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謀求資本發展,引領台灣下一步
從俄烏戰爭到以哈戰爭
構思這本書時,正逢俄烏開戰,俄羅斯在全球意想不到的情況下侵略烏克蘭,雖然同是大斯拉夫民族,引發戰爭的背景原因卻相對龐雜,其中包括:蘇聯解體後,烏克蘭實施的烏克蘭化與去俄羅斯化政策、烏境內俄裔俄羅斯民族主義激化導致國族認同分裂、「北約東擴」引發俄羅斯的不安全感、俄羅斯試圖重建影響力和其一貫的擴張主義等等。書寫到一半時,舉世震驚的以哈衝突爆發,並旋即導入戰爭。從歷史的演變來看,以色列現有的國土,在二戰前被認為屬於巴勒斯坦;換言之,兩國其實一直在爭搶同一塊土地的所有權。自公元二世紀起、到二戰結束後重新建國,期間,猶太人就一直被迫流散在外。但他們持續保有自己的傳統,也不曾放棄返回流奶與蜜之地的期望。但在遭遇羅馬帝國的驅逐流放後,一千八百多年來,這同一片土地,也早已被長期居住於此的阿拉伯人視為自己的家。宗教信仰的不同,更加深雙方衝突不斷。若從聖經對以、阿民族淵源的描述,可以追溯到亞伯拉罕時代。猶太人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後代;阿拉伯人則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的後代。「以實瑪利」與「以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同屬閃族。可見得,這俄烏、以哈戰爭兩處所在地的人民,實際上有著大範圍民族血緣的關聯,但因為各種領土、主權(管理權)、國族(國家與民族認同)、宗教、影響力擴張等錯綜複雜與糾葛的棘手問題而大動干戈、至今未能休止!
那麽,台灣呢 ?
從同文同種的民族血緣、國土主權、文化認同、意識型態、經濟依存度等各方面來看,海峽兩岸今日所處的複雜形勢,與造成俄烏衝突、以哈衝突的原因,其實相差並不遠,更別提外國勢力的干涉與影響因素,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資本(capitalism) 說起,才能較為理性地面對
這本書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全面撤退到台灣(國共內戰後),台灣資本開始發展說起。二戰後,民生凋蔽、極度貧窮,一九五一年,台灣人均所得僅一百三十七美元(新台幣一千四百一十二元),是美國的十分之一不到(一千八百美元)。當初由國民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建設,利用彼時的冷戰格局(遏止共產國際勢力的擴張),美國對台灣開放其市場,全民與政府一同做對了許多事,使得一九八〇年代一舉躍升亞洲四小龍,脫離貧窮。有人說,這都是人民勤勞努力的結果,但其因素恐怕遠不衹如此!海峽對岸人民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六年自然災害與文革期間,百姓也很勤勞,但還是極度貧窮。一九八〇年代,緊接著台灣政府領導進行政治改革,解除黨禁、報禁,允許組織政黨、開放媒體、言論自由、媒體與人民可以監督政府施政等,以上舉措,對穩固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基石,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是重要轉折
事件發生後,國際震驚,外資急速逃離中國大陸,台灣資本卻在此時逆向投入中國大陸,尤其在鄧小平一九九二年一月南巡講話後,台灣資本更是開始大規模投注於中國大陸。一般而言,資本的流向以理性成分居多,但台灣一九九〇年代的資本投入,除了理性的商業考量外,包含宗族(patriarchal clan)、與中國大陸人民語言、生活習慣相近等感性的成分,也是西進投資的考慮因素。這次的資本投入,剛好搭上世紀大浪潮。二〇〇一年中國大陸加入WTO,開啟了人類有史以來,在供應鏈(supply chain)、物流機制(logistics)、成本(manufacturing cost)、工藝(skill)、生產技術(technology)、土地政策(land policy)、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研發(R&D)、規模量體(mega scale) 等等方面,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製造中心;此外,中國大陸也是全球第二大內需市場,其供需合一的結構,堪稱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蹟。綜觀全球,找不到還有那個國家能具備如此完善的製造與產品測試基地,優秀的台灣企業因而能藉由這個得天獨厚的跳板,一一躍上國際舞台。
躍上國際舞台後,許多家族企業的台商,卻沒有準備好應對世界級的競爭與傳承
歷經多年的耕耘,不少在大陸發展卓著的台企,逐漸引起了野蠻人(國際資本)的覬覦。因為台商有了大陸這個全球第二大市場的舞台,無意間,變成了潛藏在行業中的大咖,同行的國際集團公司或中大型私募基金隨即聞香而至。他們尤其對併購沒有作好防禦準備的家族企業、或缺乏運營大市場經驗的家族企業更感興趣,因為國際集團如能成功併購這些家族企業,行業內市占率立馬躍升為全球前列。然而,台灣的資本發展歷程(capitalism) 不過七十來年,很多家族企業根本沒有防禦併購這方面的商業策略與經驗,甚至連傳承都成問題;中國大陸本身的企業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們的資本發展晚了台灣約二十五到三十年。家族企業該如何傳承?怎樣才能防禦惡意併購的威脅?本書將介紹相關的做法與觀念。
台灣資本的下一步
自二〇一二年以來的中美競爭與抗衡、地緣政治緊張,可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鄰居與槍(出自Herz, J.“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來比喻美中之間的博弈與不確定的意圖,這使得過去的經濟全球化開始式微,隱約可看見兩個板塊的全球化正逐步成型:一個是以美國、加拿大、歐盟、澳洲、日本、韓國等西方、東亞發達國家為主的全球化;一個是以中國、俄羅斯、伊朗、中亞各國、朝鮮(北韓)、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為主、且人口數比前者更多的全球化。當然,還有重要的印度、東南亞諸國、中東包括沙烏地等阿拉伯各國,屬於在兩個板塊中交流發展的群體,台灣事實上也處在這兩個板塊當中,而台灣的下一步,就看政府與企業如何有智慧地應對,以持續穩健的經濟發展。書中也提出一些想法與見解,重點在於物換星移,行勢丕變、資本發展需要分散風險。
總體而言,謀求資本發展(capitalism)才是理性的思維與正途
而謀求經濟發展、協助人民創造富足安樂的生活,才是政府該做的頭等大事。目前,台灣面對中國大陸的處境,除了宗教以外,引發「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的包括:領土、主權(管理權)、宗教、國族(國家與民族認同)、地緣影響力、自主權等等重要因素,台灣幾乎都具備。如果將宗教換作政治體制的意識形態(ideology),那麽,兩岸目前的情勢,幾乎涵蓋了引發戰爭的所有因子。事實上,一九八二年的《八一七公報》早已確定了一個中國原則(One China Policy)。當然,美國國會與政府、中國大陸北京政府、台灣當權派都想在:「究竟是什麼樣子的一個中國?」這個理念上,操作服務自身的利益,殊不知,台灣當權派如果推進「台獨」、或變相操弄「一個中國原則」,隨時可能惹禍上身。一個能戰、且能避戰,避戰、且能幫百姓賺錢、助人民富裕的政府,才是好政府。天天操弄敏感的政治議題,夜路走多了總會撞到鬼。一九四九年至今,台灣人民與歷屆政府共同努力,不畏艱辛與挑戰,一步一腳印地走來,實為不易!本書的目的,旨在點醒台灣政府當權派、各領域企業家、人民百姓,請務必萬眾一心、且走且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果。