姿百態,一直到了清末西方詩學東來之後,出現了白話詩,中國詩歌才有了另一種語言形式的發展。
唐詩技巧紛繁豐富,是學習文學創作的上佳典範,即使在其他方面,如對仗、用典、聲韻等,在詩歌技巧已臻非常成熟的唐代詩人筆下,也能展現無窮的藝術表現力,例如杜甫《登高》、王之渙(688-742)《登鸛雀樓》等詩,對仗工整而自然融入詩中情景,都是成功例子。另一方面,題材豐富多元,又能深刻廣泛反映唐代社會與各階層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文學反映時代,閱讀唐詩,讀者可以讀到整個唐代的時代情感氣氛和生活文化,欣賞上佳文學技巧之外,也是重要的得著和享受。
潘步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