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長不是場百米賽跑
「我家孩子說話結巴,該不會有什麼問題吧?」、「我的孩子一刻都靜不下來,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立不安,該怎麼辦才好呢?」
做媽媽的,對孩子的擔心從來就不曾間斷過。實際上,一天裡,我就會碰到數十位媽媽帶著各種問題來找我。像是孩子剛出生時,只要稍微哭得大聲一點,就擔心他是不是哪裡不舒服;長大一點,住在對面的孩子都會說話了,便緊張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到現在還不會講話;看到隔壁家孩子很有主見,就懷疑自己的孩子是否太乖巧、太聽話了;隔壁鄰居的媽媽們紛紛送孩子去學音樂、畫畫和體育,於是擔心自己的小孩沒跟上腳步,會不會成為同儕間唯一的笨蛋;到了學齡階段,焦慮還是沒減少,煩惱孩子的成績會不會落後,憂心他在班上不受重視。
每個孩子不只長相不同,個性與行為舉止也不一樣,成長發展速度當然也不相同;有人發展得比較快,也有人發展得比較慢。孩子之間不只有這些差異,就連個人潛在能力的發展速度也是有差別的,例如妳的孩子可能比隔壁家的晚學會說話,但卻有可能比較早學會走路。孩子的成長不是場「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競賽」,媽媽的眼光應該放得更遠。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他所關心的事物,一看見現在流行上哪一家補習班或課程,也將孩子往那裡送,對孩子並沒有好處。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於孩子感興趣的事物給予適當地引導、刺激,提供適性教育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說,孩子需要的是一個符合他個人性向的教育,而這絕不是將孩子送到補習班就能做到的。
在這場講究耐力的馬拉松競賽中,妳的孩子需要的是一位能在他口渴時提供他水、熱的時候讓他涼快,隨時關懷他及引導他的媽媽。
媽媽不安,孩子也會感受到
我總是提醒媽媽們,不要杞人憂天,做無謂的擔心。在教育程度普遍提升的今天,父母卻沒受過如何養育孩子、怎麼樣扮演好父母角色的教育訓練。大部分的父母都是在生下孩子後,才開始手忙腳亂地迎接新手父母的生活。在以前的大家庭裡,還可以向婆婆、嫂嫂取經,但在核心家庭時代,沒人能從旁協助,沒經驗的新手父母當然會感到很不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孩子如果有過多不必要的擔心,反而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問題。舉例來說,當孩子進入語言能力快速發展階段,媽媽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是不是有口吃。其實在語言發展階段,孩子說話不流暢,大部分都只是暫時的現象,很快就會消失。要提醒媽媽們的是,請不要過度求好心切,硬是催促孩子快快把話說完,這樣反而會讓孩子過於緊張、最後真的變成口吃了。又如幼兒期的孩子常常會說些不真實的話,這並不是撒謊行為,而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想像力非常豐富,還無法分辨現實與幻想的不同罷了。
另外,有些媽媽常因孩子的身體虛弱而擔心不已,總是說:「我的孩子身體不好,沒辦法去遊樂園玩,他只要乖乖待在家裡玩就可以了。」其實,當孩子到了需要盡情跑跳來鍛鍊體力的時期,如果無法給予適當的運動刺激,極有可能導致身體發展遲緩。我見過許多孩子,儘管身體有缺陷,仍能讓缺陷的阻礙降到最低,這和媽媽及家人給予他什麼樣的照顧有很大的關係。孩子的生命力有時真的超出我們所能想像的,那是一股非常強大的力量。相較之下,那些在媽媽過度保護下長大的孩子,才更容易產生問題。
不要讓擔心變成習慣
現代媽媽們因為社會型態的改變,家裡幾乎很少有長輩可以請教育兒的方法,只得獨自承受一些育兒上的煩惱,只要孩子有一點點不對勁,就會緊張半天。遇到不懂的事、發生問題時,當然會擔心、不安。因此,當媽媽的妳,請先學習如何教育孩子、了解孩子每個成長階段的特性以及照顧孩子的方法……在這個資訊發達的社會裡,許許多多的育兒叢書、相關雜誌或電視節目都是我們學習育兒知識的途徑。
如果真的感覺孩子有問題,千萬別獨自默默承受,最好的方法就是馬上尋求專家協助,找出問題、及早解決。過去,很多人都認為帶孩子上兒童精神科或兒童心理諮商中心,等於是給孩子貼上「心理異常」、「問題兒童」的標籤,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若懷疑孩子有問題,前往兒童心理諮商中心或兒童精神科接受診療,不只能除去媽媽的憂慮,萬一發現孩子的確是發展異常,也才能及時給予孩子適當的治療,這才是更重要的。
在這裡,我要提出一點,並非只有優秀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傑出的孩子。一個孩子的成長好壞,除了父母的教養非常重要之外,孩子同時也是依他與生俱來的潛在能力一點一滴慢慢成長的,即使是發展有障礙的孩子,也都具有某種潛在能力。舉例來說,大部分的孩子在熟悉母語的過程中,都不會有困難,這是孩子先天的語言習得能力與周圍適當的語言刺激而產生的結果。
事實上,沒有父母會特別花時間去鑽研如何教導孩子說話的學問,但卻都知道要適當地給予孩子語言刺激。當孩子咿咿呀呀說話時,父母都懂得以微笑來應對;不斷重複說同一個句子給孩子聽,希望讓孩子更容易了解自己說的話;對孩子溫柔地笑;只要孩子有危險,立刻飛奔過去保護他;知道孩子需要些什麼,能夠隨時滿足他的需求。這些對孩子的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媽媽關心孩子、愛孩子也是有方法的。不當的憂心──像是不斷地拿隔壁家的孩子來比較、老是操心孩子跟不上別人;或是不斷唸著:「這對智能發展有幫助!」、「這對語言發展有幫助!」要孩子做許許多多的練習題;或者因為無法送孩子上補習班、參加某種訓練營就焦急不已……媽媽這樣的態度對孩子來說,一點好處都沒有,不但剝奪孩子自動自發學習的動機,更可能導致孩子的發展有問題。
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在為他的未來開闢一條康莊大道
在我的諮詢過程中,我發現媽媽們總是有這樣的疑問:「我到底能不能好好養育孩子?」而我的回答是:「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在為他的未來開闢一條康莊大道!」要讓孩子走得遠、走得安全,請不要強逼孩子該往哪裡走、又該怎麼走。為了不讓孩子跌倒,妳可以將路上的小石子、小樹枝清理乾淨;為了不讓孩子走得太悶,妳可以在路上植樹種花;但,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放張椅子在路上,讓孩子能夠喘口氣再出發。
當孩子進入熟悉平衡感覺的階段,孩子開始會玩一種平舉兩隻手臂,沿著花臺周圍走的遊戲。一旦進入這個階段,媽媽要做的事情,絕對不是送孩子去體能訓練班,而是只要注意花臺會不會太窄、太高或太危險。就算孩子失足、從花臺上跌下來,也要鼓勵他、安慰他,絕對不可以讓他失去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當孩子對文字開始有強烈的興趣時,同樣地,也要給他一套有系統的刺激教育;但,如果妳是先讓孩子寫一堆練習題,那麼,一定會產生反效果。為了不讓孩子失去對文字的學習興趣,最重要的是──盡可能讓孩子讀自己想讀的圖畫書;對於孩子的每一次提問,都要誠懇回答。
「我們家的孩子能好好長大嗎?」能以平常心對待孩子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反而更健康、更快樂,所以,媽媽們真的沒有必要一直拿這樣的問題來困擾自己。還有,一個人的學習是有限度的,請媽媽們也不要再有想要把世上所有的事物都教給孩子的想法,把這種強迫式的教養方法擺一邊吧!媽媽只要在背後守護著孩子,讓他在成長、發展過程中走得安全;只需要持續關注他走到哪裡,為他提供一個可以讓身心健全發展的環境,讓他在其中盡情探索、自由發展,也就可以了。
在孩子滿兩歲前,用心與孩子建立親子間的依附關係
出生約八週左右的嬰孩,已經能分辨誰是他的媽媽,但在這之前,他會透過哭和笑來與眼前的每個人交流。出生八週後的孩子開始會比較常對著媽媽笑,一旦媽媽離開視線範圍,也會立刻不開心。六∼八個月大的孩子,開始對媽媽產生信賴與依附、會怕生、討厭與媽媽分開,這些都和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有關。
在孩子十∼十二個月時,依附關係大致形成後,即使孩子正在玩,也會偶爾觀察一下媽媽的表情,好確定自己所處的狀況是不是安全。這時期的孩子將媽媽當做是一個探索世界的窗口、一個安全基地,並漸漸發展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探索世界的動機。而這份安定的依附關係,在孩子滿兩歲之後,將成為他建立社會關係的基礎。
令人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孩子都能夠與媽媽形成這種安定的依附關係。根據臨床經驗顯示,有不少到醫院就診的孩子被診斷出他們之所以有發展障礙的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安定的依附關係。
想要確認孩子是否已經建立安定的依附關係,可以設定一個陌生環境,讓孩子與媽媽暫時分開,然後觀察媽媽再回到孩子的身邊時,孩子有什麼樣的反應,就可以得到結論。
安定依附型的孩子,即使身處陌生環境,只要媽媽在旁邊,也能玩得很開心;一旦媽媽離開,就會開始到處找尋媽媽的蹤影,或者放聲大哭,但只要媽媽一回到身邊,馬上又會露出笑容。
相反地,和媽媽沒有建立起安定依附關係的孩子,就算媽媽在一旁陪他,他對周圍陌生的環境仍有戒心,不能敞開心好好玩耍;而當媽媽暫時離開再回來時,則是一副很不開心的樣子,甚至會鬧脾氣。更糟糕的情況是,有些孩子常常對媽媽做出一些毫無情感的舉動,像是不在意媽媽的存在、不把玩具交給媽媽,或是就算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也不會哭喊;即使媽媽再回到身邊來,也是毫不關心。孩子產生這種反應的原因有很多,撇開有特殊障礙的孩子,可能是孩子發現媽媽對自己的反應一直都不熱絡,或者是媽媽的反應總是前後不一,孩子因此變得冷漠、不再理睬媽媽……而這些情形都是因為用來聯繫母子間的信賴與感情的那條線出了問題。
一般來說,依附關係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在孩子六∼八個月到滿兩歲之間。媽媽必須對這個階段的孩子投注始終如一的感情和照顧,才能夠培養出孩子安定的依附感。要養成孩子安定的依附感,並不需要專業的技巧,只要能夠好好照顧他,盡量不讓他感到不安、不舒服,並用微笑、溫柔的聲音、眼神或輕拍、撫摸等來回應孩子的反應就可以了。
父母真的可以當孩子的朋友嗎?
「我家孩子真的很不聽話!吼過他、勸過他,但也只有那個當下有用。」、「我每天就像是在和孩子打一場生活戰。」
沒錯!養育孩子真的很困難!其實,成為父母反而是件簡單的事,但要成為能用正確的方法來教導子女的父母才是困難的。不過,只要仔細地觀察孩子,徹底了解自己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孩子的反應、是怎樣教育孩子的,就會意外發現,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首先,回頭檢討自己用什麼樣的方法養育孩子。孩子不上補習班、不寫作業,只是瘋狂地玩電腦遊戲,遇到這種情況,做爸爸、媽媽的你會怎麼做?
-─「快給我關上電腦去補習!補習下課回家後,八點之前把作業寫好!」
有些父母會要求孩子直接服從自己的命令。
-─「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這樣的父母是屬於放縱型的。
-─最理想的應該是說理型的父母:「你當然能擁有休閒的時間,不過也是
要去補習班上課、要寫作業。如果你今天一整天都在玩,那麼,你明天就不能玩了。」這樣的方式不強迫孩子服從,也不放任孩子玩耍。這類型的父母具有一定的權威,同時也替孩子畫出一個圓,允許孩子在裡面自由行動。
有趣的是,世界上的父母都分屬以上三種類型,請問你是屬於哪一型呢?
我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第一種類型是無條件罵人加威脅的「專制型」父母。父母決定孩子的所有行動,不給孩子選擇的自由,強迫孩子只能遵從父母的命令與指示。只要回想起在過去傳統社會裡,對孩子過度濫用權力的「典型的傳統父親形象」,很容易就能夠了解了。在這樣的父母教育之下成長的孩子,很有可能成為一個不成熟或沒有自尊的孩子。
第二種類型是「放縱型」的父母。希望孩子能自動自發、尊重孩子、給他自由發展的空間,這樣的父母根本就是超級理想型,實際上,孩子並不會像父母所期盼的那樣,照著他們的理想發展的。這類型的父母不會為孩子訂定任何法則與規範,但人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必須受到約束。如果沒有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讓他知道自由範圍內還是應該要有適當的限制,那麼,等到他將來出社會,一定會遇到挫折。
第三種類型是「民主權威型」的父母,也是最理想的父母類型。
很多媽媽問我:「為什麼權威型的父母是最理想的父母?」我所說的權威並不是不考慮子女的興趣、只依照自己原則的嚴格管教方式,而是指為了引導孩子所必須具備的權威。民主又有權威的父母,會明白指出孩子不能超越的範圍,讓孩子可以在這個限制內自由選擇;也因為如此,孩子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完全的責任。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前面提過的例子。民主權威型的父母會提醒孩子上補習班的時間到了、應該去做功課了,不像放縱型的父母,根本不在乎孩子一天中必須完成的行程是什麼,一味放任孩子自由去做;民主權威型的父母也不會像專制型父母一樣,只會命令孩子,而是讓他知道今天一天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讓他面對自己選擇做與不做所應付出的代價,就算孩子不上補習班、不做作業,也不會體罰,更不會用威脅的方式強迫他,只是讓孩子知道沒有完成的後果就是明天不能玩電腦,讓他自己對自己負責。
父母在每個關鍵時刻都應該決定要給孩子多少的自由與限制。專制型父母,只想綁住孩子,不給孩子適當的自由,是不適當的;放縱型的父母,完全不限制孩子的行動,任憑他愛怎麼做就怎麼做,也是不行的。相較之下,既民主又權威、能視情況調整孩子自由的空間與限制的父母,才是最理想的父母類型。
現在的父母普遍都給幼小的孩子過多的自由空間,但對越大的孩子反而是限制越多。這就好比放任一個才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到處亂走,卻禁止一個已經很會走路的孩子走路一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要告訴剛開始學走路的孩子,應該走哪條路才安全,清楚指出危險的路在哪裡;而對已經走得很好的孩子,則應該讓他嘗試去走更多不同的路。也就是說,孩子越小,給予的限制越多;相反地,孩子越大、有判斷能力了,應該給予更多的自由空間,而不是事事都要限制他。從小就懂得遵守規定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將會更懂得如何運用自己的自由,而且不會任意跨越自由範圍的那條警戒線。父母在教導孩子時,一定要留心每個當下應該給孩子多少自由,那麼,要成為一個民主權威型的父母,絕不是件難事。
當孩子的朋友,其中會隱藏著什麼樣的陷阱呢?
在開始說明父母的定位之前,我想要先說說出現在電視上的一則廣告。
這個廣告是由某位知名模特兒與她的孩子共同演出。廣告裡,孩子對著坐在筆記型電腦前的媽媽說:「媽媽,妳又在玩電腦遊戲了?我要告訴爸爸!」媽媽聽了立刻說:「我們去買東西吧?」我想應該有很多媽媽會認為能像廣告裡的媽媽一樣,和孩子當朋友是件很棒的事。對孩子表現豐富的情感雖然很好,但,我並不認同這則廣告。我認為當孩子「威脅」媽媽要去跟爸爸告狀時,媽媽立刻說要帶他去買東西,這樣的做法很明顯地是在「賄賂」孩子;而在這樣的媽媽教育下的孩子,究竟能不能懂得尊敬父母,也是值得商榷的。
父母可以當孩子的朋友,但更重要的是,要當一個好的指導員。因為,在孩子還未發展成熟前,很需要父母引導他走向正確、安全的道路。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成為孩子的最佳指導員呢?首先,絕不要實施專制高壓式的教育,而是要當一個「知道自己和孩子是同等的」指導員。我把它稱為「同等感」。所謂「同等感」,是指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擁有人格上的尊嚴。如果以為以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孩子就是同等,這是錯誤的。父母也要有一個認知:孩子不是父母獨有的財產,而是父母應該去珍惜的獨立個體。
一個好的指導員,必須懂得傾聽孩子的心聲,並去理解、感受他的心情;一個好的指導員,應該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模範;能讓孩子在一定的限制下,擁有選擇的自由;一個好的指導員,能夠教出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的孩子。
要當一個好的指導員,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讓自己成為積極的父母。所謂積極的父母,是指當孩子做出不當行為時,不會對孩子的行為憤怒,也不會出現挫折等情緒化反應,而是會運用智慧去找出適當的因應對策。想要成為這樣的父母,你必須去理解孩子之所以做出這些不當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與孩子之間的戰爭:用智慧管教孩子的法則
孩子所產生的問題行為,可以歸類成戴克斯的四種行為類型:引起注意、爭取權利、報復、自暴自棄。只要媽媽知道用什麼對策去處理孩子的這四種不當行為,那麼,養育孩子絕對不會是場戰爭,而將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應該怎樣處理想要「引起注意」的孩子的問題。這類型的孩子,並不是想要確定父母對自己的愛,而是只要能引起父母的關心,做什麼事情都好。對他們來說,就算是責備、嘮叨或說教,也都是關心的一種。因此,要讓孩子不再繼續做出一些不當的行為,不予理會是最佳的應對方法。如果妳無法漠視孩子的行為,最好立刻離開現場;但妳必須在孩子意想不到、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對他表示關心,這樣孩子才會清楚了解一個事實──不需要故意做錯事,就能夠得到媽媽的關心。
表現出「爭取權利」的孩子,總是希望能夠支配、戰勝父母。這時候,千萬不能跟他硬碰硬。如果妳刻意要削弱孩子的氣焰,反而會讓孩子更想展現自己的力量。還有,對孩子生氣,對於導正他的行為一點幫助也沒有;因為妳憤怒的反應正是孩子想要得到的結果。最好的方法是採用「柔性」攻勢。當妳指示孩子做事情時,絕對不要用命令語氣,如:「快把餐桌收拾好!」而是用詢問的語氣,如:「你可以跟媽媽一起收拾餐桌嗎?」
有報復心態的孩子,通常認為自已受到父母的傷害;因為被父母傷害了,所以反過來希望自己也能使父母受到傷害。面對這樣的孩子,絕對禁止使用感情攻勢的對策。當孩子有報復心態,大部分的媽媽都會感到很難過,但,請媽媽們絕對不要對孩子說:「孩子啊!你怎麼可以這樣對媽媽呢?」這樣的話,會讓孩子傷心、有背叛媽媽的感覺,於是雙方陷入相互傷害的惡性循環中。隨著處罰、責備或說重話的強度,孩子的報復行為也會隨之變得更加嚴重。其實,媽媽應該做的是──先掌握、了解孩子受到傷害的原因。
有時候孩子在某件事上可能顯得無能為力,但如果父母每次總是忍不住想要幫他一把,反而奪取了孩子的成就需求,對他的發展過程也會有負面的影響。最好的方法是當孩子主動要求幫助時,才從旁協助,慢慢地給他獨自完成某樣事情的機會。記住,千萬不要對孩子過度嘮叨,或干涉過多。當孩子完成了,一定要給予鼓勵。這個鼓勵愈具體愈有效,像是:「昨天你已經完成到一個程度,今天又做得更多、更好。你越來越進步了,我很滿意喔!」就比「你做得很好!」來得具體。
根據孩子的特性來教養他,而不是性別
廣告就像是反映時代的一面鏡子。在廣告中,爸爸和孩子一起用洗衣機洗衣服、女性輕輕碰了男性屁股一下,從這樣的畫面看來,現代人好像已經拋開過去傳統上對於性別角色的看法,嶄新的女性形象與男性形象全新登場了。但,如果要送一件粉紅色衣服給剛出生的男寶寶,好像又有點令人難以接受。至於女寶寶,比起說「祝福妳頭好壯壯!」,「希望妳將來長得漂亮!」這句話可能還更適當;如果是送禮物,很多人也會認為送洋娃娃給女孩子比送積木來得恰當。
從這樣的情形來看,我們都是生活在一個有雙重標準的時代裡。有些人認為性別不是問題,女人也可以做男人做的事;有些人則認為必須依照性別的特性去發展。所以,從嬰兒呱呱墜地開始,父母就得開始煩惱該如何在這個雙重標準的環境中,去教育自己的男寶寶或女寶寶了。
男孩女孩都一樣,請給他們相同的機會
雖然很多父母都試圖做到男女平等這一點,但另一方面又認為「男孩與女孩先天上本就有某些地方是不同的。」其實,這兩種想法都沒錯。在現代社會裡,問題已經不在於比較男生和女生的能力,或是哪個性別比較優越,而是應該將焦點放在兩性各有什麼樣的不同和優勢。以空間能力來說,大部分的男生都比女生強,但女性的語言能力的確凌駕於男性之上;女生習慣於以直覺判定事情,男生則有建立長期計畫的能力,也多以深思熟慮的思考模式來處理事情;女生具有同時處理很多事情的能力,男生則習慣按部就班,一次完成一件事情。所以,我們會判定男孩子喜歡玩積木,女孩子喜歡玩洋娃娃,絕對不是沒有根據的。
但,男孩和女孩之所以會產生差異的原因,也絕對不只是先天上的條件不同而已。根據一項實驗顯示,教師對孩子的期待指數,也會因孩子的性別差異而有不同。以教導孩子如何操作新機器來說,老師只會向男孩子說明操作的原理,但對女孩子則會另外講解基本操作法,這是因為老師認為男孩子比女孩子更具科學頭腦,只要將原理告訴他們,他們就會自動操作了。
這裡還有另一項實驗。將同一個寶寶交由A、B兩組的媽媽照顧,任務是逗寶寶玩一個小時。實驗者向A組媽媽介紹寶寶的名字叫喬伊,然後A組媽媽便拿著小棒槌跟寶寶玩,還將他舉高、逗他玩;而對B組媽媽則介紹寶寶叫珍妮,結果B組媽媽是抱著寶寶、輕輕地撫摸她,拿洋娃娃給她玩。另一個實驗則是替一個新生兒前後穿上粉紅色和藍色的衣服,然後將寶寶帶給不同群的媽媽們看,觀察她們的反應。看到寶寶穿著粉紅色衣服的媽媽們,反應是:「喔!真漂亮啊!」而看到穿著藍色衣服的媽媽們,則出現這樣的反應:「好像很調皮的樣子喔!」、「看起來很強壯呢!」。這項實驗告訴了我們,養育者與教師會隨著孩子的性別來教育他們或選擇玩具,同時也會因孩子的性別而調整對孩子的期待程度。
從上面的實驗,我們可以發現父母還是比較偏向於養育出男性化的男生、女性化的女生。即使是那些想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平等對待女兒和兒子的父母,能夠始終用同一個標準、同一套方法來教育女兒和兒子的人還是不多。
舉例來說,當男孩子跟人打架,媽媽會說:「這樣不像是男子漢做的事情喔!」如果是女生打架,媽媽就會說:「女孩子,這樣逞威風好像不太好吧?」如果是兒子哭,媽媽會立刻拋出一句:「男孩子哭什麼哭,丟臉!」但是看到女生哭,一定會馬上衝上前去抱抱她、安慰她。
但是,我們要知道的是養育孩子的基準,並不是根據孩子的性別,而是依據他們的特性。經由心理測驗,我們發現有很多女生是男性化的,同樣地,也有很多男生被認定是偏女性化的。女生,也可能具有很好的空間認知能力及邏輯能力;男生,也有可能是感情豐富、具有強烈的直覺。如果父母完全不考慮孩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就會這樣對孩子說:「因為妳是女生,所以妳要這麼做;因為你是男生,所以當然應該這樣做。」這種做法就像是將不合身的衣服硬套在孩子身上一樣。女兒也有玩小汽車的權利;也有穿上看起來雖然不怎麼可愛、卻很舒服的衣服的權利;也有學習如何換燈泡的權利;也可以有手藝不精、不溫柔的權利。兒子則也有玩洋娃娃的權利;也有玩辦家家酒的權利;也有穿粉紅色衣服的權利;也有學習縫衣服和做菜的權利;也有盡情嚎啕大哭而不用覺得丟臉的權利。如果身為父母的你不能有這點認知,只懂得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養育孩子,那就像是叫孩子只穿一只鞋子走路一樣。現在,請爸爸、媽媽準備兩雙鞋,一雙叫做女性化的鞋,另一雙叫做男性化的鞋,然後將鞋子擺在孩子的面前吧!孩子選擇穿上哪雙鞋是他自己的事,你只需要給他肯定與尊重就好了。
請接受像馬兒一樣的女兒,貓一樣的兒子
不久前,有個媽媽帶著她小學三年級的兒子來找我。那個孩子長得很漂亮也很文靜,而媽媽的煩惱就是孩子缺乏男性特質。根據媽媽的描述,孩子和班上男生完全不合,只喜歡窩在女孩子堆中玩跳橡皮筋和辦家家酒的遊戲。
看看我們的生活周遭,的確有很多媽媽因為家裡有個像女生般的兒子,或是具男子氣概的女兒而感到苦惱。實際上,男生女性化、女生男性化,並沒有什麼問題,反而是那些因為女兒像男孩、兒子像女孩,卻硬讓兒子變得男性化、女兒變女性化的父母,他們的教育方法才令人擔心!像男生的女兒又如何呢?有著豁達、進取的優點,將來面對困難時,不會輕易被打倒;像女孩的兒子又如何呢?心思細膩、個性溫柔,將來同樣也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嶄露頭角。
雖然有這樣的認知,卻還是擔心不已,那麼,就要像這位媽媽一樣,尋求專家的諮詢與協助。媽媽之所以會極度擔憂,是因為害怕孩子對於性別認同的整體發展可能出現混淆的情形。孩子的整體性發展並不是靠自己開創而來,而是需要從周遭人得到評價、被認同後,才能形成的。如果媽媽一直不肯認同孩子現在的發展,反而不斷要求孩子要表現出另一種面貌,那麼,將很容易引發孩子產生情緒上的問題,並因此使得孩子在整體發展上產生危機。
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國小學生就有些情緒上的問題。媽媽必須先承認孩子的確有情緒上的問題,才能幫助孩子找回他的整體性。我想要對所有媽媽們說,孩子原來表現出什麼樣子,就去接受他,而且妳還要促使爸爸成為孩子學習的典範,同時讓孩子好好接受治療。
性別,不能夠成為孩子發展上的絆腳石。給予孩子各式各樣的機會,尊重孩子具有的男性化特質或女性化特質,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因為,孩子很容易以他突出的男性化特質或女性化特質,在某些方面表現得特別卓越,有智慧的父母絕對不會錯過這個能夠讓孩子發展出眾的機會。所以,父母要做的不是去混淆孩子的整體性,而是要幫助他在他所擁有的特性中得到幸福感及滿足感。
職業婦女的媽媽們需要越過的那座山……
記得我家老大國小二年級時,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見不到他的人影。我找遍整個家,最後發現他蹲坐在放滿水的浴缸裡。他對我說因為發燒,所以坐在裡面降溫。聽到他這麼說,我的眼淚馬上掉了下來,我能想見孩子當時一個人不知道有多孤單、多難過。對於孩子這樣早熟的行為表現,我早已數不清。
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背後總有這樣一兩件會讓自己心痛不捨的事。看到孩子因為媽媽不在身邊,必須自己處理大小事時,一方面感到很滿足,另一面又很心疼:「明明就還是個要對大人撒嬌的年紀啊!」上班族媽媽常會因為對孩子感到有所虧欠,而陷入「如果孩子在沒有媽媽的陪伴下成長,萬一出現問題,該如何是好」的不安中,於是內心開始動搖,自己到底應不應該再繼續上班。以一個同樣為了孩子的問題煩惱的專家及媽媽的身分來說,我絕對能夠理解媽媽們這樣的心情和想法。但是,妳並不需要因為自己是職業婦女而感到不安、焦慮,只要能遵守幾項原則,相信妳絕對會是一個很棒的上班族媽媽。
為孩子找到最適當的環境及好的代理養育者
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依附關係對孩子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孩子依附的對象是媽媽當然是最好的,但這並不表示一定非得由媽媽來擔任這個角色,只要是一個不會經常更換的照顧者,即使不是媽媽也沒關係。有了固定的人來照顧孩子、給孩子安慰,孩子的依附發展便不會出問題。依附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孩子六個月∼滿兩歲之間,在這段期間,如果常更換照顧者,那麼,孩子之後的依附發展也會跟著出問題。假如妳考慮要復職,若是在孩子六個月大前,就要協助照顧者與孩子之間建立起依附關係;當然,能自己帶孩子到滿兩歲後再復職是最好的。
最適當的代理養育者莫過於親奶奶與外婆等親人了,但記得不要找年事已高或是行動不便的長輩。還有,不愛說話、容易感到厭煩的人,無法給孩子適當的刺激,像這樣的人也不適合。
如果無法在親人中找到照顧孩子的對象,雇用保母也是不錯的方法。妳必須親自面試,觀察她是不是一個可以在孩子滿兩歲之前好好照顧孩子的保母、喜不喜歡孩子、照顧孩子夠不夠細心等,之後才能決定是否要顧用她當孩子的保母。
為了讓代理養育者和孩子可以快點適應彼此,首先妳必須告訴代理養育者所有有關孩子的事情,包括:孩子喜歡的玩具、遊戲、討厭的東西和害怕的東西;孩子想睡覺時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應;尤其是當孩子的身體有狀況時,會出現哪些徵兆。以我家孩子為例,感冒時,一定會牙齒痛,或是出現雙眼皮。如果能把孩子生病時可能會出現的徵兆都先一一告知,不只可以協助照顧孩子的人,做媽媽的妳也可以快快放心。
另外,在孩子的教養方式上,難免和代理養育者有歧異。面對這樣的狀況,妳必須運用智慧來解決彼此之間的紛歧,這也是件很重要的事。對於這個問題,大部分的保母都能遵循媽媽的規範來照顧孩子,但如果是由奶奶照顧,因為老一輩的人常有自己的經驗比年輕媽媽的育兒知識來得正確的迷思,因此雙方很容易就會起爭執。以我來說,我的兩個孩子都是交給娘家的媽媽帶,所以也有過與媽媽起衝突的經驗。我的解決方法是,一些瑣碎的小事就按照媽媽的想法去做,但比較重大的事,就要求她能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選擇托兒所、育兒園是有祕訣的
選擇托兒所或育兒園時,必須先考量離家或離自己的工作地點近不近、設施是不是安全、環境是否清潔、園內是否有豐富的教材和教具……對孩子來說,這裡是個適當的環境嗎?不只是硬體環境,人文環境也很重要。最好是選擇有較多與自己孩子的年齡相仿、且與自己家的環境接近的地方。
除此之外,老師的人數及素質也非常重要,最理想的狀態是一個老師對三個孩子的教學;不過,實際上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機構並不多。所以,一定要先了解一下老師與孩子的比例,最好是選擇孩子與教師人數相差不多的地方。還有,也要仔細觀察老師是不是誠懇地接待妳,像是在談話的過程中,是否專心聆聽妳說話。
請發揮「媽媽特有的直覺力」。參觀過托兒所或育兒園,妳應該很快就能感受到那個機構裡的氣氛,如果孩子們的表情是很開朗、很有活力,那麼,那裡應該就是一個可以安心將孩子送去的地方。
我建議媽媽們在復職的前一個月,就先將孩子送去那裡,因為孩子要適應那樣的新環境,通常需要一個月以上的時間。一開始,妳可以上午送他去兩個小時,之後再慢慢地延長時間,好讓他可以順利適應新環境。
孩子耍脾氣不想去托兒所或育兒園的情況不少,但是一到托兒所,馬上就能玩得不亦樂乎;不過,要和媽媽分離時,又緊黏著媽媽、不肯讓媽媽走。要解決這個難題,可以試著讓孩子搭乘交通車去上學,因為,大部分的孩子都喜歡搭車。所以,利用交通車來引導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離開媽媽。
經過了一個月,如果孩子還是無法適應新環境,仍舊不想去,那麼,就要另外找一個替代方案來解決。因為逼迫孩子去,會對他的情緒或是社會能力發展造成負面影響,所以建議可以暫時讓保母帶,等過一陣子,再重新試著送孩子去托兒所或育兒園。
一天投資三十分鐘,打造優質媽媽的方法
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太少,是所有職業婦女媽媽共同的苦惱,但即使是家庭主婦,要有與孩子完整相處的時間也不多,所以這並不是身為職業婦女的媽媽才會大聲哀嘆的事情。對於這個問題,我要再次重申──質比量更重要。
無論再怎麼忙碌,一天至少要有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給孩子。不管妳是跟孩子一起躺著聊天說地,或是一起唸書,重要的是要在這三十分鐘裡,全心全意地與他進行真心的「交流與溝通」。妳可以在這段時間裡,「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以及他所表達的情感;而妳則可以藉由提供孩子完整的時間,來表現出妳的「真心」,像是適當地與孩子做身體上的接觸、仔細聆聽他說的話、關心他的行為與感情,還有,留意他對什麼有興趣、關心什麼事情……只要身為媽媽的妳能夠做到這些,那麼也就足夠了。所謂讓孩子渡過一段「愉快的時光」,就是要能夠帶給孩子這樣的感覺:「只要跟媽媽在一起,所有事都好有意思,不管是什麼都讓我覺得很興奮。」和電動遊戲比起來,全家人可以一起參與的活動,像是一起歌唱或一起玩遊戲,對增進親子關係的作用要來得大多了。
父母和孩子的生活步調一致也是很重要的事。像是和孩子一起吃早餐和晚餐,或是一起上床睡覺,都能讓孩子感到安心。現在,有不少父母把孩子交給住在其他地方的親戚照顧,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才去看孩子一次。我想做這樣的決定的父母應該會感到無奈、捨不得吧!其實,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父母們為什麼會做這樣的決定,但是只要稍微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即使再怎麼困難,能夠和孩子一起吃飯、一起睡覺的確是比較好的;因為,就算代理養育者把孩子照顧得再怎麼好,孩子還是需要擁有與父母一起渡過的時光,體驗與父母步調一致的生活。同樣地,對父母來說,雖然收入減少,或是得稍微放棄一點自己的夢想,但卻能在孩子幼兒時期陪伴他、照顧他,一定可以濃濃感受到一種幸福。假如有人問我,這世界上有比這更幸福的事情嗎?我可以肯定告訴你,我的答案是沒有。
職業婦女不是罪人
幾乎所有的職業婦女都對孩子懷著一股愧疚感。這樣的心情很容易使得上班族媽媽因心懷歉意而過度保護孩子,忽略了對孩子應有的管教;尤其是當媽媽長期處於疲累的狀態下,可能因無力管教而更加放縱孩子。長久下來,孩子應有的基本能力被弱化了,不但對自己失去自信,在面對事情時也會變得比較膽怯。還有,當媽媽無法持一貫態度去教導孩子應該遵守哪些規範與規定時,那麼也將無法養育出一個健康又受人喜愛的孩子。
除此之外,一般人對於職業婦女應該事業與家庭兼顧的「神力女超人」迷思,也讓許多上班族媽媽們不時懷疑:「為什麼別人做得到,我卻做不到?」,並產生深深的挫折感,而這樣的想法和情緒都會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希望自己在職業婦女、主婦、妻子和媽媽等角色中都獲得一百分、費盡心思的媽媽們,常會忘記要放鬆心情來對待孩子。其實,想要兼顧事業與家庭,應該要先知道自己的界線在哪裡。首先,妳必須先拋棄什麼事情都得親自來的想法,然後大方地向老公發出求助訊號!但,所謂「老公的幫助」,並不是只有分擔家事與教育小孩而已。
在我的一個個案中,有個前來諮詢的孩子,他的行為出現了問題。他不聽父母的話,對老師的話也是愛理不理。從諮詢中,我才發現這個孩子是因為媽媽工作繁忙,以為自己被媽媽拋棄了。不過,我也發現孩子會有這樣的想法,與爸爸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孩子的爸爸常當著他的面說:「你媽媽是個選擇事業、放棄家庭的自私女人!」
在「老公的幫助」中,協助教育孩子與家事是很重要的項目,但是如果老公能對妻子的工作給予正面的肯定,那麼,意義就更大了。只要做老公的可以了解妻子出外工作並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個家庭的幸福,我相信做老公的自然地就會和妻子一起負擔做家事及養育孩子的責任。
我自己也是一個職業婦女,也有孩子,因此,我希望媽媽們不要再因為無法跟孩子共度很多時光,或是因為工作關係忽略了孩子,而感到不安、有挫折感。為了孩子,妳必須做這些事:找一個適當的代理養育者;與代理養育者之間有衝突時,要運用智慧去解決;一天花三十分鐘,與孩子親密共處;還有,別忘了要用始終如一的態度來對待孩子,那麼,我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健康成長。不只如此,妳努力工作的模樣,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曾有一篇論文研究指出,媽媽是職業婦女的孩子,比起不是在那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更具有進取心、獨立性。
我希望可以藉這個研究結果,為所有上班族媽媽們加加油!
對孩子有幫助的嘮叨祕笈
幾乎沒有人是在沒有嘮叨的家庭中長大的。雖然很多人回想起父母的嘮叨時,總會苦笑或是根本就不想去回憶,不過也有不少人很懷念,而且感謝當時父母嘮叨的那段過程。
一聽到嘮叨兩個字,大家都會往負面思考,其實,並不完全是這樣。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偶爾還是得對他們嘮叨一下。但,嘮叨,可以是良藥,也可能成為毒藥。
六個原則,讓媽媽的嘮叨喚回孩子的心
要和孩子進行民主式的溝通,請記得以下幾點:
第一,培養自己聆聽孩子心聲的習慣。很多媽媽都不太肯聽孩子的聲音,每當孩子試圖想要辯解時,便立刻做出這樣的反應:「為什麼都不聽媽媽的話?」其實,這樣的話聽在孩子的耳裡,是一點說服力也沒有的。如果妳能先去感受孩子的情緒以及聆聽他的心聲,那麼,即使孩子的行為是錯誤的,也可以先導正他的情緒問題。只要妳先對孩子產生同理心,那麼,孩子也會願意張開耳朵、傾聽妳的意見。
第二,給孩子反駁的機會。只有媽媽單方面表達意見,並不是民主的溝通方式,即使孩子的意見是錯誤的,也一定要讓孩子把話說完,絕對不要制止他、責備他。如果妳能夠以平靜的態度把自己的想法與情感表現出來,那就已經足夠了。
第三,用沉著、溫柔的語氣說話。大聲、粗暴地說話,無法讓妳客觀地說出道理,也容易讓孩子感受到妳話中的情緒;相反地,沉著、溫柔的說話方式,可以給人客觀、理性的感覺,孩子會比較容易把妳的建議聽進去。萬一太過生氣了,難以冷靜面對,最好的方法是立刻離開現場,給自己和孩子都有緩和情緒的機會,等到心情平靜後,再回頭找孩子溝通。
第四,直接、具體且簡短地表明自己堅決的立場。當孩子做錯時,妳應該正確指出孩子錯誤的地方,比如:「為什麼違背媽媽的意思,今天也一樣整天坐在電視機前面,媽媽好難過!」而像下面這樣的說話方式,一定要避免:「你真讓我受不了了。為什麼不聽媽媽的話,不知道你這孩子長大後會變成什麼樣子!」這種情緒性的語言如果沒完沒了,最後往往會讓孩子一頭霧水。
第五,只針對孩子當下的錯誤糾正。時常嘮叨的媽媽一遇到孩子犯錯時,常常不自覺地翻舊帳,把八百年前的事情都拿出來說,這樣很容易讓孩子感到厭煩,也讓嘮叨變得毫無意義。
第六,如果孩子已經找出如何改正自己錯誤的方法,妳就應該適可而止,千萬不要再嘮叨下去;如果妳繼續破口大罵,反而會點燃孩子的反抗情緒,產生反效果。
老實說,要做到以上六點,絕對不像用嘴巴說說那麼容易。想要熟悉民主式的溝通方式,讓嘮叨變成有用的叮嚀,是得經過一段長時間練習的!媽媽們請加油!
媽媽絕對不要拿著湯匙追著孩子跑!
孩子不吃東西或有偏食的情形時,媽媽應該回頭仔細檢討一下:
●孩子是不是吃了過多的零食?
●兩餐之間的間隔時間有沒有問題?
●孩子的飲食習慣不佳,是不是與媽媽本身的飲食習慣有關?
●孩子的食量是否如自己所預期?
●孩子突然改變原來的飲食習慣,是不是因為某種壓力造成,或是與周圍環境遽變有關。
一一檢驗過上述五點後,孩子的情形與這五種狀況都不符合,而孩子偏食和不吃東西的情形還是很嚴重,那麼,就有必要指導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
我家老大原本是個嚴重偏食者,只喜歡吃肉,不喜歡吃蔬菜,每到吃飯時間,我都得逼著他吃才行。直到他上小學,我便徹底把他的偏食習慣糾正過來了。
祕訣很簡單!我會先告知孩子:「等一下我就會把餐桌收拾乾淨,如果你現在不吃,就吃不到了。」 說完後我會閉上嘴,不再對他嘮叨。如果孩子還是堅持不吃,我也欣然接受;但,我會再跟孩子強調一次:「家人用完餐之前,你的碗筷我都會擺在餐桌上,你隨時都可以過來吃。」到這個時候,如果孩子還是不肯上桌吃飯,就別再理會他,等全家人用完餐,儘管將餐桌收拾乾淨吧!
這個方法成功的根本在於──在兩餐之間,不要給孩子吃零食,無論是餅乾、麵包或糖果,甚至連杯牛奶都不行,除了白開水之外。
這個方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定時吃三餐的習慣。只要依照這個方法做,而且態度堅定,絕不心軟,相信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很快就改正壞習慣。
為了讓這個作戰計畫順利進行,必須選一個適合的日子來進行,像是孩子的身體狀況良好、沒有不舒服的時候,或是週末假日,大人和孩子都較悠閒時,效果最好。
這個方法,不需要媽媽費盡心思勸孩子多吃點,更不用教訓他不准偏食,卻能在短時間內,有很好的效果。不過,在施行的過程中,很多媽媽不忍看到孩子挨餓,總是忍不住拿出零食或冰淇淋給孩子吃,或是受不了孩子的撒嬌攻勢,中途放棄。這樣是絕不會成功的。想要改正孩子的這個壞習慣,媽媽必須狠下心來!
飲食禮儀是評量孩子行為的量尺
不吃東西和偏食的孩子令人感到心煩,但是吃飯不好好吃,到處亂跑的孩子,也讓媽媽感到頭大。想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飲食禮儀,應該從父母本身開始做起,當孩子的好榜樣,千萬不要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或看報紙。父母以身作則,比任何方法都來得有效。
下面我要提供的這個方法和之前導正孩子偏食的方法類似。同樣地,妳要先提醒孩子:「餐桌上的飯菜,等一下就會收掉。」並告訴他:「等我把你的飯菜收拾乾淨之後,就算你再怎麼大哭大鬧、撒嬌都沒用。」如果能事先把這樣的訊息明確地傳達給孩子,就能夠防止孩子耍賴。只要妳事先提醒孩子,態度前後一致,孩子很快就會知道妳是認真的,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在最短的時間內改正不良的飲食習慣。這個方法不只可以用在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禮儀上,也很適合用來管教孩子,成果還不錯呢!
讓孩子養成在固定的時間用餐,這一點也很重要。切記不要把用餐時間訂在孩子會分心的時候。舉例來說,把晚餐時間排在孩子喜歡的卡通結束後,孩子比較容易乖乖地坐在餐桌上用餐。總之,在為孩子訂立規則時,必須先考慮到孩子的物理/生理環境是否能配合,這樣妳所訂下的規定才容易實行。
家裡如果有個總是坐不住、東奔西跑的孩子,一想到要到外面餐廳吃飯,妳一定很頭痛吧!有些媽媽可能認為孩子還小,於是放任孩子在餐廳裡亂闖,即使影響到其他客人的用餐情緒,也不在意。我就有過這樣的不愉快經驗。那天,我們全家一起到餐廳用餐,隔壁桌坐了一個孩子與父母三人。那個孩子應該已經讀幼稚園了,從頭到尾一直無理取鬧,不斷地想要離開座位,但媽媽卻放任孩子的行為,沒有糾正他,甚至連孩子將擺盤用的裝飾塑膠花丟到我們的餐桌上,也沒聽到她說一聲抱歉。
生活教育應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實行。孩子本就應當學習遵守基本的飲食禮貌,如果孩子在餐廳裡大聲喧嘩、打擾到別人,一定要讓孩子主動道歉,這是尊重別人的基本教育之一。
如果妳的孩子有上述的情形,那麼,妳需要一個特別的處方箋。帶孩子到他喜歡的餐廳點他喜歡吃的菜,是教導的最好時機。首先,在去餐廳前,妳可以先提醒他:「如果你今天還是像以前一樣在餐廳裡到處亂晃、大聲講話、騷擾到其他客人,不管我們點的菜來了沒,我都會馬上離開。」到了餐廳,如果孩子還是無視警告,照樣不守規矩,這時千萬不要再嘮叨了,只要冷靜地告訴他:「來餐廳之前,我已經跟你說過了。走吧,我們現在只好回家了!」然後立刻帶著孩子離開餐廳。雖然這樣做很浪費食物,但是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基本的禮貌,浪費食物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讓孩子經歷兩次被帶離餐廳、吃不到喜歡的食物的經驗,相信一定可以改正孩子這些不好的行為。
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掌控好時間,不要讓孩子在餐廳裡待太久。試想一下,有個媽媽帶著三歲的孩子到餐廳去,卻只顧盡情地與朋友聊天,在這樣的情況下,恐怕連陪同的大人都坐不住了,更河況是孩子呢?所以,要教導孩子良好的飲食禮儀,大人的要求也必須是孩子能做到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